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二八


  多爾袞似乎領會了三桂的妙意,便不苛求於他,眼前的關鍵是徹底擊敗農民軍才是上策。他不再疑慮,當即下令急行軍,輕騎疾馳。入夜,大風刮得很猛,塵土蔽天,夜色如漆,睜不開眼,咫尺不辨。馳行達夜,人馬饑渴,到半夜時,經寧遠城又飛馳而過。拂曉,至沙河所城外,此處距山海關僅一百里左右。多爾袞傳令住兵小歇。這已是二十一日,天剛亮,又急行軍四十裡,稍作短暫休息,然後,繼續疾馳,連續越中前所、前屯衛、中後所,至傍晚,夜幕低垂時,已抵山海關外十五裡的地方,多爾袞下令停止前進。至此,清軍疾行一晝夜,奔馳兩百里【《沈館錄》,卷7,2840頁。】

  就在多爾袞接到三桂第二封信時,即十九日,三桂已得到李自成率大軍正逼近山海關的情報,事不宜遲,他「傳令聚講武堂,合關遼兩鎮諸將,並紳衿誓師拒寇」。有詩為證:

  倉府淨如洗,
  室家奔匿多。
  關遼五萬眾,
  庚癸呼如何。
  事勢不容諉,
  捐輸兼斂科。
  要盟共歃血,
  士民盡荷戈。【佘一元:《山海關志》】

  這首敘事詩,真實地記錄了當時吳軍處境艱難,缺餉,倉庫如洗,百姓逃出躲避,形單力孤。三桂只好向紳衿與未逃的百姓徵集「捐輸」,以繼餉源;把當地百姓武裝起來,以資兵源。在農民大軍壓境的情勢下,三桂冒險同農民軍決一死戰。他把求生求勝的希望還是寄託在清軍及時趕來參戰。

  在吳三桂兩次遣使的接引下,清軍終於在很短的時間及時到達山海關前,已聽到「關上炮聲,夜深不止」。從遠遠傳來的隆隆炮聲,可以判斷吳軍已與農民軍交火。多爾袞這步棋走得完全正確。如果他仍走原道,進入內蒙古地區,與三桂遣使不能相遇;如果多爾袞聽信三桂意見,走中、西兩協路線,勢必不能在李自成大舉進攻山海關的關鍵時刻趕來。三桂難免有被殲的危險,整個結局很可能就會是另個樣子。但多爾袞的決策,不僅拯救了三桂,也為清廷定鼎中原提供了可能。一個偶然性因素,三桂遣使,被多爾袞捕捉住,並用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多爾袞的謀略,可謂巧妙之極。

  多爾袞率大軍抵達山海關前,倒是更警惕起來。雖然清軍連日夜地急行軍,已經疲勞不堪,他仍令清軍「披甲戒嚴」,以防不測。到半夜時,突然下令各營移營。他害怕偷襲,或擔心被吳三桂欺騙,招致失敗,就會前功盡棄,清朝的前途就會毀於一旦。到這時,多爾袞對三桂還存有某種疑慮,仍在保持戒心。多爾袞如此精明,慮事如此周詳而細密,實在不同凡響!

  由於清軍及時趕到,一場由農民軍、吳軍、清軍三方參戰,而且又以後兩者的聯軍專攻農民軍一方的空前規模的血戰,就要在這座雄關面前展開。

  十二、血戰關門

  山海關是萬里長城東段的起點,居諸關隘之首的「天下第一關」。它的關城與長城連接,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座極其堅固而不可逾越的險關。

  山海關的主體建築關城,呈四方形,周長八裡一百三十七步四尺,環以護城河,寬五丈,深二丈五尺。關城東西南北各設一座關門:東門叫「鎮東」、西門叫「迎恩」、南門叫「望洋」、北門叫「威遠」。在東西兩門外,與關城緊密相連有兩座小城,稱羅城。它是為加強關門的防禦能力而建的。在東門外的,叫東羅城,西門外的,叫西羅城。東羅城建于萬曆十二年(1584年),其城牆高二丈三尺四寸,周長五百四十二丈四尺,東、南、北三面各設一個門,門外有護城河環繞;再有水門兩個、角樓兩個、敵樓七個。在與東羅城相交接的城牆上,還有兩座樓,用以屯兵設防。西羅城在關城內側,西門外。遲至崇禎十六年才動工修建,只修了一個西門,明朝就滅亡了,工程隨之而停止。

