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屈原 | 上頁 下頁 |
二三 |
|
在漵浦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屈原從漵浦往回走,乘船又到了枉渚,在枉渚居住了三年,這時大概是公元前190年(頃襄王九年),屈原完成了《涉江》的創作。楚國因懾于秦國的強大威力,不得不頻繁地與秦國盟約,以圖苟延時日。而東方六國在秦國文武兼施手段的打擊下,已無力結成鞏固的合縱聯盟,不但對西部的強秦構不成危脅,反而六國之間互相爭鬥,彼此削弱勢力。公元前287年(頃襄王十二年),蘇秦與趙國奉陽君李兌發動趙、楚、魏、韓、齊五國軍隊攻打秦國,燕國也派兵隨著齊車軍隊參加,本是圖謀削弱強秦的大好形勢,然而秦昭王在聯軍出發之前,已派遣使者到趙國和魏國,答應還給他們一部分地牌,讓他們不要攻打秦國,而楚國因連年大敗,已是非常衰弱,見趙、魏止步不前,便也不戰自退。六國聯盟瓦解了。 屈原從枉渚乘船自西向東穿過洞庭湖,進入洞庭東汊——汨羅江,居住在江北岸的南陽裡。這時楚國與秦國約盟于宛,圖謀攻打齊國。公元前285年,秦將蒙武越過韓國、魏國國境攻打齊國,侵佔九個城市,設置了九個縣。燕將樂毅遊說趙國、楚國、魏國聯合攻打齊國,第二年,韓、秦也加入聯軍,形成六國攻打齊國的局面。結果齊國大敗,燕將樂毅率兵攻打臨淄,全部掠走齊國寶物器皿,齊閔王逃亡到莒城,使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大國幾乎滅亡。雖然公元前283年齊襄王在莒城即位,以示齊國未亡,但已大傷元氣,直到被秦所滅也沒恢復到以前最強盛的程度。 這種局面正是不採用屈原的聯齊抗秦策略所導致的惡果,然而楚國君臣都意識不到強大的齊國削弱之後,楚國將會存在多久?其實即便是意識到此,也為時已晚,東方六國面臨的前途已比較明顯了:被秦國各個擊破。 屈原在南陽裡居住了幾年之後,移居到不遠處的玉笥山下,玉笥山下有一條名叫玉水的小溪,小溪向南流入汨羅江,溪上有座小木橋,屈原天天到橋上浣纓濯足,依然保持著他好潔的習慣。 公元前279年秦將白起率軍攻破楚國的鄢、鄧。 白起開渠引水灌鄢,淹死百姓幾十萬人,消息傳來,屈原悲憤不已,他想到殷末賢人申徒狄因為多次進諫紂王而不被採納,投水自盡,終究沒有挽救殷朝滅亡,聯想到自己此時投江是否對解決楚國的危機有益。因此在這一年所作的《悲回風》一詩中提出了「任重石之何益」的問題。他反復考慮,在楚國這最後的危機關頭,他該如何做,也許回到郢都去,能為挽救楚國盡些努力。大概就是這一年的冬天,屈原回到郢都,但遭到統治集團的排斥,頃襄王也拒絕接見他。屈原憂心如焚,秦國已大軍壓境,楚之郢都面臨失陷的危險,而頃襄王還自以為國土遼闊,人口眾多,仍不失為強國,因而不恤國政,一味貪樂享受。而朝廷中的大臣個個互相嫉妒,只圖奪功封賞,以讒諂阿諛為本事,賢良之臣被排擠出朝廷。普通百姓對朝廷的黑暗統治怨聲載道,離心離德。而且朝廷又不修戰備,城牆塌壞,城池乾涸,處於極其混亂的境地。可是屈原沒法挽救,自己現在畢竟是被放逐的犯人啊! 公元前278年(頃襄王二十一年),白起率兵攻破郢都,燒毀了楚先王的陵墓。楚軍一戰即潰,頃襄王退守陳城(今河南淮陽)。秦將郢都改為南郡。屈原在這一年的仲春,隨著逃難的百姓離開郢都,順長江向東行進。離開故都心中悲痛,回首望見郢都高大的楸樹而仰天歎息,眼淚流淌得像雨珠一樣,過了夏首再想看郢都東門已是不可能了,懷著悲傷的心情順著風浪、隨著流水東飄西蕩,成了一個流浪者。