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蘇軾 | 上頁 下頁
一四


  蘇軾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盛大的場面,叫人刻在石頭上,這塊石碑,隨著蘇軾政治上的起落,經歷頗不平凡。蘇軾後來遭到放逐,他的一切碑銘都奉命拆毀,當時的徐州太守只把這塊碑丟入附近的壕溝中。

  十年後,大家都忘記了這條禁令,皇家也開始收集他的文稿,在任的另一位徐州太守叫人把石碑從溝裡挖出來,星夜趕制了幾千份拓本,事畢之後,他恍然大悟似地說:「唉呀,我忘了,蘇碑的拆毀令還沒有解除,叫人來把這塊碑毀掉吧。」石碑拆毀之後,拓本的價值越升越高,太守靠此賺了一大筆錢。

  此時,人們已無法探知當初蘇軾立于黃樓之上,舉目四望時的心情,從下面這首詞中或許仍能觸其一二吧。

  永遇樂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歎。

  燕子樓在彭城,屬徐州境內,據說此樓是唐代張尚書為愛妓盼盼所築。

  蘇軾真的夢到過唐代時的盼盼嗎?不得而知。由詞中可以領略到的是詞人馳騁的思緒、詞人的感慨:人生之夢未醒,只因歡怨之情未斷。其感慨包容了多少古與今、倦客與佳人、夢幻與現實的綿綿情事,其感慨又超越了自我,推及了人生和宇宙。詞人從燕子樓想到黃樓,設想後人見黃樓憑弔自己,也和今日自己見燕子樓思盼盼一樣,悟出了人生如夢似幻的道理。

  ——這就是蘇軾,狂喜之中也抹不去如影隨形的淡淡愁緒。

  任徐州太守的蘇軾很受歡迎,不僅因為他抗洪有功,也因為他親身關切獄囚的健康和利益,在當時,幾乎沒有其他太守這麼做。他親自去看犯人,派醫生照顧生病的囚犯。蘇軾指出,法律雖禁止地方官鞭打囚犯至死,對囚犯病死或失於照顧而死,卻沒有明文規定,他說,囚犯也是人。蘇軾的行為贏得了囚犯及其家屬的感激與尊敬。

  有些小事只要有人肯做,就可以輕易做到,可惜只有蘇軾這樣的人才看得到。元豐元年(1078年)徐州春旱,蘇軾去城東二十裡外的石潭求雨,求雨之後,又於雨後去石潭謝雨,路上,蘇軾曾作了幾首詩,其中一首如下: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詞中,蘇軾以最尋常最普通最不「值得」入詠的景物風光,將自己的感歎融於其中:鄉野人家尚且能贈我粗茶一杯,為我解渴;我作為一城百姓的父母官,又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呢?眼看他們處於春旱之下,我能帶給他們清涼的雨水嗎?傑出的詩人和稱職的官員一樣,既要有大手筆,同樣也肯從小處著手。

  蘇軾的詩名不斷提高,歐陽修去世後,他成為全國公認的第一大學者,歐陽修當初的話應驗了。學者都認蘇軾為師,著名的「蘇門四學士」,包括蘇軾在淮陽結識的張耒,在杭州結識的晁補之,傳說中娶了蘇小妹的浪漫詩人秦觀,江西詩派的始祖黃庭堅。四學士中以黃庭堅居長,時人把蘇黃相提並論,但黃庭堅始終以蘇東坡的門下自謙。整個學術界都敬愛東坡,推重東坡,那年九月底黃樓的一次大聚會上,蘇軾開朗風趣,毫無心機,贏得士林一致的熱愛。正因為他受歡迎,威望高,日後他被捕受審才引起全國的關注。

  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蘇軾奉命調往湖州(今屬浙江),蘇軾上表謝恩,因為對朝廷那些不利於民的措施不敢大膽直言,於是他把諫言寫入詩歌中,希望對國家有所補益。蘇軾是個性情直率的人,如他自己所說,遇到不平之事,他是「如蠅在食,吐之乃已」,他一直作詩描寫百姓的困苦和一些新法帶給百姓的危害,政客小人還能忍受,現在他直接提到他們——王安石門下竄升的李定和舒X,這是一夥見風使舵、毫無原則的小人。蘇軾一上表給皇帝,皇帝就忍不住會當著朝臣稱讚他,小人們怕蘇軾得勢,就乾脆阻止蘇軾入京見皇帝。

  元豐二年(1079年)六月,蘇軾到湖州後不久,有位禦史摘取蘇軾謝恩表狀的四句話,告他諷刺政府。幾天後舒X、李定也先後狀告蘇軾,說他的詩詞作品中有不忠於朝廷的地方。李定等人希望皇帝下旨殺死蘇軾,神宗並不想殺蘇軾,他只是認為案情既然正式提出,他願意讓禦史們詳細調查。

  朝廷派官差皇甫遵去湖州,解除蘇軾的官職,押回京師審問。蘇軾與家人道別,長子蘇邁陪他進京。

  百姓們出來送他們的太守,淚如雨下。

  蘇軾被押走後,他的家人們決定進京,抵達安徽宿縣,禦史又派差官去搜拿詩篇、信函和其他文件。

  許多士兵圍住蘇軾家人的小船,翻箱倒櫃,把東西隨處亂丟,女人和孩子都嚇壞了。士兵們走後,女人們遷怒于詩稿,於是大燒文稿,後來蘇軾發現只剩三分之一的文稿沒被燒掉。

  蘇軾七月二十八日被捕,八月十八日關入禦史台監獄,接受了近兩個月的審訊。

  蘇軾在獄中,兒子蘇邁天天去牢中送飯。他們暗中約定平時只送菜和肉,萬一有壞消息就送魚來。有幾天蘇邁出京借款,委託一位朋友代他送飯,臨走卻忘了告訴他這一秘密約定,結果這位朋友送了些魚給蘇軾。蘇軾以為難逃一死,寫了兩首告別詩給蘇轍,詩中委託弟弟照顧自己的家人,還感謝皇帝對自己的恩情。這兩首詩後來被獄卒上交,皇帝見了之後,大受感動,所以禦史雖施高壓,給蘇軾造成極不利的局面,最終皇帝仍釋放了蘇軾,這兩首詩,可以說起了很大的作用。

  這就是所謂「烏台詩案」。烏台,是禦史台監獄的代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