  在關城南北兩側兩裡處,長城的內側,南水關、北水關附近,各建一座小城,稱翼城。南側的,叫南翼城;北側的,叫北翼城。城牆高二丈餘,周長三百七十七丈四尺九寸。各設南北兩個門。南北翼城是駐關的防兵屯駐之處,它從南北兩個方向拱衛關城。【參見羅哲文:《長城》,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山海關城,依山臨海,與長城連為一體,於城外設城,門外設門,構思奇妙,防禦十分嚴密,自成一完備體系。只要有足夠的軍隊防守,任何強大的敵人很難破關。自清太祖努爾哈赤,特別是到清太宗皇太極時期,一直在窺視關門,一心想得到它。可是,他們深懼山海關防禦無暇可乘,堅固無比,從不敢履險攻打關城,每次進兵總是繞道內蒙古地區,從長城薄弱的龍井關等處入口。他們望關門而興歎二十餘年。像清軍如此強大善戰竟不敢兵臨關門之前!李自成親率農民軍前來攻關,不能不冒幾分風險。

  在吳三桂探知李自成率軍攻關的消息後,一方面派人出關向清朝請兵;一方面又派出高選、李友松、譚邃環、劉泰臨、劉臺山、董鎮庵等六人作為他的代表,前去李自成軍營詐降。【[光緒]《永平府志》,卷58,「高選傳」;卷65,「李友松傳」。】目的是先穩住李自成,延緩其進軍,爭取時間,既加強關城防禦,又便於清軍在農民軍抵關前趕來。高選六人,「行至三河(河北三河縣)遇賊」【[民國]《臨榆縣誌》,卷21,「事實篇·鄉型」。】,與農民軍相遇,見李自成,詭稱吳三桂願意投降,希望不要進攻。李自成對此真假難辨,雖不敢全信,仍對三桂抱有希望。不過,他並沒有放棄軍事進攻,他還是把這六人帶在軍中,企圖親去招降三桂。因為受到這六人的詐降欺騙,李自成沒有急於行軍,行速緩慢,給三桂騰出了請兵與備戰的時間。

  李自成率大軍行軍九天,遲至四月二十一日才到達山海關。黃昏時清軍才至山海關外十五裡的地方。李自成兵臨山海關前,迎接他的不是吳三桂或他的代表,卻是在石河西已擺開陣勢的遼兵!他當即識破了三桂詐降的詭計,這時,高選等六人企圖逃跑。自成大怒,下令逮捕他們處死,其中一人沒抓住,身中三箭,跑掉了。【[乾隆]《永平府志》,卷18,「李友松傳」。】

  正像三桂給多爾袞的第二封信中所報告,他已遣精銳兵馬出關城,在山海關以西,即石河西岸佔據戰略要地。三桂部下一位姓佟的副將,並由一個姓臧的將官協同,奉命率部「列營排陣」,自龍王廟至譚家頗羅,又徵召當地鄉勇三萬餘人,協助吳軍。三桂慮及關城兵少,糧餉不濟,就求助當地士紳,組成地主武裝,其中有不少知識分子——「生員」參加組織「鄉勇」,他們助餉白銀7850餘兩,稽查戰馬120餘匹,以助吳軍,他們共同督率這支「鄉勇」,經過短期訓練,投入戰場。【轉引自[臺灣]李光濤:《明末流寇始末》下編,96~98頁。】

  李自成到達山海關時,曾派使者最後一次通令吳三桂投降,遭到拒絕。發現吳軍已列陣迎戰,不再對三桂抱有幻想,迅即部署兵力;一在石河西,以主力作正面進攻,一派唐通率少部騎兵迅速從九門口出關,繞到關外,至一片石立營,【《清世祖實錄》,卷4,16頁。】截住三桂東逃之路,與關內一側農民軍夾擊吳軍。

  戰鬥首先在石河西(今山海關區燕塞湖一帶)展開。

  這是一場拼死的惡戰,吳軍與農民軍部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以戰勝對方。據戰後三桂部將姓臧的報告:他與其他將官作前鋒,與農民軍「死戰」,「連殺數十餘陣」。農民軍又發動突襲,沖入佟副將營內,他發現後,急率兵解救,將農民軍擊退。又據三桂的教官戰報:他督率的鄉勇同吳軍配合作戰,向農民軍發起一次次衝鋒,生員譚有養、劉以禎等沖入農民軍營中被擊斃,還有一些生員被擊傷。

  戰鬥從早晨開始,一直激戰到中午,吳軍與鄉勇有些招架不住,西北防線被突破。有數千名農民軍騎兵飛奔至關城的西羅城北側,正要登城,守禦此處的吳將又以偽降欺騙攻城的農民軍將領,暗中傳令偏將從北坡魚貫而下,偷襲農民軍,同時,城上守兵轟擊,農民軍的進攻被打退,遭受嚴重傷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