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女人慈禧 | 上頁 下頁 |
一一二 |
|
卷六 遺命:女人勿干政 1 光緒十五年(1889),光緒皇帝親政,慈禧太后本應移居慈甯宮。可是,這位自視甚高的狂妄女人,卻偏偏選中了乾隆皇帝精心營造又一直沒有居住的甯壽宮。 甯壽宮宮區,坐落在紫禁城東北部迤南一帶。 明代的時候,這一片地區比較空曠,只建有幾座供太后太妃養老的宮殿:一號殿、仁壽宮、噦鸞宮、喈鳳宮。明代把這裡作為太后生活的宮區,與清代不同,清代是將紫禁城西北部迤南一帶,從英華殿到壽安宮、壽康宮到慈甯宮,作為太后生活的宮區。 明代先後居住在這裡的太后太妃,較著名的有:成化年間的周太后,天啟年間的鄭太妃(萬曆寵妃)、李選侍(光宗寵妃),崇禎末年的懿安皇后張氏(天啟皇后)。 清代的甯壽宮宮區,是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初建的,乾隆三十七年增建修葺,四年後的四十一年最後落成,到光緒年間時,又予以重修。 康熙皇帝修建甯壽宮的動機,主要是為皇太后(順治孝惠皇后)頤養天年。 乾隆皇帝增建甯壽宮的動機,則是為自己年老歸政後,辟出一個養老的地方,供自己養老之用。不過,乾隆皇帝退居太上皇以後,他並沒有移住到這甯壽宮來。 光緒年間,清廷對甯壽宮進行大規模的增建、修飾,完全是為了讓慈禧太后入住。慈禧太后在晚年的時候,就看上了這裡,並一直居住在這裡,前後達十九年之久。 從明代到清代,皇帝、皇后和太后們,都認為這一帶是一塊福地,是宮中頤養天年的理想之所。 甯壽宮宮區的面積很大,主要包括四個部分: 一是皇極門內的皇極殿和甯壽宮; 二是養性門內的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等處; 三是西路的甯壽宮花園; 四是東路的暢音閣一帶。 乾隆做太上皇以後,為什麼一直沒有入住他自己選定的養老之所甯壽宮? 實際上,不是他有意改變了主意,不想入住這福壽之地的甯壽宮,而是自己推遲了入住甯壽宮的計劃。乾隆皇帝在八十五歲退位為太上皇以後,身體很健康,他並不認為自己已經退休,他覺得自己身體依舊很硬朗,國家還需要他繼續在養心殿中主持朝政。 他說: 壽躋八十開五,精神康健,不至倦勤,天下臣民以及蒙古王公、外藩屬國,實皆不願朕即歸政。……歸政後,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理?仍當躬親指教。 這意思是說,歸政跟不歸政,都是一樣的。 廷朝的大臣們都善於察言觀色,他們立即明白了太上皇的真實意圖,於是乎,大臣們紛紛聯名上奏請願,請求皇帝,一定要等到百歲之時,再正式歸政于新皇帝。 乾隆皇帝想:等到自己接近一百歲的時候,再完全從政務中脫身出來,過悠閒的生活。到那個時候,再搬進養老之所的甯壽宮。 乾隆皇帝謝世以後的一百年間,甯壽宮一直無人入住。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座修繕一新的福壽宮殿,是宮中專門為太上皇準備的。 最為重要的是,自視甚高的乾隆皇帝,理所當然地認為,大清王朝會延續千百年。乾隆皇帝特地在諭旨中說:若為大清億萬斯年,我子孫仰膺天眷,亦能如朕之享圖日久,壽屆期頤,則甯壽宮仍作太上皇之居。 乾隆皇帝喜愛甯壽宮,特地為將來的甯壽宮主人,設立了很高的門檻,試想想,這樣的門檻,有誰敢入住?又有誰能夠入住?從乾隆皇帝之後的百年間,沒有哪一位皇帝能獲得這種資格,也沒有哪一個皇帝敢於入住這裡。 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光緒皇帝載湉親政,目空一切、又目中無人的慈禧太后,本應移居慈甯宮養老,可她偏偏選中了這令皇帝們高山仰止的甯壽宮。 在這以後的漫長時光之中,慈禧太后就生活于斯,享樂於斯。 在同治年間和光緒初年,步入老年的慈禧太后,經常在甯壽宮中聽戲,特別是在為自己慶壽和宮廷年節的美好日子裡,她日以繼夜地享受生活,聽書聽戲,樂此不疲。 移住甯壽宮以後,慈禧為了隆重地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特地從府庫之中,撥銀六十萬兩,大規模地修飾甯壽宮。 