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唐太宗 | 上頁 下頁
二五


  §第十二章 選賢任能

  貞觀年代,政通人和,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

  唐代初期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政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根本的原因是作為皇帝的唐太宗在用人問題上,認識正確,政策對頭,胸懷寬闊,不存偏見,真正實現了選賢任能。

  到了貞觀晚年,唐太宗在總結自己的用人經驗時,曾說過一段非常深刻的話。他這樣說:「用人之道,尤為未易。己之所謂賢,未必盡善;眾之所謂毀,未必全惡。知能不舉,則為失材;知惡不黜,則為禍始。

  又人才有長短,不必兼通。是以公綽優於大國之老,子產善為小邦之相。絳侯木訥卒安劉氏之宗,嗇夫利口不任上林之令。舍短取長,然後為美。」

  用人首先要知人,而真正知人又不是那麼容易的。

  正如唐太宗說的那樣:「己之所謂賢,未必盡善;眾之所謂毀,未必全惡。」處理好知人問題上的這兩個「未必」,要有辯證思想,一不能固執己見,自己可能有失察之處,二不能盡聽眾言,眾口一言可能也有片面之語。唐太宗正是這樣做的,因而他對輔佐大臣的品議無不恰當、中肯。他評價長孫無忌,優長是「善避嫌疑,應對敏速」,而劣勢是「總兵攻戰,非所長也。」品評高士廉,長處是「涉獵古今,心術聰悟,臨難既不改節,為官亦無朋黨」,而所缺少的是「骨鯁規諫耳」。唐太宗還強調在使用的過程中「知」。他說:「知能不舉,則為失材;知惡不黜,則為禍始。」

  人有才能,就要舉用。舉用之後,發現劣跡,不得姑息,必須斥退。一個人是真賢還是假賢,是完全賢還是部分賢,只有在舉用之後也就是使用中才能確切瞭解。對此,魏征十分強調:「知人之事,自古為難,故考績黜陟,察其善惡。」

  知人困難,而用人更難,難在善任。而要使任人各得其所,必須掌握「才有長短,不必兼通」的道理。

  唐太宗即位之初,令封德彝薦舉賢才,可是,竟很長時間沒有選薦一個人。太宗質問其原因,封德彝答道:「不是我不盡心竭力,而是現在沒有奇才!」太宗駁斥道:「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長處。古時候國家達到大治的,難道從別的時代去借人才嗎?應當怪自己不能識別人才,怎麼能詆誣同時代的人呢?」

  貞觀二十一年,他再次強調:「人不可能全知全能,朕常常要揚長避短」。唐太宗在用人過程中,遵循「揚長避短」的方針是十分成功的,他任用房玄齡、杜如晦、戴胄等人,就是明證。房、杜的短處是不善於理獄與處理雜務瑣事,長處是多謀善斷,唐太宗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其相才。史載玄齡用人不求全責備,也不用自己的長處去衡量別人,總是按照才能的高低或功績的大小來錄用或獎勵,不嫌棄出身低微的人,被唐太宗稱為賢良的宰相。杜如晦則發揮其「剖斷如流」的長處,與房玄齡默契配合,共掌朝政,中央的組織規模、法令制度、禮儀等,都由他們二人制定,深得當時人的稱讚,把他二人合稱為「房杜」。戴胄的短處是「無學術」、不通史,唐太宗不讓他擔任學館儒林之職。根據他忠直、秉公辦事的長處,一度被任為大理少卿。戴胄處事幹練,案無滯留,敢於犯顏執法,能拯太宗量刑過失,使太宗發出了「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憂也」的讚語。

  唐太宗即位以後,百廢待舉,為了克服面臨的種種困難,進而大治天下,需要選拔和使用大批人才,但是,唐朝初年,士大夫經過了太多的動亂,都不願意出來做官,至使政府官員人數不夠。為此,唐太宗採取措施,廣開才路,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唐太宗廣開才路的措施歸納起來,大體有四條:

  1.士庶並舉。

  君主選拔士族地主,魏晉以來極為常見,甚至形成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面,以致成為禁錮人才發掘的一大弊政。唐太宗力拯前朝用人之失,匡正為得,採取了士庶並舉的方針。他早在藩府時,就注意物色有才能的庶族地主房玄齡、張亮、侯君集等人;同時也信任士族地主高士廉、長孫無忌、杜如晦等人。即位後,羅致士庶地主的條件就更優越了,王珪、韋挺、魏征、馬周均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他還擴大科舉制,讓更多有才能的庶族地主進入仕途,同時也不排斥使用有才能的士族地主,包括山東士族地主。

  2.官民同申。

  貞觀三年四月,唐太宗下詔說:「白屋之內,閭閻之人,但有文武材能,灼然可取;或言行忠謹,堪理時務,亦錄名狀與官人同申。」

  馬周的選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馬周本是「山東布衣」。在州裡教書時,屢遭地方官斥責,以至於不得不辭職;在州裡遊歷,途中又受到縣令侮辱;住在驛舍中,驛舍主事人見他衣衫襤褸瞧不起他,把他冷落在一邊。就是這樣一個出身低微的人,唐太宗居然讓他做了大官。那是貞觀三年,唐太宗下詔讓官員們議論國家大事,提出建議。這時,馬周正好在中郎將常何家裡作客。常何是個武將,沒讀過書,提不出什麼建議,馬周就替他寫了二十條建議。唐太宗看了常何的奏章,很奇怪!常何識字不多,奏章怎麼能寫得這樣好,提的建議又這樣頭頭是道呢?便問常何是怎麼回事。常何只好如實說是他的朋友馬周替他寫的。

  唐太宗聽罷,非常高興,立刻召見馬周。馬週一時沒到,唐太宗坐立不安,一連四次派人去催。等到和馬周交談之後,發現他的確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更加高興,就任命他做了監察禦史。後來又任命他做中書令,主持朝廷大政。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