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林則徐 | 上頁 下頁 |
二四 |
|
9月11日,林則徐在嘉峪關內下車,然後換騎策馬出關。13日,到玉門。他接到鄧廷楨自伊犁來書,知道老友已為他的到來尋覓寓所。林則徐多麼希望能早日和鄧廷楨促膝談心啊,他以詩代書,告訴鄧廷楨: 與公蹤跡靳從驂,絕塞仍期促膝談。 他日韓非慚共傳,即令彌勒笑同龕。 揚沙瀚海行猶滯,齧雪穹廬味早諳。 知是曠懷能作達,只愁烽火照江南! 自己不幸的遭遇可以自寬自慰,可是江南被敵蹂躪又怎能忘懷呢?故又說: 中原果能銷金革,兩叟何妨老戍邊! 假如能把英軍趕出去,國內沒有戰事,兩個老頭在邊疆呆一輩子也無妨。 離涼州以後,天寒地凍,偶遇飛雪。從安西州向西,更是雪飄萬里,積素迷天。渺漫的雪景酷似變幻不定的時局,林則徐感觸而作《途中大雪》詩: 積素迷天路渺漫,蹣跚敗履獨禁寒。 埋余馬耳尖仍在,灑到鳥頭自恐難。 空望奇軍來李愬,有誰窮巷訪袁安? 松篁挫抑何從問,縞帶銀盃滿眼看。 12月10日,林則徐走完了悲涼的赴戍途程,來到祖國西陲的伊犁惠遠城。從1841年7月14日離開鎮海赴戍,至此歷經一年又近5個月的時光。扣除折回東河效力、病瘧留西安等曲折的情節不計,僅從西安出發到達伊犁一段戍程,亦走了4個月又3天,風刀霜劍的打擊,病軀衰齡的纏磨,並沒有把這位愛國老人難倒,在政治上消失了名字的林則徐,以詩歌和書信形式頑強地表現他以及他所代表的抵抗外國侵略的政治勢力的存在,這難道不應該看作是不甘屈服于外國侵略者的中華民族反抗精神的一個象徵嗎?! 伊犁,我國著名的邊城,西陲的重鎮,戰略的要地。 林則徐到達惠遠城的當天,鄧廷楨、慶辰等趕來迎接,陪同進城,安頓下來。伊犁將軍布彥泰派給林則徐的差使是「掌糧餉處事」,他決心為戍邊事業多做一些好事。但是,由於「衰齡病骨,風雪長征」,林則徐的身體十分虛弱,布彥泰關照他,讓他安心調養,他深感內疚。 養病期間,林則徐密切關注國家大事,儘管布彥泰慷慨借給邸抄,獲取消息,但林則徐還是感到不滿足,因為「此間京報,須遇回折之便,由驛帶到,大約以兩月為度,而將軍、參贊看畢送來,則又隔數日矣」。不少消息他還是先從家人及友人書信中得到的。 林則徐首要關心的是朝廷和戰的動向。《 南京條約》簽訂後,清朝統治集團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從對抗走向結合, 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開始轉折。「自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一步一步地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清廷逐漸起複投降派,壓制抗英鬥爭中的抵抗派,正是清朝地主階級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之間的關係變化決定的。林則徐當然不明白這一點,他從傳聞中得到的僅僅是一些直觀的現象。 1843年1月29日,轉瞬之間,林則徐在伊犁迎來了第一個除夕,有生以來第一次在北國邊塞度歲,他的心情特別激動,三年來的行蹤一幕幕映過腦海,他對自己的所作並沒有後悔,懷念的仍是危難的祖國。有詩為證: 流光代謝歲應徂,天亦無心判菀枯。 裂碎肝腸憐爆竹,借棲門戶笑桃符。 新緣幡勝如爭奮,晚節冰柯也不孤。 正是中原薪膽日,誰能高枕醉屠蘇? 除夕過後,大地回春,西陲伊犁也漸春意盎然,生機勃勃。林則徐的精神比舊臘強多了。在中國傳統的元宵節,林則徐和鄧廷楨相邀歡燈對飲,又出門步月,使他「逐客愁懷對酒消」。春暮時節,林則徐和鄧廷楨興致勃勃地到綏定城看花,飽嘗了它的風貌,即興作詞一首: 絕塞春猶媚,看芳郊清漪漾碧,新蕪鋪翠,一騎穿塵鞭影瘦,夾道綠楊煙膩,聽陌上黃鸝聲碎,杏雨梨雲紛滿樹,更頻婆新染朝霞醉,聯袂去,漫遊戲。 曾在廣東禁煙日子裡風雨過從的老友豫堃,也被貶謫來到伊犁。林則徐同他載酒遊藥園,心中填滿無限感慨! 8月23日,林則徐和鄧廷楨、文沖在豫堃的寓所度過七夕之夜,他感時傷情,作七絕三首,其中一首是: 漫道星橋徹夕行,漢津波浪恐難平。 銀潢只見填鳥鵲,壯士何年得洗兵? 抗敵不成,報國無門的悲憤,恐怕銀河的波浪也難平靜,鳥鵲為牛郎織女相會搭成橋,壯士重上戰場殺敵報國的宿願哪年能實現呢? 如火如荼的抗英鬥爭,他少有餘暇,動筆不多。 而如今,壓抑在胸中的愛國激情,使他「詩情老來轉猖狂」,詩歌寫作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此時,抵抗派被完全打下去了,再也不能對議和派的賣國活動構成威脅。正是在這種背景下,8月1日,道光帝決定首先釋放鄧廷楨入關。9月10日,鄧廷楨起程進關,林則徐贈詩送別: 得脫穹廬似脫圍,一鞭先著喜公歸。 白頭到此同休戚,青史憑誰定是非? 漫道識途仍驥伏,都從遵渚羨鴻飛。 滅山古雪成積水,替浣勞臣短後衣。 回首滄溟共淚痕,雷霆雨露總君恩。 魂招精衛曾忘死,病起維摩此告存。 歧路又歧空有感,客中送客轉無言。 玉堂應是回翔地,不僅生還入玉門。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