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蘇軾 | 上頁 下頁


  §第一章 風華初露

  蘇軾生於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1037年),死于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蘇軾死後二十五年,華北被金人攻佔,北宋滅亡。蘇軾在北宋五位皇帝手下做過官,他的才氣被每一位皇帝稱讚,可每一位皇帝都沒有好好地任用過他。

  蘇軾的故鄉在四川省眉山鎮。眉山附近,有佛教勝地峨嵋山,有雄偉壯觀的樂山大佛,還有浩蕩長江的支流——岷江。眉山山川秀麗,地傑人靈,至今這裡的人們還會驕傲地對遠方來客提起蘇家——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文學世家,以「三蘇」並稱。一個傑出的父親(蘇洵)養育了兩個傑出的兒子(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蘇軾出生時,他父親蘇洵已經27歲。蘇洵20歲時有過一個兒子,後來夭折了,所以蘇軾成為家中的長男,他的生日是12月29日。

  幾乎所有的名人都會有一些小時候的故事流傳下來,蘇軾也是這樣。

  蘇軾6時進學堂,因為聰明伶俐,他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8歲到10歲間,他父親進京趕考,落榜後也不回家,而是去四處遊歷,於是,蘇軾的母親程氏在家擔負起教導他的責任。小蘇軾聽到古往今來成敗興衰的歷史故事,總是能概括地說出它們的要點。

  一次,他母親教他《後漢書》中的文章《範滂傳》,範滂是後漢時的一位青年文人。後漢由於治理不當,政權落入宦官手中,以致全國貪污、賄賂、斂財和濫捕盛行,正直忠貞的學者們一再進諫,卻因地方官都是宦官的門人和手下,招來一再的審訊。後來,許多文人被殺害,範滂就是其中之一。范滂臨死前與母親訣別,其母深明大義,范滂終於從容赴死。讀完這篇書,小蘇軾說:「我如果做范滂,母親能允許嗎?」

  他母親說:「你能夠做範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母親嗎?」簡短的對話中,蘇軾的志向與蘇軾母親的正直可見一斑。

  到11歲,蘇軾開始大量閱讀經書、史書、詩篇和選文,為進京趕考作準備。這期間,他的父親也回來了。蘇洵按照傳統的方法教育兒子,經常讓蘇軾兄弟二人背誦古文給他聽。當兩個小孩子站在父親面前背書時,他們都沒想到,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三蘇」,不久之後就將讓歷史永遠記下他們的名字了:蘇軾,字子瞻,號東坡;他的弟弟蘇轍,字子由,晚年自號「潁濱遺老」;他們的父親蘇洵,字明允,詩號老泉。

  在蘇軾一生中,和他最親近的就是他弟弟子由。

  兄弟之間的友愛和坎坷中所表現的忠誠是他一生中最常歌頌的主題。他們悲哀中互相安慰,災難中互相幫助,常常夢見彼此,也常寫詩互贈。他們既是兄弟,又是師徒,更是朋友。蘇軾在一首詩裡說:「我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豈獨為吾弟,更是賢友生。」蘇轍則在蘇軾的墓誌銘中寫道:「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千百年來為人們反復吟唱,每到月圓之夜總會有人念起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也是蘇軾兄弟情深的明證。

  蘇轍比蘇軾冷靜,二人為官後,蘇轍常給他哥哥一些忠告。也許因為他不固執,也許因為他的文名與才名不如哥哥,政敵們覺得他不那麼危險,所以蘇轍雖然與蘇軾政見相同,整個政治生涯也同起同落,可蘇轍的官位始終比蘇軾高。

  蘇軾還有一個姐姐,有關她的資料幾乎沒有,倒是中國民間的傳奇都認定蘇軾有一位充滿才氣的妹妹。

  傳說認為她也是詩人,嫁給了名詩人兼蘇軾的門生,另一位詩人秦少游。民間還盛傳她新婚之夜考新郎,讓他對對子,結果使新郎幾乎一夜沒能進入新房的故事;另外還有許多兄妹二人聯對、互相開玩笑的故事。

  不過,人們找不出蘇軾的妹妹存在的根據——蘇軾兄弟的幾百封書簡和記載中經常提到秦少遊,但都不存在聯姻的跡象,當時學者所寫的十餘本傳略中也不曾提到蘇軾有位妹妹。再加上秦少遊二十九歲時才初見蘇軾,且不說當時他早已婚配,那時蘇軾的妹妹算來也應有四十歲,二人怎麼可能結親呢?這眾多的傳說,該算是蘇軾人格魅力的另一種體現吧。

  蘇軾兄弟一年年長大成人,他們的父母認為他們的學識和年齡都適合進京趕考了,於是,為兄弟二人辦了婚事。

  蘇軾成親時18歲,妻子王弗,剛15歲,四川省青神人;蘇轍比蘇軾晚一年結婚,是年16歲。

  婚後,蘇軾兄弟隨父親進京。

  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五月,三蘇抵達京城,在京城住了幾個月之後,嘉佑二年(1057年),蘇軾兄弟參加禮部考試。當時主考官是歐陽修。參加考試是讀書人一生最重大的時刻,充滿了興奮、渴望和患得患失的心情,多年的寒窗苦讀就要見出成果了。

  應考人必須半夜起床,天亮就到皇宮,自備冷飯乾糧,要到考完才能出來。考試進行中他們分別被關在隔開的小屋裡,有宮中衛士看守。當局有一套嚴防賄賂或循私的制度,應考人的試卷都由書記重抄一遍,再交給考官,以免主考官看出筆跡。重抄的卷子不寫姓名,另記在檔案裡。然後考官入禁宮中,不准和外面的人接觸,通常從一月底關到三月初,把試卷批好呈給皇帝看。應考人先考歷史或策論,第二回再考古文,待成績揭曉,得中的人必須在皇帝監督下考詩賦和策問。

  當時科舉應試的文章中,割裂文辭、追求怪異的流弊占了上風,主考官歐陽修正思考用怎樣的方法來挽救文風,看到蘇軾的《刑賞忠厚論》,十分驚喜,想把這位考生選為第一名,可他懷疑這文章是他的門客曾鞏寫的,為了避嫌,他把文章放在第二名;後來蘇軾又憑《春秋》對義得居第一;殿試他中了乙科。嘉佑二年(1057年)四月十四日,年方二十的蘇軾被點為進士,得到這個榮譽就表示他立刻變成全國一流的學者了。

  按照慣例,考試結束後蘇軾寫了名帖去拜見歐陽修,感激他的知遇之恩。歐陽修對同事梅聖俞說:「讀蘇軾的信,我歡喜之極,我應當設法退隱,給這個青年人出人頭地的機會。」須知歐陽修是當時的文學權威,他的一句褒貶就可以造就或毀滅一個文人。有位作家曾說,文士不怕刑罰,不愛晉升,也不貪生怕死,只怕歐陽修的意見。不難想見,歐陽修上面那句話一出,京師必然一片譁然,大多數人都表示不服,不過,慢慢地,他們都信服了。據說歐陽修還曾對兒子說過:「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沒有人會談起我。」他的這個預言果然實現了,蘇軾死後十年沒有人提歐陽修,人人都在談論蘇軾,偷讀他被禁的作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