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司馬遷 | 上頁 下頁


  §第一章 童年時代

  陝西韓城縣附近,有一座龍門山,它橫跨黃河,雙峰對立,據說是當年大禹治水時為疏導黃河而開鑿的。相傳在遠古的堯舜時代,龍門山將黃河從中截斷,擋住了黃河水的去路,致使洪水氾濫成災,生靈塗炭。

  堯派鯀去治水,鯀採用堵塞的辦法,治了九年也沒有成效,堯一怒之下,命令舜將鯀殺了,並命令鯀的兒子禹去繼續治水。禹考察了龍門山的地勢,決定開鑿龍門山,以疏導黃河。龍門山被劈開後,河水暢通無阻,水患日漸平息,人們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從此龍門山也就隔岸相守,猶如兩扇大門一樣對峙在黃河兩岸。黃河在此處水流湍急,奔騰咆哮,氣勢十分壯觀。傳說每年都有許多大鯉魚游集到龍門山下,爭先恐後地躍龍門,跳上去的,就變成龍升天了,跳不上去的,只得垂頭喪氣、抱憾而歸,養精蓄銳,以待來年再試。民間廣為流傳的「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是由此而來。龍門山在人們心目中,充滿了神話色彩。公元前145年,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歷史學家司馬遷,就誕生在離這個神秘的地方不遠的芝川鎮。

  司馬遷出生在一個史官世家,他的祖先世代執掌史官的職務,只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時局紛亂,曾經中斷了很長時間,一直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才重新開始了司馬家族的「史官」世業。我們先來談談司馬談。

  司馬談生活在西漢王朝的文帝、景帝時代,他學識淵博,自小就立志出任史官,獻身于史學方面的事業。古代的史官叫做「太史」,除了記錄史事,搜集、保存典籍文獻等職責之外,還要掌管天文星象的觀測,陰陽吉凶的占卜之類的事情。要做史官,就必須具備這些方面的知識。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司馬談首先向當時著名的天文學家唐都學習天文知識,學習觀測星象;然後又向《易經》專家楊何學習有關《易經》的知識,掌握陰陽占卜的方法;這兩個方面的知識具備之後,司馬談並不滿足,他知道僅僅憑著這些還不足以成為一名優秀的史官,於是他又向黃老學派的黃生學習道家的哲學思想。

  黃生在歷史上是很有名的,《史記·儒林列傳》中曾記載了他與當時儒學大師轅固生在漢景帝面前對商湯伐桀、武王伐紂事件的辯論過程。轅固生從儒家觀點出發,認為湯武伐桀紂,是順應天命,順應民心的事,那麼商朝、周朝的各自建立也是合乎民意,合乎天理的,以此推出秦末農民起義推翻秦王朝的必然性,推出漢王朝出現的合理性;同時也提醒統治者要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籠絡民心,以免重蹈覆轍。黃生則從鞏固新生的封建政權出發,為防止大臣和民眾們不服從統治,起來反抗,提出不同的見解——湯武伐桀紂並不是順應天理、順應民心的事情,商、周王朝的出現不過是湯武反叛君主、不安分守己的結果。黃生的意思是說,無論統治者怎樣殘暴,怎樣腐朽,臣民也只能忍氣吞聲,逆來順受,一絲一毫的叛逆思想,一點一滴的反抗言行,都是要不得的。

  黃生反對動亂的思想對於當時新建的漢王朝很實用。試想一下,秦末農民起義後,劉家坐了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統治者用不著再考慮漢王朝的建立是順應天命還是叛逆君主的問題,反正王朝的建立已經是事實,但是漢王朝建立之後會不會又有民眾起來反抗,會不會重蹈秦王朝的命運,被其他王朝所取代呢?這正是漢初統治者所擔心的,所以黃生的思想受到了當時統治者漢景帝的重視,成為封建政權統治的正統思想。對於民眾,黃生以湯武伐桀紂而奪天下的不合理性,告誡民眾要安守本分,萬不可存動亂之心;對於統治者,黃生又主張「清淨無為」,減輕剝削和壓迫,實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以利於生產的發展、民心的安定,最終達到鞏固漢王朝統治的目的。歷史證明,黃生的這一套思想對於漢初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司馬談向黃生學習黃老思想,逐漸成為了黃老思想的代表人物。

  漢武帝建元年間(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司馬談終於如願以償,做了「太史令」,從此一步一步實現他獻身史學的理想。

  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封建政權的鞏固,封建統治者對內需要加強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對外需要反擊匈奴的掠奪侵擾,因而已不再滿足于「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統治辦法,到漢武帝時,董仲舒——一代儒學大師的學說被採納,其思想代替黃老思想而成為了當時的統治思想。持黃老思想的司馬談常常感到很壓抑、苦悶,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棄自己的觀點,在其文章《論六家要旨》中,司馬談對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的學說分別進行了評述,大力推崇道家思想。思想上與當時統治思想的悖離也並沒有使司馬談放棄獻身史學的理想,一方面,他跟隨漢武帝參加各種祭祀典禮,並和祠官寬舒共同制定了祭祀後土的儀式,履行他作為「太史令」的職責;一方面,他抽時間整理古籍古史。在整理過程中,司馬談常常感歎自孔子之後,史事零亂,無人著述,因而撰述歷史逐漸成了司馬談的夙願。

  司馬談致力於史學的態度自然也影響到了他的兒子——司馬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