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老子傳 | 上頁 下頁 |
一一二 |
|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他在寫著,在燈光照耀之下寫著,努著神思往下寫著。 徐甲已經睡了,老聃先生還在寫著。先生不睡,尹喜不忍心睡。他怕先生著涼,他要陪伴先生坐夜。老聃先生不讓他陪著坐夜,說是有人坐在跟前他寫不成。尹喜無奈,就將熱茶給他倒好,然後慢慢離開。他走出屋子,在窗外站了一會兒,借著燈光往裡看看,見老聃先生又寫得入了迷境,就輕腳輕手,偷偷地踱進屋子,坐在隔山外邊,隔著隔山陪他坐夜。 半夜子時將至,老聃先生仍然沒睡。不僅沒睡,而且仍象入了迷一般地寫著。尹喜見先生九十多歲,仍然這樣坐夜勞累,吃苦受累,心裡很是可憐。忍不住地站起來,輕輕踱到他的身邊,將桌上的涼茶輕輕傾倒地上,然後充上熱茶,將杯放到桌上。老聃先生竟然半點都沒發覺。接下去,尹關令輕輕走到床邊,拿起一件夾布袍子慢慢地披到他的身上。這一來,倒把先生嚇了一跳。「喝點熱茶吧,先生,不然您會著涼的。」 老聃先生見此情形,很受感動,從內心深處感到熱乎乎的,甜蜜蜜的,眼裡噙著淚水說:「大侄子對我的深厚情義太感動人了!我在這裡,實在是勝過在家呀!」 尹喜聽他這樣一說,趕緊接著話茬說:「勝過在家,那好哇,這就是您的家了。這宅子,這房子,以後歸您所有了。侄兒希望您以後永遠不走了。」 老聃笑了,故意笑著打趣說:「那好,以後這宅就是我的了。然而啊,」他的口氣又轉了,「然而啊,不管怎樣吧,反正我是要走的。好啦吧,讓我接著還寫吧。」 尹喜見他還要去寫,開始竭力勸阻說:「別寫了,先生,您千萬不要再寫了!睡吧,等到天明再寫吧。不讓您寫了,我無論如何也不讓您再寫了。」 在尹關令的再三勸說下,老聃先生不得不去安歇。可是,就這樣,他只睡了不到一個時辰,就又早早起床,開始接著又寫了。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 他在寫著,乘著晨興寫著,精神煥發地努力寫著; 金雞啼曉,東方微明,他在寫著,神情勃發地寫著; 天色大亮,晨風撩人,他在寫著,精神振奮的寫著; 紅霞爛熳,日上扶桑,他在寫著,欣喜潤慰,激動情懷地寫著! 寫成了,八十一章奇文寫成了!還不到吃早飯的時候,他就以極為精練的濃縮性極大的語言,奇跡一般的,用五千字,以一當百,以一當數百的把他的巨型大著給全部概括出來了!一部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宇宙奇書,就這樣的誕生了!以五千字總括三元地誕生了!以其小於大書數百倍而又絲毫也不亞於大書的奇形怪態問世了! 這部書,內容所涉,大到無限,小到希微,廣度極大,深度極深。簡而言之,就是說道講德,加上開頭第一句裡有個「道」字,中間,三十八章第一句裡有個「德」字,而且這一章裡有十個「德」字,人們就給此書起名叫做《道德經》。 這《道德經》流傳極廣,影響極大,後人之作注者不下千人,如河上公、王弼、魏徵、唐玄宗、王安石、司馬光、蘇轍、吳澄、釋德清、王夫之、王念孫、馬敘倫、奚侗、高亨、嚴靈峰、朱謙之、陳鼓應等。為了窺豹於一斑,現將此《道德經》開頭抽出兩章,中間抽出兩章,結尾抽出一章,擺在後面,以陳鼓應先生注譯版本上的「今譯」作為白話淺解,和原文對應擺列,恭請過目: <<一 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可以用言詞表達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說得出來的「名」,就不是常「名」。 「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源。 所以常從「無」中,去觀照「道」的奧妙;常從「有」中,去觀照「道」的端倪。 「無」和「有」這兩者,同一來源而不同名稱,都可說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變化的總門。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 相和,前後相隨,恒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君。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醜的觀念也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不善的觀念也就產生了。 有和無互相生成,難和易互相完成,長和短互相形成,高和下互相包含,音和聲互相和調,前和後互相隨順,這是永遠如此的。 所以有道的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世事。實行「不言」的教導;讓萬物興起而不加倡導;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業成就而不自我誇耀。正因為他不自我誇耀,所以他的功績不會泯沒。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實是有「德」;下「德」的人自以為不離失德,所以沒有達到「德」。 上「德」的人順任自然而無心作為,下「德」的人順任自然而有心作為。 上仁的人有所作為卻出於無意;上義的人有所作為且出於有意。 上禮的人有所作為而得不到回應,於是就揚著胳臂使人強從。 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 禮是忠信的不足,而禍亂的開端。 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於淺薄;存心篤實,而不居於虛華。所以舍去薄華,而採取厚實。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