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
二五 |
|
袁應泰在遼陽危如千鈞一髮時,與巡按禦史張銓登城分陴固守。但是,監司高出、牛維曜、胡嘉棟及督餉郎中付國等卻畏敵如虎,城未破,先就逾城逃走。他們的怯懦行為動搖了人心,影響了士氣。而後金軍越攻越猛,他們在小西門奪了橋,過橋入城,冒著炮火登上城牆。這天夜裡,明軍一直堅持戰鬥到天亮。三月二十一日,後金軍發起衝鋒,八旗所有官兵一致行動起來,沿城追殺。袁應泰督諸軍列楯抵禦,又敗如山倒。傍晚,小西門彈藥起火,燒到城樓上,各軍窩鋪、城內草場全部焚毀。 守城部署一切土崩瓦解。袁應泰見城樓火焰沖天,知大勢已去,在城東北鎮遠樓上,與妻子奴僕一起自焚死;分守道何廷魁攜妻子投井亦死;總兵官朱萬良及眾多副將、參將、遊擊等戰歿。張銓被活捉。廣大的城內居民削髮歸降。全城張燈結綵,用黃紙寫「萬歲」的標語牌,抬著轎,迎接努爾哈赤。中午,紅日高懸,鼓樂齊鳴,官民人等深深地鞠躬,站在街道兩旁,恭恭敬敬地歡迎這位新主人入城。經略衙門變成了金國汗的臨時行宮【《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3,13~14頁。】。 遼陽城被後金攻佔後,動人心弦的不完全在於大街小巷上的歡慶勝利。張銓壯烈殉國的那個場面更使人動感情。張銓是一位無限忠誠明朝,深重民族大義的封建官僚。他在遼陽城被後金攻佔時,「衣繡衷甲」下城,隨從的人們擁他出小南門,讓他換去這套裝束,他不聽,又返回到官署。李永芳來拜訪他,謝絕說:「你對我說,我對誰講,今天沒有可談的!」把他推了出去。李永芳同張銓一起走,勸張銓投降,張銓臥地不起,把臉面都碰傷了。 命令張銓拜見努爾哈赤,他挺立於庭,左右壓著他跪拜,張銓瞪著眼睛大叫:「我身為天子大臣,豈能屈膝!」張銓臂力很大,誰也扭不過他。揪著頭髮出去要砍頭,再招呼進去,好言相勸,希望他投降,歸終不屈服【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2,「熊王功罪」。】。張銓從容說道:「我受朝廷厚恩,如降你們,遺臭萬年。你們雖想活我,而我卻只想一死。養人,這是你們做的好事;死,則我的美名流芳千古。」 張銓寧死不降的事被努爾哈赤知道,他說,若不戰而降,理應優養,捉到的戰俘,既然不願活著,難道還能收養他嗎?下令推去斬首。皇太極對這位大明忠臣十分敬仰,可憐他,不忍心這樣殺死。皇太極引證古代歷史,勸張銓說:「過去宋朝徽、欽二宗,為以前的大金天會皇帝所擒,尚且屈膝叩見,受封公侯,我想使你活下去,特地說說此事以提醒你,為何還執迷不悟,迄今不屈服?」張銓回答他說:「王的一番教誨,終生難忘,然而無非勸我活著。但是徽、欽二宗乃是亂世的小皇帝。我們現在是皇帝一統,天下獨尊。我怎麼能屈膝投降,而失掉大國的體統?即使留我十天,不過遲十天不死而已。 沒有再活下去的道理。我之所以苟延一時,為的是替後來的人民著想。以前,決策人愚昧無知,不識時務,人民遭殃,死者很多。我見你們大兵也這樣打殺,沒有什麼好處,白白地使人民斷送生命。我要把這些事用奏疏報告給我的朝廷。兩國和好,人民得以免死,我也有了美名傳於後世。如我已死,我的母親、妻子及五個子女都在家得以保全。我如貪生怕死,連宗廟也會斷祀。所以除死之外,別無選擇。」努爾哈赤知張銓終不能降服,便用繩子將其勒死,埋葬了他的屍體【《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3,13~14頁。《滿文老檔》,太祖卷19,291、292頁。】。 後金佔據遼陽,影響到周圍許多地方官棄明投金。