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王猛 | 上頁 下頁


  桓溫仍然只是微笑而不答話,顯得神秘莫測。灞上這個地方,很容易使人想起「鴻門宴」這個典故。當年楚漢相爭時,項羽曾擺下鴻門宴,準備在宴上殺死劉邦以絕後患,不想臨時心慈手軟,讓劉邦得隙溜走,逃回灞上軍中。王猛想到了這段史事,預感到了桓溫有可能「當斷不斷,反受其難。」桓溫發現王猛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才,沉默了許久。他慢慢說道:

  「按你的才學,江東(蕪湖以下的江南地區,這裡指東晉首都地區)沒有人能和你相比。」

  桓溫任命王猛當他的軍謀祭灑(參謀主任)。王猛接受了。但是,即使謀士有齊天之才,主帥不採納也是枉然。漸漸,王猛明白了,桓溫所以屯兵灞上按兵不功, 是在等待他伐蜀時的奇跡重27演:讓敵人內亂潰散,然後來向他投降。可惜他這次將算盤打錯了,苻健趁他按兵不動贏得了喘息的機會,調整了軍事部署。白鹿原一次大會戰,晉軍雖射傷前秦太子苻萇(後不治而死),但最終大敗,一萬余人成了刀下之鬼。

  桓溫不僅損兵十分之一,而且軍心發生動搖。部隊對前秦兵談虎色變,加上軍糧告罄,人缺糧,馬缺料。按照常規,對於糧草不足的遠征軍來說,應該速戰速決,奪取敵方輜重為我所用。桓溫放棄速決,主要是想收割前秦的小麥以作軍糧,未曾想到前秦早有準備,搶在他到來之前已將小麥收割乾淨,運入長安庫藏。打了敗仗,加上軍糧匱乏,桓溫不得不於6 月1 日下令撤軍。按照當時搶掠人口的習慣,他令部隊裹脅關中3000 戶居民隨軍撤走。撤退之時,桓溫任命王猛為高官督護(高級大營指揮官)。王猛想到師父的囑咐,溜回華陰山向師父討教。

  王猛把見桓溫的情況和桓溫坐失良機反遭敗績的情況向師父講了,師父問道:

  「你認為桓溫是不懂兵法嗎?」

  王猛一時未知如何回答。師父緩緩說道:

  「他或許是真不懂,軍事謀略平平而已,但在我看來,他或許另有所圖。他不願冒險,不僅是怕丟掉軍隊,更怕丟掉在朝廷的地位。」

  「打了勝仗,他的地位不是可以更高嗎?」

  師父反問道:「但如果渡灞水失敗,全軍覆滅呢?」

  王猛經師父指點,對桓溫其人的認識更深了一層。在討伐成漢的戰役中,要不是號令兵慌馬亂中出了差錯,桓溫也不會是一個勝利者。那時桓溫已三戰三捷,直逼成都。成漢皇帝李勢作困獸之鬥,在成都東南的笮橋發動反擊,一舉消滅桓溫的先頭部隊,斬殺參軍龔護。敵方射來的箭落在桓溫的馬頭之前,軍心動搖。桓溫一看危險,下令鳴金(打鑼)撤退。似乎有天佑神助,傳令兵在慌亂中沒有打到鑼,卻擂上了鼓(古代通信手段簡單,擂鼓表示進攻,打鑼表示撤退)。本來慌亂不堪的軍隊聽到陣陣鼓聲,一個個冒死奮進,桓溫由此從被動變為主動,揮軍打到成都城下,燒毀城門。此時李勢內部分裂,不少人拋棄李勢而逃,眼看大勢已去,李勢投降。由此看來,在關鍵決戰時猶豫不決,並非桓溫一時犯傻,而是他的一貫作派。原來對桓溫的希望一下破滅了,但王猛畢竟是漢人,他對東晉仍然有剪不斷、理還亂的縷縷情絲。他仍舊希望憑自己的才能,能給東晉朝廷帶來生機。

  師父看出了王猛的心思,問王猛道:「如果你到東晉,你和桓溫能並世相處嗎?」

  一句話讓王猛陷入了沉思。如到桓溫手下,你給他當高參,他雖然誇獎你的智慧,卻不用你的計謀,但如果另起爐灶,就必然會遭到他的迫害。而且東晉的社會制度規定了像王猛這樣非士族出身的人永無出頭之日。東晉選賢不出士族,就是說你必須出生在世代為官的家庭,才在朝廷選拔之列,否則,即使你有管仲、樂毅之才,最多也只能當當人家的幕僚。這是兩晉人才貧乏的一個重要原因。

  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讓王猛對桓溫徹底失望的事。桓溫屯兵灞上時,主張渡過灞水發動攻擊的並不止王猛一人,順陽郡郡長薛珍就是其中一個。薛珍見桓溫不聽他的意見,便自己帶領部眾發動攻擊,結果取得了很大的戰果。直到桓溫下令撤軍時,薛珍才不得已收兵跟隨撤退。想不到薛珍嘴巴不嚴,經常當眾誇耀自己勇敢,批評桓溫用兵謹慎過度。這一下闖下了殺身之禍。桓溫聽到手下竟敢當眾議論他的短處,將薛珍斬首。

  一個郡長只不過在勇敢上超過了桓溫,他便不惜借機將其斬首。如果有誰的才能全面超過他呢?豈不會碎屍萬段嗎?桓溫的淺水養不了王猛這條大龍,桓溫的心胸容不下王猛這樣的棟樑之材。

  那麼,王猛的抱負將在何處施展呢?

  「在此自可富貴,何為遠乎?」師父告訴他,在三秦就可以富貴,何必到遠處去呢?

  可三秦是氏族苻氏的天下。王猛一時還拿不定主意。現在,我們已無法考證到王猛當時與師父關於這個問題的詳細對話,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王猛決心到長安去投前秦,思想鬥爭一定是十分激烈的。當時以東晉為正統,以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為寇賊,投奔前秦,無疑是對東晉朝廷的背叛。當時也許尚沒有「漢奸」這個詞兒,但從謝尚慢待張遇來看,東晉統治者對曾為五胡政權所用的人是極其輕蔑的。由於胡漢政權的更替,各族人民之間團結的少,仇殺的多,尤其是在冉閔大殺胡人之後。我們無法想像王猛有我們今天這種的民族大團結的思想,和我們一起高唱「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但是他具有施展自己抱負的強烈願望,而他抱負的施展客觀上將有利於民族大融和,因為要鞏固他所效力的政權,就必須加強民族團結。

  師父之所以要王猛投奔前秦,史書上的記載多少給人一種有先見之明、料事如神的神秘色彩。剝開其神秘的面紗,其實是一種科學分析:首先,你到東晉肯定沒有前途,而且可能掉腦袋,而在前秦也許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其次,按照一般規律,處在創業階段的新興統治者往往會重用人才,不用人才就無法發展且難以自保,而日落西山的腐朽統治者往往不重用人才,他們看重的只是自己的地位。當時前秦剛剛立國,只占小小一州之地,正是需要用人之際。

  桓溫一直到撤回荊州也沒有再見到王猛,只收到他一封告別的短簡。王猛在華陰山停留不久,告別師父,向長安而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