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司馬遷 | 上頁 下頁 |
六 |
|
司馬遷專門跟董仲舒學過《春秋》,孔子的這一著述對他影響很大,甚至影響到他後來的創作方法,他對孔子,自然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墓地附近,司馬遷向當地人請教孔子的事情。人們告訴他,當年孔子死後,他的弟子替他守了三年孝,仍然不忍心離開這裡,於是乾脆搬到孔墓附近住,後來一些儒生也搬了來,漸漸有了幾百家,人們把這裡就叫做孔裡。每年到了一定的時節,孔子墓前就擠滿了前來祭祀的人群。人很多,但絕少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人人彬彬有禮,個個相互謙讓。各地的儒生也經常到孔子的墓前演習飲酒和射箭等古禮,司馬遷有沒有親眼見到儒生們講習禮儀我們是不清楚的,但是司馬遷一定特別想親眼看看,那到是可以肯定的了。孔墓莊嚴肅穆的氣氛深深地觸動了司馬遷。 孔子,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名丘,字仲尼。他的父親是個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在孔子三歲的時候,他就死了。不久,母親帶著他離開家鄉,遷到魯國的都城曲阜居住。母親單薄的身軀獨立支撐起了這個家,但無論她怎麼沒日沒夜地操勞,她們母子仍然在窮困中掙扎,為了生活,孔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給人家幹活,他當過牧童,做過吹鼓手和管畜牧的乘田、管帳的委吏一類的小官。他經常特別虛心地向人家請教各種本領,特別是請教祭禮時,連每個細節比如器具的擺設都要虛心地問個明明白白。漸漸地,他成了那一帶學識最淵博的人。他的名氣隨著他才能、學識的增長而越來越大,但是一開始並沒有受到魯國統治者的重視。30歲左右,他開始從事教育活動。在當時,只有貴族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權利,窮人家的孩子是沒有地方上學讀書的。 孔子創辦了私學,無論是誰、是什麼樣的出身,只要交一點象徵性的學費就可以到他的私學去聽他講課。他教學生,學習要刻苦,要不恥下問,不能不懂裝懂;學習要善於思考,如果一味地死記硬背書本上的知識,而不進行獨立的思考,就會迷惘,如果只是空想連篇,而不學習知識,就會使精神困頓不安;孔子還重視德才兼備的問題,他更多的是培養學生們良好的品德。他要求學生們言行一致、表裡如一;要有堅強的意志,要有遠大的志向等等。孔子很注重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子路做事很魯莽,孔子就教育他要經常進行周密的思考,做事要三思而後行;冉有的性格有點優柔寡斷,孔子就鼓勵他做事要果斷,不要有太多的顧慮。 孔子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著他的學生。他的聲望越來越高,各地的人紛紛投到他的門下,連其他諸侯國的貴族子弟,也都來向他請教學問,據說他的學生總共有3000多人,其中有72個成了很有名的賢人。孔子50歲的時候,出任中都宰,後來又做過大司寇。56歲的時候離開魯國,領著他的弟子周遊列國,到處宣揚他的思想和主張,但是沒有被各諸侯採納。68歲時,他回到魯國,開始致力於古籍的整理,編訂了《詩經》、《尚書》、《易經》、《春秋》等,為我國古代歷史文獻的保存做出了巨大貢獻。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孔子是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後來成為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在中國的影響極為深遠。 司馬遷在孔墓附近徘徊了很長時間,然後來到了孔廟。孔廟是孔子生前的居室和弟子們的住所,裡面陳列著孔子的衣、冠、琴、車、書等遺物。司馬遷很小的時候就讀過孔子的書,對這一偉人十分仰慕,對孔子的家鄉也非常嚮往,這次終於如願以償,來到了曲阜,而且還到了孔墓、孔廟,參觀了孔子的種種遺物,這怎能不叫他心潮澎湃呢?他慢慢地在孔子的遺物前踱步,陷入了對孔子生前事蹟的遐想之中。 為了更深入地瞭解孔子的事蹟和思想,司馬遷又到孔子生前曾住過的齊國都城臨淄去訪問,搜集到了大量的有關這位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材料。 帶著豐厚的收穫,司馬遷繼續為他的理想而奔波。 不久,他到了鄒縣。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上鄒縣的嶧山,在山頂刻石頌德,並且與魯國的儒生們商量舉行封禪大典的事宜。封禪大典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種極為隆重的儀式。這種儀式,源于戰國時代。「封」,就是要到泰山上築壇祭天;「禪」,則是在泰山底下的小山上辟地祭地。帝王舉行這種儀式後,才表明他是上天惟一的代表,是真正的真命天子,所以帝王們對這個典禮十分重視。秦始皇後來在泰山上舉行了封禮,在梁父山上舉行了禪禮,完成了封禪儀式。司馬遷到了鄒縣後,自然也要去嶧山考察一番,並且也向當地的儒士請教有關禮儀方面的事情。 由嶧山向南,司馬遷來到了戰國四公子之一、齊國孟嘗君田文的封地薛縣(今山東滕縣東南)。在這裡他感受到了與曲阜一帶很不相同的民風,曲阜民眾深受孔子遺風的影響,重視禮節,溫文爾雅,但薛城的民風卻比較強悍,有不少暴戾的行為,讓司馬遷一時接受不了。司馬遷不明白這其中的原因,就向當地的老人們求教。老人們告訴他,很久很久以前,薛城的人不是這個樣子的,大家相互之間相敬相親,十分友好地相處,後來孟嘗君十分好客,吸引了天下大批人士來投奔,來者不論是仁義之士,還是偷雞摸狗之輩,孟嘗君一概收下,有些做了壞事的人,也到他的門下逃避法令的懲罰,不法之徒投奔到薛縣的竟有6萬多戶,這就使得當地的民風大變,成了現在這樣。傳說中的孟嘗君好客自喜,果然名不虛傳啊!老人們又向司馬遷講起了孟嘗君的故事。司馬遷後來把它們都寫進了《史記》裡。 一路的遊歷、一路的收穫,司馬遷收集史料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了,但是遊資的日漸匱乏,已經成為了他繼續遊歷、繼續收集史料的障礙。怎麼辦呢?放棄繼續遊歷的計劃嗎?可是他如何能捨棄得了這剛剛起步的事業,何況這事業已小有成效,不止一次地給過他鼓勵;如果繼續遊歷下去,又如何克服窮困呢?衣服破舊了,也該換換了;靴子磨破了底,也不能再穿了;明天的飯食,還沒有著落,今夜,又將要到哪裡去借宿呢?司馬遷心裡有些矛盾,為生活的窘迫躊躇不已。不!我不能放棄我的計劃!司馬遷心裡一亮,挺直了胸膛。以前那麼多困難我都克服下來了,難道還戰勝不了這點困難嗎?胸懷大志的司馬遷忍受住饑餓,忘卻了貧困,又大步向前走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