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四六


  多爾袞把漢中地區交給吳三桂鎮守,是經過慎重考慮的。陝西地處西北邊塞,北鄰內蒙古,南界四川,西接甘肅,東靠山西。漢、回、蒙古等族廣布黃土高原,過著十分貧窮的生活。這裡民情、政情複雜,一向多事。遠的不說,明末農民大起義就從這裡開始,向全國發展。與它鄰近的四川、甘肅、山西等省,也都是農民軍活動的主要基地。雖然李自成失敗了,但他的餘部還在這一廣大地區活動。當地群眾的反抗情緒尚未熄滅,與周邊各省互通聲氣,醞釀著新的鬥爭。清軍平定陝西後,以為太平無事,班師回京,留下守禦地方的軍隊很少。豈料清軍剛走,陝西、山西等地很快出現了較大的反復。已降清的原明將吏趁機反清複明,農民軍余部重新舉行起義;還有一些毫無政治目的、專圖錢財的地方武裝團夥,趁亂占山頭,打家劫舍。

  大約從順治二年底,到次年初,山、陝警報頻傳,如邠州(陝西彬縣)、慶陽、延安等地,都被「叛軍」佔領。他們的首領賀珍在漢中府,「二隻虎」,孫守法據興安州(陝西安康);武大定、高如礪、蔣登需、石國璽、王可臣等頭目據徽州(甘肅徽縣)、階州(甘肅武都)……【《清世祖實錄》,卷28,3~6頁。】這使多爾袞感到震驚,不得不加派軍隊進陝。及至大軍撤出後,殘敵繼續活動,以賀珍為首的「叛軍」仍盤踞興安。【《清世祖實錄》,卷29,12頁。】順治四年二月,據陝西總督孟喬芳奏報:「賀珍等殘孽,出沒漢中;孫守法盤踞興安,胡向負固不服。」【《清世祖實錄》,卷30,14頁。】五年三月,又報:叛軍頭目武大定糾合殘部,「窺犯寧羌界(陝西漢中甯強)」【《清世祖實錄》,卷37,24頁。】

  四月,就在吳三桂進京陛見,接受西征的任命時,又從陝西傳來驚人的消息:涼州(甘肅武威)回民舉行暴動,與甘肅蘭州的回民相聯合,向鞏昌(甘肅隴西)進攻。【《清世祖實錄》,卷38,9頁。】回民起義,使陝甘震動。四月底,吳三桂剛離京就道,多爾袞急忙任命固山貝子吞齊為「平西大將軍」,統領八旗兵及外調蒙古兵開赴陝西。【《清世祖實錄》,卷38,13頁。】

  順治五年十二月初,山西大同總兵、原明朝降將薑瓖又叛清,「其附近十一城皆叛」【《清世祖實錄》,卷41,18頁、20頁。】。薑瓖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他帶頭反清,山西各地響應,陝西也直接受到影響,明遺臣宿將,多起兵配合。例如,原明參將王永強據延安,清將劉登樓據榆林,甘肅回民領袖丁國棟連陷河西洮泯諸州縣,降清的明臣李建泰也據太平(山西襄汾西)叛變。山、陝反清鬥爭與東南地區出現的大反復遙相配合、呼應。

  以上官方記錄表明,自吳三桂、阿濟格第一次進陝征剿李自成,迄後始終未見寧靜,清兵已幾進幾出,不但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山西、陝西、甘肅三省,一處有事,各處呼應。這一地區多少個世紀以來就是用武之地,青壯年都很能戰鬥,更有蒙古、回民等少數民族剽悍、善騎射,連精銳的清騎兵也很難對付它。像阿濟格、吳三桂、豪格等許多名將都曾來陝西征剿,都給予重創。可是,清軍主力一撤,複聚兵眾反清。

  漢中地當甘肅、四川與陝西之衝要,守此可控扼三省,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反清的武裝力量都企圖佔領它,同清軍展開了多次爭奪。陝西及漢中地區叛複無常,嚴重地困擾著清統治集團。於是多爾袞便從兩個方面來鞏固以往的戰果。一是不斷派出強有力的部隊掃清現有的叛亂勢力;二是派出有威望的、善戰的將領率部駐紮戰略要地漢中地區,以起到威懾作用。多爾袞想到了吳三桂,還想到了善戰的墨爾根侍衛李國翰。重用這二員驍將鎮守漢中,守可穩定山西、陝西形勢,進可抵川,阻止農民軍東進。多爾袞一經想好的主意,少年皇帝順治和參與朝政大計的諸臣都會毫不猶豫地表示贊成。

  在吳三桂到京的前夕,多爾袞已任命固山額真墨爾根侍衛李國翰為「定西將軍」,率右翼漢軍官兵啟程,先赴漢中。【《清世祖實錄》,卷38,7頁。】李國翰是遼東人,早在天命六年(1621年),其父歸順後金。父年老時,他承襲了世職,太宗授予侍衛之職,賜號「墨爾根」。他作戰一向勇敢,有謀略,深得信任。他與三桂同軍,第一次進剿陝西,彼此有過很好的合作關係。這次多爾袞責令二人同守戰略要地漢中,表示了對他們兩人的充分信任。【《清史稿·李國翰傳》,卷236,9451~9452頁。】

