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女人慈禧 | 上頁 下頁
六八


  覽奏深堪詫異。該太監擅自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

  著馬新貽、張之萬、丁日昌、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無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

  事實上,上諭到達的前五天,安德海就已經人頭落地了,並且為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特地將安氏暴屍三日。

  安德海所帶的珍寶,也全部沒收:翡翠朝珠1掛,碧霞朝珠1掛,真珠鼻煙壺1個,大珠5顆,元寶17枚,駿馬30餘匹,碧霞犀數十塊,黃金1150兩。

  安德海出宮之後,慈禧太后幾乎天天賞戲。

  安德海被殺之後,連續十餘天,慈禧太后也是天天賞戲。

  27

  這場誅殺安德海的大變故,誰都覺得奇怪,可是誰也不敢多說什麼。

  丁寶楨的摺子來的那一天,慈禧太后正在小戲臺看戲,點的是《百花獻壽》:

  花王自白:自家,牡丹花神是也。自李唐以來,世人盡道我是花王。人心如此,我可不得在百花之中稱孤道寡。每年2月15日,唐朝謂之撲蝶會,又叫做花朝日。小妮子們就說是百花生日。我為百花之尊,少不得是我的聖誕了。後來,那些冶游文士、嬌癡女娘,等不得15,又移前了3日,說2月12日是花朝,少不得我的生日又移前了也!正是宛轉從人世,逍遙任化工。今日花朝,百花獻壽。

  近侍宮女們都很奇怪:今天既不是花朝日,又不是太后萬壽節,一向注重節令的皇太后,今天怎麼如此反常?頭髮也不如往常光鮮,皮膚更不像平常之時那樣保養得細嫩光潔,難道出了什麼變故?侍女們一個個提心吊膽,誰也不敢多言。

  自從安德海出宮之後,太后好像心事重重,接連幾日,摺子都不看了。

  丁寶楨600裡加急的摺子,這時送達御前,慈禧太后看也不看,吩咐:接著唱。

  海棠花妃自白:自家,楊玉環是也,今為海棠花神。只因俺玉環春睡,被三郎喚做海棠,後來文人綺語,把奴喚做花妃,俺玉環便成了海棠了。今日花王有詔,只得前往見駕,臣妾朝參!

  花妃唱道:豔香湛骨終難洗,華清一夢差池。憑千年雨冷雲疑,倩香魂月下裳霓。

  正唱著,慈禧太后雙眉緊蹙,沒聽戲,也不說話。

  眾伶人嚇破了膽,一個個跪在地上,渾身顫抖,不知道無端地會禍從天降。

  過了好一會兒,慈禧太后才慢慢地揮一下手,輕聲說:《翠屏山》。

  戲班眾伶人這才如夢初醒,原來太后不是為唱戲生氣,是想自己的心事。

  《翠屏山》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因為太后癡迷這一曲,高興或者憂愁的時候、節日或者萬壽聖節之時,總是少不了這一段——只要是太后點了這一曲,一切不快就會煙消雲散,這一天就不會有什麼彆扭和不幸!

  侍女笑臉如花,開腔說道:滿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

  一身彩蝶亮裝的潘巧雲上場,自白道:我,潘巧雲也。先夫王押司,不幸早亡。後嫁楊雄,倒也夫唱婦隨。怎奈他好酒貪杯,不理枕邊之歡也!是我,私通了一個和尚,名叫海力士,我二人,倒也情投意合。可恨石秀,在我家中出入由己,又恐怕被他瞧見,這可怎麼是好?有啦!等大郎回來,我同迎兒,搬動些個是非,將石秀趕離我家。有理啊,有理!

