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蘇軾 | 上頁 下頁
二七


  他派遣官員去籌備設置機構,蘇軾也被派參與了這項工作。蘇軾一分為二地看到,免役法其實也有有利的一面,而差役法的弊端也很大,於是,他對司馬光進言,說:「差役法和免役法,各有利弊。免役法的流弊,在於聚斂百姓的錢財,以致十室九空,上面聚斂了很多錢財,下面給人民帶來了錢荒的災難。差役法的流弊,在於人民常在官府服役,不得專力農耕,而貪婪殘暴的官吏和奸猾的差役得以借此做壞事。這二種役法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其輕重大概是相等的。」

  司馬光說:「那麼,以你看這件事情應該怎麼辦呢?」

  蘇軾說:「一切政策法令,前後應該互相銜接,這樣才容易成功。做每件事情,一點一點地逐步進行,那麼百姓就不會受到驚擾。夏、商、周三代的辦法,是士兵和農夫合而為一,到秦王朝才開始一分為二,到了唐朝中葉,又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士兵一生都在軍隊裡。從那時以來,民是民,兵是兵,農民拿出糧食和布帛來養兵,士兵冒著生命危險來保衛百姓,天下人民都感到方便。我認為即使聖人再出,他也不會改變這個辦法。如今的免役法,其實和上面所說的差不多。明公您現在想驟然取消免役法,以差役法代替,就正像要取消常征的兵而恢復民兵,這只怕不太容易吧?」司馬光不以為然。蘇軾又把這些在政事堂上陳說,令司馬光十分不高興。蘇軾說:「從前韓琦指責陝西義勇,您做為諫官,據理力爭,韓琦也很不快,您並未在意。您從前曾詳細對我講過這個故事,難道您如今做了宰相,反而不允許我把話講完了嗎?」

  司馬光笑了。

  不久蘇軾被任命為翰林學士。

  哲宗二年(1087年),蘇軾兼侍讀。他每次進宮侍讀,當讀到治亂興衰、邪正得失的時候,總是反復開導,希望皇帝得到啟發有所領悟。哲宗皇帝年僅十歲,他雖然恭默不語,但總是點頭肯定蘇軾的看法。他們曾經拜讀祖宗《寶訓》,因而涉及時事,蘇軾一個問題一個問題進行分析,說:「現在是賞罰不明,善與惡沒有人勉勵和阻止,如黃河的水勢正向北方流,卻要強迫它向東流;西夏入侵鎮戎(今寧夏固原),屠殺和擄掠了幾萬人,統兵的主帥卻不把消息報告朝廷。長此以往,我擔心會逐漸造成衰亂的加劇。」

  蘇軾任翰林,常閉門鎖居禁宮中,在此期間他起草了八百多條詔命。這些詔命都收在蘇軾的全集中,文辭優美、恰當、精確。聖詔的措辭通常引用眾多史例與掌故,蘇軾靈活地應用它們。他死後,另一位學士接替他,此人很為自己的文采自得,他曾問一個伺候過蘇軾的老僕人,他比蘇軾如何。老僕人回答:「蘇軾的文采也許不及大人吧——不過他從來不翻書作文。」

  蘇軾對政客小人的嫉妒十分厭惡,他曾多次請求免去翰林官職。有一天蘇軾坐在堂中,太后召他入宮,小皇帝哲宗坐在祖母身邊。蘇軾起草完呂大防拜相的詔書,宣仁皇后突然問他:「你以前是做什麼官?」

  蘇軾答:「臣是常州團練副使。」

  宣仁皇后又問:「你現在是什麼官?」

  「臣現在是待罪翰林學士。」

  「你怎麼會從團練副使這樣迅速地升做了翰林學士呢?」

  「因為太皇太后的恩典。」

  「不是。」

  「是因為皇帝陛下的鴻恩。」

  「也不是。」

  「那麼是其他大臣的推薦嗎?」

  「也不是的。」

  蘇軾沉默半晌,說:「臣再不懂規矩,也是不敢以非正當的方式進身翰林的。」

  宣仁皇后終於說:「這是先帝的旨意呀!先帝每次讀到你的文章,總是感慨地說:『奇才!奇才!』,他有心重用你,只是還沒有來得及就去世了。」

  蘇軾不禁失聲痛哭,宣仁皇后和哲宗皇帝也哭了起來,左右的人也都個個感動得流出了眼淚。隨後,宣仁皇后和哲宗給蘇軾賜坐賜茶,蘇軾離開時,太后還命太監取下御前的金蓮燭,照著路送他歸院。

  元祐三年(1088年)這一年,蘇軾五十三歲,在京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學士。前一年司馬光已死,蘇軾因與司馬光的爭執,招致官員忌恨,他們不斷對蘇軾進行攻擊。蘇軾在朝廷中感到十分不適,他接連上書,稱病乞請外任,但因為太皇太后的堅決挽留,他只好留在任上。

  這一年冬天,蘇軾任知禮部貢舉,恰巧大雪紛飛,天氣奇冷,考生們都坐在庭中,被凍得不能說話。蘇軾放寬了原來那些嚴格的規定,讓考生們能儘量發揮自己的才能。巡視考場的一些內侍們常常挑剔和侮慢考生們,還用了意思比較暖昧的詞句,以此誣篾考生們有罪。蘇軾把這種情況統統報告了哲宗,趕走了這些討厭的巡場侍們。

  蘇軾在京師買了一處住宅,靠近東華門,叫白巷,上朝很近。在京師的新生活與當年在黃州農莊的生活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他們一家已有十五年未在京師定居,現在除蘇邁去江西任一個小官職之外,蘇軾一家都在京師。蘇軾的次子蘇迨十六歲,幼子蘇過十四歲,兩個孩子和蘇軾的夫人王閏之與妾朝雲生活在一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