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女人慈禧 | 上頁 下頁 |
七八 |
|
慈禧太后正式召見眾大臣,在皇帝的病床前,慢慢地說:昨天在西暖閣,眾愛卿叩請太后訓諭臨政,恐讓皇帝煩心,沒有告知。今天,諸王大臣在此,面奏皇帝,請皇帝不要煩躁,好生養病。諸卿不要害怕,皇帝已經允准了! 同治皇帝舉起手臂,咕噥一聲什麼,誰也沒有聽清。他的牙齒開始發黑,皮膚上的顆粒極其飽滿充足。大臣們以為是喜兆,個個面帶喜色,一一告退。 同治皇帝是一位性喜漁色、嬉嬉哈哈的皇帝,對於自己的病情,他一點也沒有心理準備,他只覺得經過御醫調養,很快就會康復,重掌大權。 十一月十日,慈禧太后以皇帝的名義,正式發佈上諭,宣佈皇太后第二次垂簾臨政: 朕於本月遇有天花之喜,經惇親王等合詞籲懇,靜心調攝。朕思萬幾至重,何敢稍涉安逸?惟朕躬現在尚難耐勞,自應俯從所請。但恐諸事無所稟承,深虞曠誤,再三懇請兩宮皇太后,俯念朕躬正資調養,所有內外各衙門陳奏事件,呈請披覽裁定,仰荷慈懷曲體,俯允權宜辦事,朕心實深感幸。將此通諭中外知之。 這道聖諭,意味著慈禧太后正式重新執掌權力。她要做的第一件,就是命令兵部尚書寶鋆由協辦大學士晉升為大學士。經過精心的策劃和準備,慈禧太后開始了一系列的行動。 十一月十五日,發佈3道諭旨: 第一道:同治皇帝之慧妃、瑜嬪、珣嬪、貴人西林覺羅氏,各晉一級; 第二道:各王公大臣加官晉級,厚賞軍機大臣、御前大臣等近侍、官員; 第三道:除重大罪犯之外,大赦天下,監獄犯人從輕發落。 十一月十六日,又發佈2道諭旨: 第一道:道光皇帝之彤妃等,各晉一級; 第二道:咸豐皇帝之麗皇貴妃等,各晉一級。 這些加官晉級的諭旨,顯然是對慈禧太后重新執政的報償,先帝妃嬪、王公大臣晉級加官,皆大歡喜。當然,最為高興的還是那些為慈禧太后辦事的王公大臣: 內廷行走之惇親王,著食親王雙俸; 恭親王前經賞食親王雙俸,著再賞加親王俸一份; 醇親王,著賞食親王雙俸; 孚郡王、惠郡王,均著賞食親王俸; 郡王銜貝勒載治、載 ,著賞食郡王銜; 貝子銜奉恩鎮國公,著賞食貝子俸; 御前大臣科爾沁親王,著賞食蒙古親王雙俸; 郡王銜貝勒奕劻,著賞食郡王俸; 固倫額駙公景壽,著賞食貝子銜; 御前行走貝勒載漪、貝勒載瀅,均著賞食郡王銜; 軍機大臣、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弘德殿行走、南書房行走等大臣,均特旨厚賞。 同治皇帝生命垂危,在病床上苦苦掙扎。他的母親慈禧太后卻大赦天下,給王公大臣加官晉級,朝廷一片歡騰,人人喜氣洋洋。 慈禧太后接著封賞:直隸總督李鴻章晉文華殿大學士,文祥晉武英殿大學士,寶鋆晉體仁閣大學士。 這些封賞還不算完,慈禧太后想到了諸天眾聖,於是,天恩浩蕩,她也大加封賞。 內務府奏稱:已行文禮部,諸天眾聖,皆加封諱,乾清門上陳設龍船九副,大清門外砌洗池,方徑十丈許也。 32 皇帝師傅牽掛著皇帝的病情,他憂慮地寫道:連日,皆以祈禱為事。 恭親王也對皇帝的病情十分憂慮,他一再指示太醫院,一定要確診皇帝的病情,一定想辦法治好。可是,太醫院的藥方,都要送呈核驗,宮內確定的天花之病,就要按照天花下藥。