慈禧太后步入晚年,其在宮內的住所,就是這寧靜祥和的甯壽宮內的樂壽堂,偶爾還會住在紫禁城西邊的中南海和被稱為皇帝夏宮的禦園頤和園。 慈禧太后居住在甯壽宮時,她最寵愛的大總管太監李蓮英住在皇極殿西廡,二總管崔玉貴住在東廡。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農曆十月十日,是慈禧太后的六十歲生日。 準備數月之久的大型祝壽慶典,持續近十天。十月五日,清室在皇極殿中舉行了盛大的慶壽筵宴,盛年的光緒皇帝身穿龍袍,率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前往皇極殿歡宴。 壽筵席上,光緒皇帝親自手捧盛滿美酒的酒爵,恭恭敬敬地為慈禧太后敬酒。太后容光煥發,看著身材修長的成年皇帝拜倒在自己的腳下,心中感到無限的快慰。 第二天,興致勃勃的慈禧太后再擺筵宴,盛裝的隆裕皇后率領五彩繽紛的嬪妃、公主、福晉、命婦們,魚貫前往皇極殿歡宴,慶祝太后萬壽。隆裕皇后也像光緒皇帝一樣,畢恭畢敬地向皮膚白晰、光彩奪目的威嚴太后進爵上壽。 第十日當天,在皇極殿舉行隆重的壽典儀式:王公大臣們佇立在甯壽門階下,光緒皇帝候立在甯壽門外。 慈禧太后隆重地在皇極殿大殿升座,誠惶誠恐的光緒皇帝捧著祝壽表文,恭敬地步行進入甯壽門,將表文授給內侍。然後,光緒皇帝恭敬地退回甯壽門外,率群臣行三跪九叩之禮。 第十二日,皇極殿又大設宴席,光緒皇帝率近支王公,在宴席之上,為尊貴的慈禧太后獻舞。 第十三日,餘興未盡的慈禧太后再設宴席,隆裕皇后率上述女眷們,在宴席上恭敬地為太后獻舞。 走進養性門,是一座與皇宮西側皇帝臨政的養心殿形制基本相同的宮殿,這就是養性殿。這是乾隆皇帝精心建造的宮殿,目的是想結束了自己的帝王生活之後,在一座大體相同的宮殿之中,繼續過那種他心儀的君主生活。 養性殿的形制與養心殿相同,它的暖閣別室的名稱也略同於養心殿。 養性殿東暖閣臨窗的地方,也稱作明窗,有對聯一副:蜃窗日暖蘭噴霧,雞樹風輕玉藹春。東暖閣後邊的一處宮室,也叫做隨安室;但西暖閣的西室,並沒有沿用三希堂之名,而是稱之為墨雲室,這裡存放著珍貴的南唐李廷珪古墨。墨雲室的北邊一處宮室,稱為長春書屋,與養心殿相同。 慈禧太后在甯壽宮居住了近二十年時間,養性殿是她經常光顧的地方。 慈禧太后的寢宮,是養性殿后面的樂壽堂,每天的兩膳,卻是在養性殿進禦。 慈禧太后每天兩次進膳,早膳開在上午十點前後,晚膳是在下午五點。在這兩餐之外,還有兩次不定期的加餐,這樣,她一天之中,前後吃四次飯。 慈禧太后飲食之奢侈,花樣之繁多,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這也是晚清宮廷之中最大的一項消費內容之一。每天數百個品類的美味,花樣繁多,一一端上禦桌。清室專門為她一人準備膳食的壽膳房,就多達三百餘人,這些人職責分明,分工協作,有條不紊;一百多個熱火朝天的爐灶,每天為她鼓吹燃燒,每個灶由三人分工掌炊。禦膳項目上,分為五局:葷局、素局、點心局、飯局、百和局。 提供禦膳的壽膳房,位於甯壽門的東廡和南廡。 慈禧太后當年在儲秀宮居住時,進膳地點是儲秀宮與翊坤宮之間的體和殿,而壽膳房依然設在甯壽門,原因是精於廚藝的一流廚師,並不是太監,宮廷之中又是女主當家,講究吃、穿的太后,女官、侍女和女眷眾多,如此規模盛大的膳房,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移到內廷提供禦膳的。 慈禧太后每天膳食的製作、傳送、擺放、進膳以及周圍女官、宮女和內侍人員的服侍,有一套非常嚴格的規矩和嚴厲的懲罰措施。 最值得一提的是,進膳之時,有一條不成文的宮中規矩:她愛吃的每道菜,最多吃三勺!這樣做的目的,一是不能讓任何人知道她個人的飲食喜好,以防別有用心之人猜中她的心思,從中做手腳;二是預防菜食中有毒,以免危及其生命。 慈禧太后還曾在她極喜歡的養性殿,接見外國使臣及他們的夫人。 樂壽堂坐落在養性殿后面,本來是當年乾隆皇帝歸政之後自己用於養老的寢宮。乾隆皇帝很喜歡這處幽靜之所,曾經在寢宮內題寫了這樣的一幅聯語: 東間聯為:亭台總是長生鏡,鶴鹿皆成不老仙。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