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唐太宗 | 上頁 下頁 |
三五 |
|
§第十九章 五大喜好 一喜弓箭。 生於北地、長於戎馬的唐太宗,從小就形成了英武的性格,喜弓善射就是這種性格的反映。晉陽起兵後,東征西討,出生入死,弓箭從不離身。他所發射的箭,比通常用的箭大一倍,命中率高,威力大,能射穿門闔。房玄齡讚揚他「箭穿七劄,弓貫六鈞」。 統一戰爭中,與宋金剛對峙,反擊單雄信的襲擊、討伐劉黑闥,他的箭都神助似的護衛他,使他化險為夷。 他曾說過:「我用弓箭平定天下,所用的弓和箭夠多了」,確實是這樣。平定天下後,唐太宗作過兩首詩,一首題為《出獵》,是反映他使獸驚鳥飛的嫺熟弓法的,詩中寫道:「干戈夏服箭,羽騎綠沈弓。怖獸潛幽壑,驚禽散翠空。」另一首題為《詠弓》,以表示他對弓的特殊愛好:「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遠;落雁帶書驚,啼猿映枝轉。」 唐太宗即位後,雖然不必親操大箭,馳騁戰場,但喜歡弓箭,不減當年。武德九年九月,他在顯德殿庭院中親自擔任警衛將卒「習射」的教練。每天有數百人參加,射中者賞以弓刀與布帛。朝臣從安全角度考慮,勸他不要這樣做,他不聽,一有空,就樂於當習射教練。 二喜良馬。 唐太宗愛馬成癖,留下了一些詠馬的詩篇,其中《詠飲馬》為最好。詩雲:「駿骨飲長涇,奔流灑絡纓;細紋連噴聚,亂荇繞蹄縈。水光鞍上側,馬影溜中橫;翻似天池裡,騰波龍種生。」詩從動態暢寫了飲馬的各種形態,栩栩如生,如果沒有愛馬的深沉感情、相馬的豐富經驗,是斷然寫不出來的。 唐太宗對一匹名為黃驄驃的駿馬,愛之極深。這匹馬原是隋煬帝的青驄馬。武牢戰役中,被竇建德部將王琬騎出來挑戰,李世民一看,讚歎說:「彼之所乘,真良馬也。」尉遲敬德聽到後,立即沖入敵陣,把王琬連同青驄馬都擒獲歸來,成為唐太宗的坐騎之一,取名黃驄驃,到貞觀晚年還隨他出征,途中死亡,他「頗哀惜之,命樂工制《黃驄疊曲》。」 駿馬立功,不僅生前受榮,而且死後雕刻在主人的墓側讓人憑弔。唐太宗晚年對選中的六匹戰馬最為得意,不僅生前愛之形影不離,而且死前還遺命雕刻六匹駿馬以裝飾昭陵,稱之為「昭陵六駿」。對六匹駿馬分別賜名為:颯露紫、特勒驃、拳毛獅、白蹄烏、青騅、什伐赤。六駿雕像據說由唐初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唐太宗按圖作贊,以酣暢的筆觸賦其戰功。颯露紫:「紫霞超躍,骨騰神駿;氣騰山川,威淩八陣。」 特勒驃:「策應騰空,承聲牛漢;入險摧敵,乘危濟難。」拳毛獅:「月精按轡,天駟橫行;弧矢載戢,氛埃廓清。」白蹄烏:「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青騅:「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什伐赤:「冰澗未靜,斧鉞伸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昭陵六駿的雕刻家們,採取圓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把六匹駿馬的形象塑造得極富戰馬氣魄:造型粗獷,雄健有力,神態生動,質感強烈,或原地待命,或輕步徐行,或弛騁戰陣,或騰空飛躍。現在要是去昭陵參拜,仍然可以領略六駿的非凡風采,也能夠感受到唐太宗當年對戰馬的真切情思。 三喜圍獵。 愛好弓馬的唐太宗性喜圍獵。即位後,多次在宮苑或獵場內圍獵,既顯出他高超的騎術與射術,也透露出他的某些治國惠民的政治思想。 貞觀十一年十月,太宗狩獵于洛陽苑,有一群野豬跑出林中,太宗引弓連發四箭,射死四頭。有一頭野豬奔到馬前,將要咬到馬蹬;民部尚書唐儉策馬近前與野獵搏鬥,太宗拔出劍砍死野豬,回頭對唐儉笑著說:「天策長史沒看見朕將要殺掉野獸嗎?為什麼如此害怕呢?」唐儉答道:「漢高祖從馬上得天下,卻不以馬上治天下;陛下以神威聖武平定四方,怎麼能對一頭野獸再逞威風呢?」太宗高興,為此停止捕獵。 對於唐太宗喜好圍獵,不少朝臣持反對態度。但是,太宗有太宗的想法。一次,他對侍臣們說:「上書奏事的大臣們都說朕遊獵頻繁,如今天下無事,武備的事不能忘,朕時常與身邊的人到後苑射獵,沒有一件事煩擾了百姓,這有什麼害處呢?」圍獵不忘武備,唐太宗有這樣的戰備觀念是應當肯定的,但說沒有煩擾百姓則未必。貞觀十四年十月,太宗將要去同州狩獵,劉仁軌上奏書說:「今年秋季糧食剛剛成熟,百姓剛收割十分之一二,讓他們承擔狩獵事,築路修橋,耗費一二萬工力,實在是妨礙農事。希望陛下稍微停留十天半個月,等到糧食收割完畢,則對公對私都有好處。」太宗接受劉仁軌的建議,狩獵推遲了一個月。唐太宗作過一首《出獵》的詩,透露出他是選擇農暇時節圍獵的。詩中說:「楚天雲夢澤,漢帝長楊宮;豈若因農暇,閱武出轘嵩。」詩中也進一步闡述了圍獵是為了佈陣練兵,不忘武備:「三驅陣銳卒,七萃列材雄;寒野霜氛白,平原燒火紅。」唐太宗儘管頻有出獵,但由於圍獵時間絕大多數安排在十至十二月的冬閒季節,所以基本上沒有造成擾民之害。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