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一〇〇


  從政治上來看,聖祖採取的幾個實際步驟,也是相當有力的。他停撤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兩藩,這是對他原定三藩同撤的政策的一個重大調整和修正。撤藩前,聖祖沒有預料到將會出現什麼麻煩,更沒有想到會激起三藩特別是吳三桂的反抗。他所說的「撤亦反,不撤亦反」,是事後的遮掩遁詞,並非事先想到的。在處理三藩問題上,聖祖確實失之於輕率。如果真像他所說的撤藩「必反」,為何沒有預先設防?卻只派了幾個欽差去辦理,以為一切順利,高枕無憂。事實已經證明,他採取的三藩同撤是一大失誤。三桂叛變,固然有他的根本利益所在,而聖祖估計不足,政策不當,才使矛盾激化,迅速轉變為公開的武裝對抗。

  因此,聖祖的這一政策,不僅激起三桂的反抗,而且由三桂帶頭倡亂,又擴大為全國性的內戰。毫無疑問,發生這場大動亂,聖祖是不能推卸責任的。值得贊許的是,聖祖能在事變面前,很快認識到區別對待的必要性,因而迅速地改變三藩同撤的政策,緊急下令,尚、耿兩藩停撤,詔削三桂王爵,發佈通告,聲討其叛亂。這一結果,不過是實施了撤藩前大部分大臣所主張的區別對待的政策。那時,他們同意尚、耿兩藩搬移,主張三桂留鎮,怕的是他鬧事。此刻,作了個顛倒,讓尚、耿留下,只撤吳藩,削去其爵位,把他置於朝廷的叛逆的地位。聖祖這樣做,目的是穩住和安撫尚、耿兩藩,孤立三桂。由於三桂叛變的教訓,使聖祖不敢把尚、耿推向三桂一邊,不得不區別去留,分化三藩的勢力。從平叛的需要出發,留下他們鎮守地方,實為必要。否則,二藩一撤,福建、廣東一時無人防守,豈不是丟給了三桂!

  聖祖對廣西將軍孫延齡的政策,也體現了他孤立三桂的意圖。當三藩請求撤藩時,也波及到是否要撤孫延齡。他原是定南王孔有德屬下一個無名小卒,後被有德賞識,不斷提拔,還把自己的獨生女兒孔四貞嫁給了他。他如登龍門,今非昔比了!有德死後,朝廷為追念其功績,特令延齡為「廣西將軍」,「掌管王旗」,駐桂林。他出身卑微,才望「庸劣」,為朝野所輕視,平時,他擅自殺人犯法,已被都統王永年揭發。現趁三藩並撤時,朝廷內外諸臣,開始攻擊他,要求撤他。廣東道禦史鞠珣,首先「開炮」,參劾孫延齡。奏文一開頭,就說他原是一個「標員」,「年齒素輕,位權未重」,只因他配定南王之女,才執掌該王所屬軍隊。接著,說他「終屬外姓,論名分」,他無承襲勳爵之理;論軍心,「多有未肯帖服之情」。

  鞠珣又引述廣東廣西總督金光祖的奏疏中揭發孫的許多不法事。他要求將孔四貞跟孫延齡「撤回京師」,孔有德所部官兵,或歸併正黃旗,或分隸八旗,另派將軍統轄。【《清聖祖實錄》,卷42,20頁。】孫延齡本不足道,朝廷並不擔心他會生事,因此並不想急於把他撤下來,而是派官調查後「再議」。經查證,犯罪屬實,將他罷職。三桂一叛亂,聖祖便改變了主意,特授他「撫蠻將軍」之職,令其固守廣西。【《平定三逆方略》,卷1,18頁。】聖祖由輕視一變而為重視,其意仍是孤立三桂。況且孫延齡畢竟是定南王孔有德的舊人,並有孔四貞佐助,只有用他為將,統率孔有德舊部,可保無亂。籠絡住孫延齡,亦能穩住軍心。從集中力量打擊吳三桂這個主要敵人的戰略考慮,聖祖的這一政策是可取的。

  以聖祖為首的清朝統治集團對吳三桂的態度,從一開始就採取了毫不妥協、堅決鎮壓的立場。其一系列措施,都表明他把吳三桂視為最主要最危險的敵人。聖祖發佈的討吳三桂諭旨已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即使不久又相繼發生了陝西王輔臣、廣西孫延齡、福建耿精忠等人的叛變,他仍然堅持把三桂作為主要的對手和打擊目標。他所採取的一系列政策都是針對吳三桂的。這一點並沒有錯。然而,在平叛初期,聖祖和謀臣們對整個形勢估計不足,總以為三桂一人造反,翻不了大局,平息不難。儘管他曾在幾個戰略要地部署兵力,不過是預防性的,不曾料到平息三桂叛亂如後來所遇到的困難,也不曾想到平叛時間如此之長。正是基於這個思想,他根本就不想和三桂和解。不久,叛亂幾乎蔓延到全國,他才感到形勢的嚴重,一度被迫向三桂作出和解的姿態。前後對比,很清楚地說明聖祖此時對整個形勢估計不足。

