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唐太宗 | 上頁 下頁


  §第二章 疑兵化險

  大業十一年(公元六一五年)四月,李淵調任山西、河東撫慰大使,家眷也隨之搬到河東。這年八月,隋煬帝巡視北方邊塞時,突然遭到突厥始畢可汗數十萬騎兵的襲擊。突厥是一個遊牧部落,生活在阿爾泰山一帶。由於阿爾泰山形似古代叫兜鍪的戰盔,俗稱「突厥」,所以也把這個強悍的遊牧部落呼之為「突厥」。到了隋朝開皇二年(公元五八二年),突厥已分裂成東西兩個部分。這裡說的突厥,當指東突厥。始畢可汗很厲害,一下子竟攻佔了雁門一帶41座城的39座。弄得堂堂的隋朝皇帝龜縮在雁門城裡,而城中軍隊和居民加在一起,不過十五萬,糧食也僅僅只能供應兩旬。面對如此萬分危急的形勢,隋煬帝採納了一個大臣提出的「堅城挫銳」的計策,一面堅守,一面等待救兵。雁門城被敵軍團團圍住,頒救兵的命令怎麼傳出去呢?他們想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就是讓隋煬帝頒發詔書,系在木頭上,然後投入滾滾的汾水河,順流南下,相信總有人檢到詔書。

  這時,李世民年滿18歲,已經應募入伍,隸屬于屯衛將軍雲定興的部下。雲定興部接到命令前往救援。臨出發時,李世民對雲定興說:「一定要攜帶旗鼓,用來虛設隊伍,迷惑敵人。始畢可汗敢率軍來圍困天子,一定以為國家倉促間派不出援兵。如果我方部署隊伍,讓數十裡旗幟相連,夜晚則鉦鼓聲相應,敵人必定會以為救兵雲集,望見我軍的行塵而逃去。

  要不然,敵眾我寡,敵軍全軍來戰,我方一定支持不住。」雲定興聽從李世民的意見,安排部隊在崞縣宿營,只見旌旗飄揚數十裡,鼓角遠近相聞,不絕於耳。

  突厥的偵察騎兵看到後,以為隋朝大軍已到,便急忙跑回大營報告始畢可汗,始畢可汗信以為真,為避免損失,慌忙撤兵北去。

  以上是一個疑兵化險的故事,此後發生的另一件事也類似。大業十二年,李世民跟隨李淵到了太原。

  這時的李淵,先為太原道安撫大使,後又升為太原留守。李淵面臨的形勢是複雜而危險的。前一年,就是大業十一年的二月,有個叫魏刀兒的在上谷地方自稱曆山飛,聚眾十余萬舉行起義。次年四月,起義軍別將甄翟兒率領一支隊伍騷擾太原,殺死隋朝將領潘長文。一天,李淵率兵前往征討,行至西河郡永安縣的雀鼠谷,與甄翟兒遭遇。甄翟兒在這裡的部眾多達二萬餘人,而李淵所率的步騎只有五、六千,敵眾己寡,力量懸殊。在這裡,李世民父子又重演了前面說到的「多齎旗鼓為疑兵」的精彩一幕。他們把部隊分為二陣,瘦弱的士兵排列在中間,輜重繼後,舉起大片的旌旗,戰鼓和號角聲震天動地,使甄翟兒產生錯覺,以為所遇的官軍不是小陣而是大部隊。趁著甄翟兒疑惑之時,李淵率領精騎數百,在李世民的配合下,沖出了起義軍的包圍,化險為夷。對這次突圍的經過,《舊唐書·太宗本紀》有記載。原文是這樣的:「太宗以輕騎突圍而進,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於萬眾之中。適會步兵至,高祖與太宗又奮擊,大破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