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
九八 |
|
二、兄弟的佐助 太宗的兄弟們是他的親戚手足,也是他的治國重臣。代善在太宗的大家族中是最年長的一個。他因為是皇帝的老大哥,又有擁立之功,個人也比較謙遜,所以得到太宗特殊尊重。清太祖在世時,命四和碩貝勒分直理政事,坐次並列,太宗即位後仍保持這一制度。後來代善主動提出不應繼續並列,於是改為太宗南面獨坐,代善與莽古爾泰坐於旁側。朝會班制的這種更定,提高了太宗至高無上的權威。代善因此更受太宗信任和愛護。崇德元年(1636年),代善被封為和碩兄禮親王。他是最高統治集團中起穩定與平衡作用的關鍵人物。太宗當政年代,代善還多次參加作戰,征蒙古、伐朝鮮、打大明,攻城奪地,功勳卓著。 但是,崇德二年(1637年)有關部門揭發代善克朝鮮,違背聖旨,以所獲糧米喂馬並選用護衛超額。太宗說:「朕于兄禮親王敬愛有加,何不體朕意若是?」又對代善說:「王等事朕雖盡恭敬,朕何所喜?必正身行義以相輔佐,朕始嘉賴焉。」【《清史列傳》,卷1,「代善傳」。】對代善的錯誤作了批評,又保持了兄弟情誼。崇德四年(1639年)十一月,代善跟著太宗到葉赫打獵,代善射獐子時,馬撲地,傷了腳。太宗親自下馬為他裹傷,拿著好酒慰勞他,感歎說:「此番畋獵,原欲巡省,非為從獸習射也。朕以兄年高,不可馳馬,曾屢勸之。兄奈何不自愛耶?」說著激動地流出了眼淚【《清太宗實錄》,卷49,9頁。】。罷獵而還。命代善坐轎緩行,每天走十幾裡,一直保護到家。太宗逝世,代善又擁立六歲的福臨當皇帝,穩定了一場激烈的權力之爭。 阿拜、湯古岱、塔拜、阿巴泰、巴布泰、賴慕布等人,也都受到太宗重視。他們在戰場上殺敵立功,也在管理國家等方面發揮了作用。比較而言,他們沒有突出的優劣,太宗同他們的關係也一般。其中阿巴泰同太宗的關係有時緊張,而總的來看,尚屬和睦。阿巴泰很有才能,清太祖在時,曾讓他同四大貝勒接見過蒙古客人,太宗繼位後封他為貝勒,他不滿地說:「戰則環甲胄,獵則佩弓矢,為什麼不封我為和碩貝勒?」有人把這些話報告給太宗。太宗說:「你們應當勸說他,告訴我怎麼辦?」天聰元年察哈爾昂坤杜棱歸服後金,設宴歡迎。要阿巴泰參加,他拒不出席,還說:「我與諸小貝勒同列。蒙古貝勒明安巴克位在我上,我感到羞恥!」 太宗把這些不滿情緒告訴了諸貝勒,代善與諸貝勒共同譴責阿巴泰。他們說:「德格類、濟爾哈朗、杜度、嶽托、碩托早已從五大臣議政,你不在其數。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先帝在時使領全旗,諸貝勒皆先你入八分。你現在封為貝勒,得到六個牛錄,已超過應得分數,還想與和碩貝勒分庭抗禮,得了和碩貝勒豈不更有別的覬覦?」阿巴泰承認了罪過,接受處罰。以後他在作戰中表現很英勇。天聰三年(1629年)與莽古爾泰等和明將袁崇煥、祖大壽戰于北京廣渠門外,聽說明兵設伏於右,他們約定入隘後必趨右,如出中路,與避敵同。豪格趨右,敗伏兵,阿巴泰出中路,也破明兵,與豪格會師。戰爭結束,諸貝勒議阿巴泰違約罪,應削爵。太宗說:「阿巴泰不是怯懦,因顧及二子,與豪格相失,朕奈何加罪于吾兄?」寬大了他。天聰五年(1631年)設六部,阿巴泰管工部事。崇德元年(1636年)他受封為饒余貝勒。阿巴泰在築城、修路及屯田等方面都做出許多貢獻【《清史列傳》,卷2,「阿巴泰傳」。】。 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是太宗比較特殊重用的年幼兄弟。他們年齡雖小,地位卻比許多兄長高。阿濟格以勇猛善戰著稱。天聰元年(1627年),他跟著太宗伐明,攻錦州,逼寧遠。明總兵滿桂出城列陣,太宗欲戰,諸貝勒認為距城太近不可擊,惟獨阿濟格主張打。