進入洞庭湖後又回到長江,順流而下到夏浦,感歎故都日益遙遠,從夏浦又返回洞庭。長江以北、夏水以西的地方是無法去了,它已屬秦國所有了。他從遭放逐、被迫離開郢都到如今已有很多年了,但他還不能回去,而且永遠回不去了。他還能到哪裡去呢?經過仔細考慮之後,他又回到了玉笥山下的住所。在這裡屈原度過了他最後的一段日子,這時他已是76歲的老人了。 屈原在他的絕筆詩《惜往日》中以痛惜的心情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念念不忘他受懷王重用時改革朝政、修明法度時的美好時光:「想當年曾得到懷王寵信,接受詔命起草昭明時政的憲令。奉行先賢的典章制度而昭示下民,闡明法度中疑惑難解之處。國家富強、法令健全,懷王任用忠良大臣而事事順心、優遊自得。國家的大事都由我來掌握,即使有點過錯,懷王也不予治罪。」 他痛恨懷王、頃襄王的昏庸無能,不辨是非,以忠為邪,以讒為信,使他長期遭受流放之苦,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國家的命運如今已危在旦夕,詩人在極度絕望的情況下,決心以死殉國。「卒沒身而絕名兮,惜雍君之不昭!」——我寧願最終身死名滅,遺憾的是被小人蒙蔽的君王仍不醒悟;「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壅君之不識。」——我無法抑制我內心的憤慨而把話說完,我決心投水自盡,使我痛心的是:昏憒的君王不理解我的心啊! 農曆五月端午(五日)屈原度過了他最後一個不眠之夜,當東方剛剛亮出曙光的時候,屈原穿上了平日捨不得穿的冠袍,佩上他一直珍愛的寶劍,走到濯纓橋上最後一次梳頭、洗臉、整理衣裝。他走下小橋,又望瞭望自己居住了幾年的荒野小屋,然後轉身沿著汨羅江朝下游的羅淵走去。他走了好久、好遠。在羅淵,他遠眺西北方的祖國首都,可是它太遙遠了,而且已落入敵手了,望又望不見,歸又歸不得,如果懷王、頃襄王能採用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楚國何至於落到這種地步?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毀滅了,自己心愛的祖國也將要滅亡了。 屈原一想到這些,禁不住老淚縱橫,他昂首問天:「蒼天,你為什麼這麼不公平,把惡運降到楚國人民頭上。蒼天,楚王為什麼總是被小人蒙蔽,而不理解我的憂國忠君之心。既然我的理想無法實現,郢都已陷入敵手,我還有什麼必要再活下去,我以身殉國,希望能引起楚王覺悟,以挽救楚國的危亡啊!」說完他縱身躍入汨羅江中,滾滾波濤頓時將他淹沒了,陣陣濤聲仿佛依然在傾訴著忠魂的心聲,呼喚著這千古不朽的愛國靈魂。 屈原的愛國精神感動了靜靜的洞庭湖,洞庭湖水驟然暴漲,湖水倒灌汨羅江,將忠魂的遺體逆流托上汨羅江上游,十天以後被當地漁民發現,打撈上岸,停放在羅淵對岸的大土墩上。人們為這位愛國忠臣的壯烈之舉感動不已,為他的殉國悲痛萬分,為了紀念他,將停放遺體的地方改名為「曬屍墩」。之後,人們將屈原安葬在附近的汨羅山上,如今汨羅山上保留著屈原墓,而且不只一個,竟有十二個之多。這實際上同後世的人們為屈原修祠廟的做法一樣,修墓是為了表達對屈原的懷念之情!是紀念屈原的一種方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