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屈子傳 | 上頁 下頁
二二


  屈原頻頻頷首,一一答應。昭春把行李書簡分成兩捆,用棕繩捆好,又拿起竹扁擔挑著試了試,說道:「啊呀,好沉哪,還是我送送你吧。」

  屈原執拗地說:「不用,我挑得動,只要挑至香溪碼頭,就可以乘船前往了。」

  屈原奉旨進京為官,郢都方面有義務前來迎接,歸州方面有責任前往護送,樂平裡的每一個鄉親都情願偕行,但屈原拒絕所有人的誠心相助,硬是像以往采風訪疾那樣獨來獨往。

  公元前320年仲春一日,屈原於村頭告別了父母與鄉親,獨自一人挑著書簡出發了。他走下香爐坪,繞過擺鼓台,穿過響鼓溪上的石板橋,循著鳳凰溪奔向七裡峽。時值陽春三月,山歡水笑,草木青蔥,鳥在枝頭唱和,獸于林間嬉戲,狐兔追逐於草叢,路邊的山花爭奇鬥豔,迎來送往,散發著誘人的芳香。屈原的心比天晴,情比春深,胸比穀豁,志比山高,步比風輕,像一隻翱翔蒼穹的雄鷹,似一頭撒歡密林的花鹿,猶一匹奔馳草原的馬駒,若一尾游於深潭的鯉魚。他趕路心切,解開了衣扣,敞開了胸懷,加快了腳步,正行之際,前邊出現了一條橫截道路的水溝,他必須抬高腳步跨過去。然而當他用力一跨,不慎腳下一滑,擔子猛然晃蕩一下,「哢嚓」一聲,兩根挑繩都晃斷了,竹簡「嘩啦啦」散了一地。這裡是一處漫漫長塅,前不夠村,後不著店,到哪裡去找繩子來捆呢?屈原望望四周,又看看地下的竹簡,心中不禁暗暗叫苦。

  正當屈原一籌莫展之際,一位正在耕田的農夫吆住了牛,停住了犁,昂首問道:「先生,怎麼了?」

  屈原答道:「趕路趕得急,擔子上的繩子閃斷了。」

  那農夫手提牛鞭,爬過田埂,向屈原走來。農夫尚未走近屈原身邊,驚喜地叫了起來:「啊呀呀,這不是屈原先生嘛!……」

  屈原張目凝視眼前這位農夫,他六十上下歲年紀,花白的頭髮,花白的鬍鬚,滿臉核桃殼似的佈滿了皺紋,很是眼熟,但一時卻又想不起曾在哪裡見過。老人見屈原目光呆滯,指指田裡那頭大黃牯:「屈先生忘了,這條牛還是先生送給我的呢。」

  屈原更加莫名其妙了,自己家裡雖說有幾頭耕田的水牛,但卻不曾送過任何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老人見屈原怎麼也想不起往事,心中更加敬佩,有恩於人,不僅不圖報,且早已忘得一乾二淨,這是怎樣的仁人君子啊!老人這樣想著,不禁眼圈紅潤,半天才指著屈原的腰間問:「先生,您那佩玉呢?」

  經老人一問,屈原恍然大悟,他急忙撂下手中的扁擔,上前抓住老人的兩手說:「哦,您是宋二爹!……」

  原來,早在去年的這個季節,屈原在民間調查,一天他路過這丘田,見一對老夫妻正在耕田。老漢在後邊扶犁,妻子在犁前背拉,她彎著腰,喘著氣,艱難地一步步往前挪,肩上的繩子深深地嵌在皮肉裡。屈原見狀十分不忍,忙上前打聽,才知道老人的兒子投軍死於陣前,家中的耕牛病死了,無錢再買,只好讓年邁的妻子當牛做馬,艱難地春耕。聽了老人的訴說,屈原毫不猶豫地解下腰間的一塊佩玉,雙手捧著遞與老人,讓他回家賣錢買牛。老人自然不肯收受,屈原卻執意相贈,一片赤誠。彼此推讓再三,老人才勉強收下,熱淚盈眶地跪地謝恩。屈原忙躬身將老人扶起,勸慰一番。有道是「兩座山不見面,兩個人常相見」,一年後屈原出山進京,二人真的又見面了。

