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蘇軾 | 上頁 下頁


  短短的四行詩,可以說代表了西湖所有的景色與變化。這首詩,成了公認最好的詠西湖詩。

  蘇軾在杭州三年,無日不在山水之間,他甚至連辯訟決案等公務也在西湖辦理。隨著政治上的日益不得志,他對杭州的這種深情也與日俱增。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遊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

  這首《南歌子》詞,寫的是宋時杭州的名勝十三樓。十三樓是臨近西湖的一個風景點,「遊人都上十三樓」,意即凡是來遊西湖的人,沒有不上十三樓的。

  此詞以寫十三樓為中心,但並沒有將這一名勝的景物作細緻刻畫,而是用寫意的筆法,著意描繪聽歌、飲酒等雅興豪舉,烘托出一種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給人一種飄然欲仙的愉悅之感。詞中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將古揚州的竹亭與十三樓對比,省卻許多筆墨,卻增添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另外,詞中還利用「移情」

  來起突出作用,作者利用歌眉與遠山,目光與水波的相似,賦予遠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創造出「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藝術佳境。晚雲為歌聲而留步,也是一種移情,耐人品味。

  在杭州,蘇軾經常與同事們一起,在西湖或附近的風景區遊覽,一般情況下,他們會帶歌妓同行。據說,有一次府僚們在西湖宴集,官妓秀蘭因剛沐浴後困倦,醒後趕去時已經遲到,她折了一枝石榴花陪罪,蘇軾就作了一首詞,令秀蘭唱著,為他們助興。這首詞既寫了美人的心事,又說到石榴花的外形,還將美麗的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忠貞,與石榴花緊束的花瓣結合在一起,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

  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漸困倚、孤眠清熟。
  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台曲。又卻是、風敲竹。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
  穠豔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風驚綠。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簇簇。

  後人見到蘇軾這一首詞,認為並非為一名歌妓所寫,而是寫蘇軾自己情懷的。有人評論說:「東坡此詞,冠絕今古,托意高遠,寧為一娼而發耶!」詞中美人的「瑤台夢」一節,似隱隱寓含著「君臣遇合」和超然物外兩種境界,而這正是蘇軾性格中的兩種主要特質。蘇軾仕途多舛,壯志難酬,而年華如水,報國無門,這首詞,或許真是他借佳人失時之態,寄政治失意之感吧?

  杭州是蘇軾理想的「人間天堂」,以至每一次因公事而暫時離開他都會戀戀不捨。熙寧六年(1073年)冬天,他被兩浙轉運使派往常州、潤州等地賑濟災民,直到第二年入夏才回杭州,這是他離開杭州時間最長的一次,眷念之情自然更為深切。在潤州時,他曾寫過一首詞,借思婦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來表達自己的思歸之情。

  去年相送,余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捲簾邀明月,風露透窗沙。恰似飛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

  這首詞的成功集中在兩處:一是利用雪與楊花形狀相似,卻代表著兩種不同節候的特點,互為比喻,一可以形象地表示氣候由極冷到極暖,歷時長久;二可以構成潔白迷蒙的景象,象徵著純真而紛亂的情思。

  雪與楊花互喻,既有感情上的深度,又有形象上的美感。二是構思新巧別致。從雙棲燕映襯出孤單的人已是一種纖巧的聯想,而把月光照在梁上的燕巢上,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愛于成雙成對的飛燕,而不顧惜空閨獨守的人,就更是一種綺思妙想了,從表現力講,這遠勝於大段的內心獨白。

  蘇軾喜歡杭州的美景,可對他的工作卻是衷心地討厭,他在會審訟案的時候,知道被捕的人大都是違犯新政法律的小民,而他根本就不贊成新法。不過法律已定,他無法更改,於是他通過詩詞或給朋友的信件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就是這些文字,後來使他惹上破壞政府威信的罪名。

  因為對手頭工作的厭煩,蘇軾就更徹底地逃入大自然的懷抱,他生性喜歡旅遊,常常一個人在山間閒逛,到人跡稀少的高山頂或水源地賦詩。他常常游廟,與和尚們交朋友,在民間有很多他與和尚佛印的逸事。

  傳說有一天蘇軾和佛印去參觀一座廟宇,在前殿他們見到哼哈二將。

  「這兩個神,哪一個更重要?」蘇軾問。

  「當然是拳頭大的人重要。」佛印說。

  他們走入內殿,見到手持念珠的觀音菩薩,蘇軾又提出一個問題:「觀音也是菩薩,她數念珠幹什麼?」

  佛印說:「她也學別人拜佛呀。」

  「拜哪一個菩薩呢?」蘇軾又問。

  「還是拜觀世音呀!」

  「這是怎麼回事?她是觀音菩薩,還要拜觀音菩薩!」

  佛印說:「咦,你難道不知道?求人不如求己嘛。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