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女人慈禧 | 上頁 下頁
八三


  卷五 柔手遮天的時代

  1

  道光皇帝生有9個兒子,在去世之時,長子、二子、三子已死,其餘的六個兒子,有名的主要是:四子奕訢,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六子奕訢,人稱鬼子六,慈禧就是依靠他成功地發動了祺祥政變;七子奕訢,就是後來光緒皇帝的父親。

  七王爺在父親道光皇帝去世時,只有10歲。他的四哥即皇帝位,就賜封他為醇郡王,排行第七,人稱七王爺。七王爺是皇帝的胞弟,少年時代自然風光無限,過著輕車裘馬、榮華富貴的生活。

  在七王爺19歲那年,生活發生了巨變:他奉旨成婚,他的身份開始令人側目。

  為什麼?他本來就是皇弟,與皇帝有手足之情,就令人仰視;皇帝寵愛懿貴妃蘭兒,親自為懿貴妃的親妹妹指婚給七王爺。血緣、親情、裙帶關係,哪一項都是讓人刮目相看的,何況三者兼具?自然讓朝野側目。

  祺祥政變之後,蘭兒由貴妃一躍而為皇太后,就是慈禧太后,七王爺在政變之中是有功之臣,在隨後的垂簾聽政之中,更是最靠得住的附和者,他的身份自然更令人側目了,頭銜也一大堆:同治三年是加親王銜,同治十一年正式封為醇親王;先後任職正黃旗漢軍都統、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後扈大臣,管理善撲營、火槍營、神機營事務等職,擔任這些軍政要職之時,他不過才20多歲。

  七王爺當然知道慈禧太后的淫威,更懂得持盈之道。

  他親筆題匾,懸掛在自己王府正堂:思謙堂。

  壁上題寫了一幅對聯:福祿重重增福祿,恩光輩輩受恩光。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夜,皇城西南角太平湖畔的醇親王府(今中央音樂學院)槐蔭齋內,降生了一個男孩,他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這一年,七王爺31歲。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傍晚,彌留數日的同治皇帝終於耗盡最後一絲氣息,死於養心殿東暖閣,年僅19歲。

  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思,參加御前會議的人員,在寒冷的夜晚,被火速地召到了養心殿西暖閣。他們是:惇親王、恭親王、醇親王、孚郡王、惠郡王、貝勒載治和御前大臣景壽、軍機大臣李鴻藻、總管內務府大臣英桂、榮祿以及弘德殿行走徐桐、翁同龢、王慶祺等29人。

  慈禧太后主持會議,這位執政十餘年、幾近40歲的女人,雖然剛剛經歷了喪失親子之痛,可是,依舊十分堅強地坐在那裡,冷眼掃視著眾大臣,清醒地控制著局面。她知道,此時不是悲痛的時候,更不是需要眼淚的時候,而是要鎮靜和果斷,要有女皇的絕對威嚴。她面臨的第一大難題,就是確立嗣皇帝。

  依照宮中慣例,皇帝去世,要從低一輩中選定皇位繼承人。同治皇帝去世後,沒有子嗣,應該從他低一輩的溥字輩中選擇近支宗室作為皇帝繼承人。

  當時,溥字輩中,只有兩人:一是溥倫,一是年僅8個月的溥侃。前者的父親是貝勒載治,不是奕緯的親生子,而是過繼子,不算宗室近支;後者是道光皇帝長子奕緯之孫。

  最關鍵的是,如果立溥字輩的,就是為同治皇帝立嗣;一旦選定,同治皇后阿魯特氏就是皇太后,慈禧太后就是太皇太后了,如果垂簾,那就是阿魯特氏,而不是慈禧太后了。

  溥字輩中選擇皇位繼承人,似乎成了問題。

  那麼,奕字輩呢?也似乎不妥:因為,奕字輩繼位,咸豐、同治父子將置之何地?

  剩下的就是載字輩了,可供選擇的有數人:恭親王之子和醇親王之子。

  同治皇帝病危時,曾由師傅李鴻藻代為批答奏章,同治面交一朱諭,上稱:國事艱難,賴國有長君,可傳位給朕叔恭親王。

  如今,載字輩中,又是自己的兒子與太后親妹之子爭奪帝位,深知太后手段的恭親王,自然要退避三舍,再三聲稱:我要回避,不能即位!