此後數日間,金、複、海、蓋諸州,「悉傳檄而陷」【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4。】。據清朝文獻所載,包括的城堡如下: 遼陽既下,其河東之三河、東勝、長靜、長寧、長定、長安、長勝、長勇、長營、靜遠、上榆林、十方寺、丁字泊、宋家泊、曾遲、鎮西、殷家莊、平定、定遠、慶雲、古城、永寧、鎮夷、清陽、鎮北、威遠、靜安、孤山、灑馬吉、靉陽、新安、新奠、寬奠、大奠、永奠、長奠、鎮江、湯站、鳳凰、鎮東、鎮夷、甜水站、草河、威甯營、奉集、穆家、武靖營、平虜、虎皮、蒲河、懿路、汎河、中固、鞍山、海州、東昌、耀州、蓋州、熊嶽、五十寨、複州、永甯監、欒古、石河、金州、鹽場、望海堝、紅嘴、歸服、黃骨島、岫岩、青台峪等大小七十餘城,官民俱削髮降。【《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3,14頁。】 後金與明朝爭奪遼陽、瀋陽的戰爭,雖然在兩個城市及附近打仗,加上中間休整五天,經過十餘天,總之是一次重要的大戰,可稱為遼沈之戰。這次戰爭以後金勝利告終。同以前最大的區別是後金攻下遼陽、瀋陽之後,占為己有,再也不想退出。明朝本有極正當理由動員廣大人民支持他們保衛遼沈,也完全可能調動數十萬大軍為保衛遼沈而戰,但是,他們沒有這種能力和氣魄,他們非常艱難地組織了毫無勝利希望的抵抗,最後以慘敗結束。這是戰機不利,統治者缺乏必勝信心造成,也是士氣不振的結果。從撫、清之戰以來,明朝的士兵就厭戰、怯戰,情緒低落。特別是薩爾滸之戰的失敗,對明朝軍民給了沉重的打擊。 大學士方從哲曾說:「三路喪師之後,人心不固,兵氣不揚」【《明神宗實錄》,卷583,12頁。】。失去廣大人民和士兵的支持,明朝的失敗是註定的。瀋陽之役,援兵沒有及時相救。瀋陽失陷,遼陽立即孤立,遼陽被包圍,再也沒有來援兵,反映了明朝在遼沈的十余萬軍隊不能在需要時發揮應有的戰鬥作用。再則,用將也不當。瀋陽守將賀世賢,有勇無謀,被誘陷計。遼陽守將袁應泰「用兵非所長」,豈能抵擋身經百戰的努爾哈赤及皇太極等! 皇太極奮勇當先參加戰鬥的遼沈之戰,使後金從明朝統治者手裡奪得了東北地區的頭等城市和遼河以東的全部地區。從此後金的戰爭轉向了基本以爭城奪地和掠奪明朝統治區內的財物為目的,與明朝對峙,分地而治。天命六年(1621年)後金遷都遼陽,五年後又遷都瀋陽。皇太極做後金汗和大清皇帝的都城,也是他親自參加浴血奮戰奪取的。 三、征葉赫建奇功 皇太極參加的征葉赫,是武裝鬥爭,也是政治鬥爭。在戰鬥達到白熱化時,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一次戰場「對話」。皇太極因與葉赫有特殊關係,他就是後金方面的「對話」代表。他憑著勇敢、機智、大義凜然,再一次為完成女真統一和後金發展建立了奇功。 後金征葉赫,不單單是他們雙方的問題,它是同明朝的利害關係緊緊聯繫在一起的。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九月,秋高氣爽,一天早晨,多年不理朝政的明神宗被三場噩夢驚醒,忙著起身。召來他的大臣問:「朕昨夜一宿三次做夢,每次都是一個異族女子,乘著嘶吼的烈馬,手持戈矛,雲飛霧舞,對朕刺來。諸位可以不避忌諱,其意如何?直言講來。」群臣難得一睹龍顏,既有此機會,不妨就努爾哈赤興起為他說夢。於是他們說,夢中的異族女子,就是古代的女直(女真),現在的滿洲(後金)。乘馬持矛起舞,意在奪取大明皇位。 當了四十多年大明天子的神宗,聽他們這麼一說,並未認為自己的皇帝寶座會頃刻垮臺。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