  潘巧雲唱:潘巧雲坐房中,自思自愁。想起了海師傅,怕不長久。恨石秀,在我家,常來常往,又恐怕被他人看破端詳。等大郎回家來對他言講,早早的將他石秀趕出門牆。

  楊雄上場:太爺打罷退堂鼓,衙前辭別眾賓朋。

  楊雄自白:俺,楊雄,适才大爺退堂,將我喚進二堂,命我打了幾路拳,耍了幾路棍。大爺見喜,賞我大碗的酒,大塊的肉,不覺吃得爛醉而歸。行在十字街前,遇見我那石秀兄弟,將我扯到酒肆,他一杯,我一盞。他說我妻子私通了一個和尚,這話,我又信又不信。且自回家,找尋這賤人便了。

  楊雄唱道:十字街前開酒樓,酒似紅花肉似油。甩開大步往前走,不覺來到家門首。

  楊雄叫喊:迎兒開門!迎兒開門!

  潘開門:大郎回來了?

  楊雄罵:小賤人!

  潘笑道:我說大郎,你回來啦!

  楊雄罵:好賤人哪!

  潘巧雲:你瞧你,喝成這個樣子!少喝點罷!迎兒,做飯。

  楊雄說:不吃飯!

  潘巧雲:上茶。

  楊雄說:不喝茶!

  潘巧雲:你飯也不吃,茶也不喝,你打算幹什麼哪?

  楊雄說:掌燈!

  潘巧雲:大爺要睡覺了?

  奇怪的聲音響了,楊雄說:什麼叫?

  侍女迎兒:梁上燕子歸巢。

  楊雄叫喊:叫人好恨,叫人好惱啊!

  潘巧雲竊笑:大郎想那梁上燕子入巢,你恨它何來?惱它何來?

  楊雄說道:巧姐有所不知,想那大雁,乃是節烈之雁,小燕乃是淫賤之燕!不到晚來,就要成雙找對,叫我怎麼不恨?怎麼不惱?

  潘巧雲:呸!小燕乃喜慶之燕,歡喜冤家!

  ……

  慈禧太后津津有味地看這《翠屏山》,津津有味欣賞著潘巧雲的嬌羞模樣,安德海就是在這雲板聲中,命歸黃泉。

  小戲臺如血的燈籠,高高懸掛。兩邊是慈禧太后親筆書寫的對聯:

  清月登臺,無論春夏秋冬;
  香風入座,不分東西南北。

  接連許多天,慈禧太后不理政務,天天點戲,到各戲臺賞戲。

  清代宮廷之中,戲臺數量不少,種類也較多。從規模上講,大約可分成小戲臺、大戲臺兩類。

  小戲臺,就是皇帝、後妃們生活的宮室之中搭建的小型戲臺,通常在三米見方左右,檯面高於地面大約數寸至盈尺,戲臺面積小,結構也較簡單,上演的一般是宴飲戲、太平歌、清唱戲、岔曲和雜耍等等。

  這類的小戲臺,紫禁城內主要有:

  麗景軒小戲臺,慈禧太后生活的儲秀宮後之麗景軒西面;

  怡情書室戲臺,慈禧太后生活的長春宮室內西間;

  景祺閣戲臺,景祺閣西間,鄰近慈禧太后晚年起居寢宮的樂壽堂;

  漱芳齋小戲臺,位於其後殿西間,坐西朝東,方形亭式檯面,上懸乾隆皇帝禦書題匾:風雅存。台前兩邊,是古琴狀的禦題對聯。

  這四個宮內小戲臺,和中南海之純一齋、頤和園之德和園,都是慈禧太后經常看戲的地方。

  大戲臺,就是規模較大的宮內戲臺,通常是三層,建築宏偉,工程浩大,主要用於上演群仙祝壽等九九大慶戲,每部二百四十出,連台演出。

  清宮內最著名的大戲臺,主要有兩座:

  壽安宮大戲臺——乾隆皇帝為其母親六十大壽慶典而搭建的大戲臺,十年後,太后七十大壽,正式建造成三層大戲樓; 甯壽宮暢音閣大戲臺,是慈禧太后最愛看戲的大戲臺之一。

  暢音閣一帶位於甯壽宮東路,也是一個狹長的宮區。

  暢音閣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戲臺,始建於乾隆三十七年。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