藥不對症,不僅無濟於事,還加重了皇帝的病情。 恭親王想請西醫診治,慈禧太后沒有任何答覆。 美國公使知道同治皇帝的病況,在給本國政府的報告中明確地說:同治病,若以西醫及科學方法診治,決無不可醫之理!決非不治之症! 同治皇帝的病情,時好時壞。帝師翁同龢先後六次目睹了皇帝的病情,並作了如實記錄: 第一次是十一月初八日,翁同龢進入養心殿東暖閣後,三叩首,拜見皇帝。兩宮皇太后坐在皇帝躺臥的禦榻上。 翁同龢寫道: 上舒臂令觀,微語曰:誰來此?伏見天顏溫悴,偃臥向北,花極稠密,目光微露。 御醫脈案稱:皇上天花九朝,漿漸蒼老,盤暈赤色見退。惟漿後氣血空泛,微感風涼,以致咳嗽、鼻塞,心虛不寐,浸漿皮皺,似有停漿不靨之勢。 第二次是十一月初九日,翁同龢看見皇帝坐起,顏面皆灌漿飽滿,聲音有力,舉臂以示,顆粒極足。 這一天的御醫脈案稱: 昨日情形大重,今已灌漿起頂,惟音啞胸堵。諸病尚未痊癒,心腎氣通,交頸餘毒未清,方用保元補氣,炙耆、首烏、黨參、白芍、炙草、款冬、棗仁……。 第三次是十一月二十二日,這一天風和日麗,天氣晴好,空氣中仍然頗有寒意。 翁同龢寫道: 昨日瞻仰,神情興致皆可,腰間兩小穴,一流水一干,起坐略不便也。 這一天的御醫脈案稱: 皇上脈息緩滑無力,腰疼稍減,稀汁漸濃。惟紅腫未消,潰破流汁,咳嗽口渴,夜寐不沉,其餘各處痘癰已潰而毒未淨者,有未潰而臉腫者。 第四次是十一月二十八日,辰正時刻進見。 翁同龢寫道: 上離座榻上(枕一中居),兩宮太后亦坐,命諸臣一一上前。天顏甚悴,目光炯然,痂猶有一半未落。 這一天,皇帝問:今日何日? 大臣回答之後,皇帝歎息,說:臘月了,有許多事要辦! 大臣們跪伏流淚,叩請皇帝靜心調養,不要思慮太多! 皇帝突然說:胸中好熱! 眾人來到明間,慈禧太后憂慮地說:現在,皇帝流汁過多,精神萎頓,眾卿有何良策? 大臣們淚流滿面,翁同龢進奏說:聖慮焦勞,應擇良醫為上。 言語很少的榮祿進奏:有位神醫,名叫祁仲,今年89歲了,專治外症,聽說很效驗,可傳來診治。 慈禧太后說:傳來看看。另外,只許診治,不許記錄,所有人都不許記錄! 翁同龢寫道: 上側臥,御醫揭膏藥擠膿,膿已半盂,色白,比昨稍稠而氣腥。漫腫一片,腰以下皆平,色微紫,視之可駭。午初,祁仲到,命諸臣隨入殿。良久,祁仲與李德立等入,半時許,視畢。宣召至西暖閣問狀,餘等未與,恭、醇兩王入……祁仲言,此癰發處尚小,腎俞,在腎俞下,而翼而治…… 這一天御醫脈案稱: 皇上脈息弦數無力,腎俞發漿,汁多出,陰虛水虧生熱,心腎不交,以致日晡發熱,寐虛恍惚,胸滿嘈雜。 這是說病毒血行散播,腎間出現併發症,有敗血症的表現。 第五次是十二月初二日,這一天天氣晴好,刮起了大風。 翁同龢寫道: 上臥甫醒,近至榻前,細細瞻仰,則兩頰腫大,唇鼓色紅,虛火滿面,目光極好。平臥一下語外,雲不思食,尚思睡也。 御醫稱:所下(大便)盡是餘毒,口糜,又慮成走馬疳,溫補斷不可進。 御醫脈案稱:腎俞及各處痘癰,俱見正膿紅活,頰頤腫勢漸消,惟唇腮硬腫牙齦黑糜,舌幹口臭,大便黑粘,糟粕腫臭,次數亦減。 第六次是十二月初五日,天氣晴好,寒氣襲人。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