  一個月後,三桂準備妥當,把他的長子吳應熊留在京師【《清世祖實錄》,卷39,9頁。】,攜帶家眷離京啟程了。

  吳三桂憑他多年的實戰經驗和正值盛年的一股銳氣,毅然踏上征程。他的部屬也都拉家帶口,跟隨他離開故土,走向陌生的遠方。

  三桂最寵愛的美人陳圓圓隨侍軍中,朝夕相伴,雖說頭頂烈日,又兼鞍馬勞頓,長途跋涉之苦,卻也自得其樂。有詩為證:

  專征簫鼓向泰川,
  金牛道上車千乘。
  斜穀雲深起畫樓,
  散關月落開妝鏡。【《圓圓曲》】

  你看,手握皇帝賜予征戰之權的吳三桂,盛排儀仗,放炮起行。只見軍旗飛舞,劍戟如林,鐵騎雜踏,蕩起陣陣煙塵。又有簫鼓吹吹打打,伴著浩浩蕩蕩的人馬向著秦川(泛指陝西)進發。在從陝西至四川的金牛道上【金牛道,亦稱石牛道,指漢中通向巴蜀的交通要道。「金牛道上車千乘」句,是指吳三桂後來入川。此詩句是寫陳圓圓隨吳三桂遷移,至四川,故以此句描寫。】,車輪滾滾,千百乘車子,一字排開,魚貫而行。數千里的途程,跋山涉水,曆重重險關,越道道隘口。褒斜穀陝西省眉縣西南,穀口有關,名曰斜谷關,又稱褒斜穀。山高雲深處,為美人搭起了如畫一般的樓閣;大散關陝西寶雞市西南,有嶺名叫大散嶺,嶺上有關,稱大散關。上空的月亮已經落了,還要為美人擺上能照人打扮的明鏡呢!……

  吳三桂及其所部將士並家屬,不下數萬人,自華北平原向西行,穿越太行山,穩渡黃河,攀援秦嶺,曉行夜住,行軍非以日計,堅定地向著既定目標前進!

  吳三桂率部攜家,西遷漢中,任重而道遠,在他前進的路上佈滿了艱險。然而,這正是給他提供了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更輝煌的戰果正等待他去摘取!

  二、漢中戰守

  以多爾袞為首的清朝統治集團,對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四位異姓王十分器重,甚至有所偏愛。在皇太極清太宗身邊長大,並受到言傳身教的多爾袞這位年輕有為的真正主宰者,深深懂得如何利用漢官漢將來達到他的政治目標。他貫徹清太宗的「以漢攻漢」的政策,用他們的力量來擊敗明朝與農民軍的反抗,完成一統的大業。他從實踐中,已看到吳、孔、耿、尚和他們的部隊都是一支生力軍,是對付一切反清力量的四把利劍。在消滅李自成農民軍和弘光政權後,全國形勢又出現了反復,連京畿和鄰近省份也處於動盪不定的局勢之中。禮科右給事中姚文然驚呼:「北直接壤山東、河北一帶,盜賊日熾,商賈不前,耕桑失時。兵到,則東剿西遁;兵撤,則勾連複起。」【《清世祖實錄》,卷45,10頁。】

  滿洲、蒙古八旗兵善於平原曠野馳奔,大展騎射之長技。河北、山東等地處平原,很有利於他們發揮自己的軍事優勢,但一進入丘陵、山區地帶,則相形見絀。山西、陝西、甘肅、四川,乃至江南如江西、福建等省,多山丘、林壑,在這些地區作戰,單靠滿洲、蒙古八旗已難以奏效。尤其是西北地區「風俗強悍」,習性頑強,【《明清史料》丙編第8本,798頁。】勇於決鬥,已使他們吃了不少苦頭。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不能不起用漢軍主要是「四王」的力量,把他們作為主力,配以滿洲八旗,協同作戰。

  為使「四王」效忠於清朝,多爾袞不惜封王之賞,頻頻施恩。這就是貫徹清太宗優禮漢官、「恩養」漢人的政策。順治六年(1649年)五月,改封恭順王孔有德為定南王,懷順王耿仲明為靖南王,智順王尚可喜為平南王,各授予金冊金印。【《清世祖實錄》,卷44,36頁。】過了數日,又給吳三桂與孔、耿、尚「四王」頒佈帽頂、服飾的規制,重新制定「儀從」的規模。

  帽頂的樣式是:下座嵌東珠四顆,上座嵌東珠三顆,上下節各嵌東珠一顆。金佛,上嵌東珠五顆;後金花,上嵌東珠四顆。

  金鑲玉帶,每板嵌貓睛石一顆,東珠三顆。

  坐褥,冬用猞猁猻,鑲以貂皮;夏用蟒緞,俱紅氈,下襯一白氈。

  帽頂、腰帶、坐褥所用的東珠、貓睛石、猞猁猻、貂皮、蟒緞等皆是平民及一般官吏甚至朝廷大員都不得使用的皇室專有之物,視為世間之寶,而吳三桂等「四王」准予享用,以此來彰顯他們的尊貴。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