  當時,帝師李鴻藻急馳儲秀宮,從袖中取出同治皇帝擬立恭親王的遺詔。

  慈禧太后大怒,當場撕碎了遺詔,冷冷地吩咐:轟出去!

  西暖閣會議,精明的眾大臣,誰也不敢造次,只是靜候太后的旨意。慈禧太后當然不會輕易說話,只是等待大臣們的意見。

  大臣們不說話,慈禧突然嚴厲地問:以後,如何垂簾聽政?

  眾人大驚,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樞密大臣立即說:宗社為重,請擇賢而立,然後懇請太后垂簾。

  內務府大臣文錫一頭冷汗:請擇溥字輩中賢者,立為新君。

  太后冷聲問:誰可立?

  有人說:溥倫。

  親王應聲回答:溥倫是遠支,不可!

  慈禧太后立即說:溥字輩,沒有當立者!

  有人說:恭親王子,載 ,年17歲,當立。

  慈禧冷冷地說:不可!醇親王長子,今年四歲了,是皇室至親,應繼承大統。

  眾人噤若寒蟬,連大氣也不敢出。

  慈禧平靜地說:文宗(咸豐)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乃可教育。現在一語即定,永無更移。我二人(兩太后)同一心,汝等敬聽,則即宣旨!

  眾人出乎意料,大為吃驚。

  35歲的醇親王聽說要立自己的兒子,面無人色,一下子栽倒在地上,連連碰頭如搗蒜,繼而痛哭失聲,然後就昏倒在地。

  眾人上前攙扶,又是捏人中,又是捶背。七王爺終於醒了,但仍舊大哭。眾人扶著他,仍然一再倒地。

  2

  醇親王的昏厥,無濟於事。西暖閣的混亂,很快化為烏有。

  聖旨如山倒。宮中立即忙亂起來。

  西暖閣會議結束大約一個小時,大臣潘祖蔭、帝師翁同龢就擬定了一道懿旨和一道遺詔,立即趕往養心殿,面呈太后。

  這是一個寒冷的冬夜,狂風呼嘯,黃沙飛揚。

  慈禧穩坐養心殿,不肯片刻耽誤,立即派出一隊親兵,前往西城醇王府。

  領隊的孚郡王,高聲宣讀兩宮太后的懿旨:

  欽奉慈安端裕康慶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后懿旨:

  皇帝龍馭上賓,未有儲貳,不得已,以醇親王奕訢之子載 ,繼承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

  俟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特諭。

  剛剛4歲的小載湉,此時還在睡夢之中。他被一群身著五顏六色服裝的人叫醒了,糊裡糊塗地穿上了一身從來沒有穿過的黃色衣服,鬧哄哄地被眾人簇擁著,熱熱鬧鬧地被從沒見過的媚笑包圍著。小孩子的臉上依然掛著眼淚,不明白周圍發生的一切。

  然後,眾人一齊跪伏在地,山呼萬歲。

  小載湉被陌生人抱著,非常無助,但一切都不可挽回了。他大聲地哭喊,不停地哭喊。

  路很漫長,夜也很漫長。小孩的哭聲和寒夜的風聲,在這冬季的深夜時分冷冷地縈回在京師的上空。

  就這樣,眾人將幼帝抱進八乘黃轎,緊張而又隆重地迎入了紫禁城。

  翁同龢這樣寫道:

  寅正一刻,聞呼門,則籠燭數百枝入門矣。
  餘等通夜不臥。五鼓出。

  兩宮皇太后自然也是通宵不眠。

  小載湉的黃轎接進了養心殿,近侍掀開簾子,發現小皇帝正在轎內酣睡,臉上淚痕未幹!

  眾人將熟睡的小皇帝弄醒,簇擁著太后,拜見同治皇帝的遺體,頓時,宮內一片哀哭之聲。然後,扈從大臣遵奉兩宮太后懿旨,擁立小載湉到大殿即皇帝位,這位小載湉就是光緒皇帝。

  宮廷中忙碌著同治皇帝的喪事和新皇帝的登基大典。

  慈禧太后沉著冷靜,這個時候,她卻在考慮如何著手第二次垂簾聽政。

  第3天,禮親王世鐸領銜上奏,奏章的核心意思是:皇帝尚在沖齡,一切應辦事宜,唯賴皇太后親加裁決,庶臣下有所稟承。俟奉有諭旨,再將垂簾章程,悉心妥議具奏!

  一句話,就是讓太后再次垂簾聽政。

  這道奏章,當然立即恭呈太后慈覽。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