太宗領著他馳擊明兵至城下,其餘諸貝勒無不感到羞愧,見此情景連甲胄顧不得穿戴,也沖上去攻擊明朝步兵,明兵死了大半。三年,再次隨太宗伐明,在北京廣渠門外同明將袁崇煥、祖大壽交戰,馬被傷返還。後來在山海關與明朝援兵遭遇,和代善一起突入明兵陣內,把明兵打個大敗。崇德元年,他由貝勒進封為武英郡王。 阿濟格為人鋒芒畢露,太宗有時對他也不客氣,褒則褒,貶則貶。天聰二年他擅自為多鐸主婚,削去貝勒爵位,不久又恢復。七年,他同阿巴泰攻略山海關,太宗責備他不深入,他辯解說:「我想息馬候糧,諸貝勒不服從。」太宗批評他說:「你如果堅決不還兵,諸貝勒能丟下你不管單獨走嗎?」崇德元年,他同阿巴泰等蹂躪京郊各州縣,五十六戰皆捷,獲人畜十余萬。凱旋時,太宗出迎至地載門外十裡,見阿濟格積勞瘠瘦,感動流淚,親自為他酌酒慰勞。阿濟格後來又參加松山大戰等重要戰役,立了不少軍功。終太宗之世,阿濟格一直是太宗的得力支柱【《清史稿》,卷217,「阿濟格傳」。】。 多爾袞也是太宗器重的小弟弟。多爾袞為人多才多智,英武超群。天聰二年多爾袞只有十七歲,因太宗征察哈爾多羅特部,攻破了敖穆楞,他有功,賜號墨爾根代青。五年設六部,多爾袞受命管吏部。太宗即帝位的原因之一是得到元的傳國璽,而在得傳國璽這件事上,多爾袞是有大功的。那是天聰九年,他奉命招降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哲,因林丹汗先得元玉璽,上有「制誥之寶」四個字,多爾袞又使額哲把傳國璽獻給了太宗。當時視為吉祥之兆,促成太宗登皇帝大位。多爾袞還在稱帝的大典上捧著滿文表文請上尊號【《清太宗實錄》,卷28,13頁。】,顯示了多爾袞的突出地位。 崇德元年,多爾袞受封為睿親王。三年被任為奉命大將軍,將左翼,嶽托將右翼,分路伐明。在這次出征中,比他大二十多歲的阿巴泰作了他的副手。大軍深入明朝腹地,至河北、山西、山東,攻克四十餘城,俘獲戶口二十五萬余,立功受賞。兩年以後,多爾袞領兵圍錦州,移營城外三十裡,又今每旗一將校率每牛錄甲士五人先歸,引起太宗憤怒,派濟爾哈朗代替他,並責問了他。多爾袞回答說:「臣以敵兵在錦州、松山、杏山三城,皆就他處牧馬。若來犯,可更番抵禦。是以遣人歸牧,治甲械。舊駐地草盡,臣倡議移營就牧,罪實在臣。」太宗嚴厲而又惋惜地說:「朕愛爾過於群子弟,賜予獨厚。今違命如此,其自議之。」【《清史稿》,卷218,「多爾袞傳」。】多爾袞自己提出罪當處死。太宗命令降為郡王,罰銀萬兩,奪去二牛錄。後在松山大戰中多爾袞重立新功,複爵為親王。太宗死後多爾袞得為攝政王,掌握大清最高權力,實與太宗生前對他的培植有關。 太宗眾多兄弟中多鐸年歲可能最小。他在天聰二年因功賜號額爾克楚呼爾。三年,後金與明在北京廣渠門外大戰,多鐸年幼留在後方,他打敗了來犯的明朝潰兵。之後他幾乎連年從軍作戰,在多次出生入死的戎馬生活中經受了考驗和鍛煉。天聰九年,太宗遣諸貝勒伐明,攻向山西,命多鐸領兵入寧錦牽制明軍。他從廣寧進入,先遣固山額真阿山、石廷柱領四百兵為前驅,祖大壽合錦州、松山三千五百兵屯大淩河西,多鐸率所部馳擊,祖大壽軍慘敗,又分道追擊,斬獲無數。第二天返抵廣寧。師還,太宗出懷遠門五裡迎勞,賞賜馬、甲各五,誇獎多鐸說:「朕幼弟初專閫,即能制勝,是可嘉也!」【《清史稿》,卷218,「多鐸傳」。】 崇德元年,多鐸被封為豫親王,掌禮部事。在這之後發生了不愉快的事。多鐸與明將祖大壽作戰敗走,損傷人馬數十,崇德四年五月,太宗召見他,數其罪,說明多鐸年幼,已對他作了種種照顧,而臨陣敗走必須懲治【《清太宗實錄》,卷46,20~21頁。】。由親王降為貝勒,奪其奴僕、牲畜三分之一。後來雖然多鐸在修城、屯田及作戰等方面立了功,迄太宗逝世止,僅恢復為豫郡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