  宋二爹問道:「屈先生這樣急急忙忙,挑這麼多書簡往哪裡去?」

  屈原將懷王召他入朝的事說了一遍,指著散在地上的竹簡道:「挑得太重了,半路上斷了繩子。」

  宋二爹聽了屈原的介紹,先是心花怒放,喜笑顏開,誇屈原有出息,說他早就看出了屈原滿臉福相,不是一般的青年後生,將來必做大官,然後仔細打量散在地上的書簡,說道:「屈先生不必著急,我有辦法。」

  屈原不解地說:「這荒郊野外,有何辦法?」

  宋二爹朝田裡一指說:「有牛綯繩嘛!」說著跳下田埂,跑到犁邊,解下牛綯繩,返回來便為屈原捆行李和竹簡。

  綯繩又叫撇繩,它是犁地時專用的繩具,長可數丈,兩端系於騾馬驢的嚼子或牛鼻栓上,雙股平行後拖,系於犁杖的後把上,這樣扶犁者便可通過這綯繩控制牲畜前進的方向,使其不致偏離。

  屈原拉住宋二爹的手制止說:「這使不得,用了你的綯繩,再怎麼犁田呀!」

  宋二爹喜形於色地說:「屈先生進京上任,掌管國家大事,比我犁地重要。再說我家還有備用的綯繩,回家拿來就是,牛也借機喘喘氣。」

  就這樣,宋二爹不容分說地為屈原捆好了竹簡和行李,打發他繼續趕路。

  然而,歸州一帶卻因此演義出了一則「靈牛獻綯」的故事。

  卻說宋二爹與屈原站在田埂上,一個要去解綯繩,一個堅決不讓解;一個說趕路要緊,一個說犁田重要。二人正在爭執不下,忽聽得「哞!哞——!」兩聲牛叫,田裡的大黃牯甩掉牛軛,朝這邊跑來,一直跑到田埂邊,仰起脖子,銅鈴般的大眼睛直直地瞪著屈原。

  宋二爹牽住牛綯,高興地說:「屈先生,你看,這畜生多通人性,它自己獻綯來了,你快快收下吧!」說著轉過身去,撫摸著黃牯的頭說:「黃牯呀,屈先生要進京去給我們窮人辦事,他捆書簡的繩子斷了,取下你的綯來,好不好?你若是答應,就連叫三聲。」

  宋二爹的話音剛落,黃牯就「哞,哞,哞」輕輕地叫了三聲,一聲不多,一聲不少。宋二爹說:「你聽,黃牯答應了,你還推辟什麼呢?」

  屈原還是不肯接受,這時,黃牯比宋二爹還急,它低下頭,左一甩,右一擺,把個頭搖得撥浪鼓一般,三搖兩晃,搖掉了鼻栓,把綯繩甩到了田埂上。它銜起綯繩,送到屈原手邊。屈原接過牛綯,心裡又驚又喜,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只見黃牯又仰起頭,「哞——」的一聲長叫,塅裡的牛銜著綯繩跑來了,欄裡的牛也銜著韁繩跑來了……樂平裡九十九頭牛,銜著九十九條繩索,一齊送到屈原跟前。屈原激動得熱淚盈眶,自言自語地說:「這怎麼好呢,這怎麼好呢?牛無韁不能牽,牛無綯難耕田,這便如何是好呢?」

  宋二爹說:「屈先生,你儘管放心,樂平裡的牛把韁與綯獻給了您,往後不用韁與綯,它們也一樣會聽使喚的。」他對九十九頭牛大聲說:「你們將韁與綯獻給了屈先生,往後拉車、耕田、推磨,要像有韁綯一樣聽使喚!」九十九頭牛一齊「哞」地叫了一聲。宋二爹就用這些靈牛獻的韁與綯,幫屈原把書簡、行李捆綁得扎扎實實,送屈原上路。

  從此以後,樂平裡的牛,耕田、耙田,真的不再用綯繩了,它們不用綯繩比用綯繩還聽話。不僅樂平裡土生土長的牛是這樣,就是從外地買進來的牛,只要過了三天,也就不再需要綯繩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