  一場關係清朝命運的殊死大搏鬥正在展開,誰勝誰負,一時還難以預料,人們正拭目以待。

  七、自號「周王」

  聖祖採取一系列應變措施,還不可能馬上奏效。而吳三桂發動的叛亂正在迅速擴大,自南向北蔓延。

  三桂進軍的第一個目標是貴州,當地軍政官員幾乎全部投向了吳軍。吳三桂把胡國柱留鎮雲南,自率諸將取貴州,於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馳至貴陽。馬寶已前驅入城,貴州提督李本琛迎降。李本是甘肅西寧人,原明總兵官高傑的外甥。他最初是總督洪承疇的部下,官至遊擊。明亡後,弘光政權大學士史可法推薦他為總兵,隸屬高傑。後來,高傑被李定國殺害,任命他為提督,統其部屬。順治二年,豫親王多鐸南征,本琛率所部十余萬降清,以原官隨大軍渡江。平定江南後,他回到北京,隸漢軍正黃旗。

  順治十年,他隨同洪承疇再次南下,協助承疇經略五省。十二年,加右都督,充任左標提督總兵官。十四年,隨承疇取貴州。十六年,經承疇推崇,授貴州提督,特加太子太保銜,以表彰和獎勵他立下的軍功。吳三桂任雲貴總管後,兩人關係密切起來。當三桂辭總管時,他上疏陳述三桂功績,請求朝廷繼續留任他。由此可見他們的關係非同一般。【《逆臣傳·李本琛傳》,卷1,38~40頁。】

  李本琛是貴州的軍事長官,他投向三桂,清朝在貴州的軍事即告瓦解。三桂一到貴陽,就授他為「貴州總管大將軍」之職。本琛欣然受命。

  在李本琛之後,投降三桂的還有貴州巡撫曹申吉。這裡,需略作交代。他是山東省安丘人。他既不是靠降清得仕,也不是以軍功升職。他是在順治十二年考中進士後,始步入仕宦之途。先授庶吉士,再改授內翰林院國史院編修,充任日講官。此後,又曆外任多職,至康熙六年提升為禮部侍郎,九月調任吏部右侍郎,次年,授以顯職貴州巡撫。他的簡歷表明,他在仕途上一帆風順,而且進展很快。他與明朝並無政治關係,跟農民起義軍也無絲毫瓜葛,他所得到的一切榮譽和地位,都是清朝給的。誰料三桂到了貴陽後,他也乖乖投靠了三桂!仍以原官出任貴州巡撫。【《逆臣傳·曹申吉傳》,卷2,6~7頁。】

  遼東人王永清,以黔西鎮總兵官叛清「從逆」。聖祖說他「身膺重任,甘心從賊」。【《逆臣傳·王永清傳》,卷2,5頁。】

  吳三桂兵進貴陽,兵不血刃,傳檄而得貴州全境。該省曾由三桂總管,心腹遍佈各處,後來三桂辭總管任,該省在實際上仍是三桂的勢力範圍,處於他的控制之下,他的討清檄文最先到達這裡,他的心腹即起兵響應。

  康熙十三年(1674年)伊始,三桂正式稱「周王」,廢棄康熙年號,稱周王元年,改元「利用」,同時廢康熙製錢,自鑄貨幣,名曰「利用通寶」【蔣良騏:《東華錄》,卷10,158頁,中華書局,1980年版,《雲南備征志》,卷17,18頁。關於三桂年號,《華夷變態》,卷2,81頁,內載其檄文,書「年號周啟」,而蔣氏則記「昭武」。除此,他書皆不見載。考諸書所記,其年號「昭武」,實為三桂稱帝衡州時所改,疑蔣氏誤將此年號認作三桂起兵自號周王時所立。歷代籌錢多以皇帝年號而名之,如「洪武通寶」,「康熙通寶」之類。三桂稱帝改年號「昭武」即鑄錢「昭武通寶」,其孫即位,改元洪化,即鑄「洪化通寶」,此二枚錢已傳世至今。依此而論,「通寶」與年號相一致,故知三桂初稱周王,其年號當為「利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