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林則徐 | 上頁 下頁
一九


  林則徐被黜,「宦局旋更」,「夷務改換局面」。

  抵抗派和人民群眾聯合抗英的形勢被破壞了。消息傳開,愛國官兵、士紳和抗英群眾都極為震驚和憤慨。

  送行時,人們共趕置52塊頌牌,上書「民沾其惠,夷畏其威」,「勳留東粵,澤遍南天」、「煙銷瘴海」、「德敷五嶺」等贊詞,表示他們對林則徐領導禁煙抗英鬥爭的擁護、支持和對他無理被黜的同情、惋惜。

  林則徐懷著激憤的心情,清理書籍,理好行裝,準備於26日動身。

  快要離開廣州了。緊張激烈的禁煙抗英鬥爭,把林則徐的心身和廣州的名字緊緊地聯結在一起,他是多麼留戀啊! 蒙受不白之冤, 林則徐感到莫大的恥辱,他抱著忠君的觀念坐受懲罰,在行動上沒有反抗,也不敢反抗。他沒有因為國家民族爭命遭致無過被黜而後悔,他的民族氣節也不曾因紅頂帽的丟失而點上瑕疵。

  第六章 革職流放忍冤屈

  1840年10月25日夜,林則徐接吏部下達道光帝決定革林則徐職,並「折回廣東,以備查問差委」的公文,改變行程,連夜尋覓寓所。從這天起,林則徐便過著一個多月「羈滯羊城,聽候查問」的生活。他毫無束手待「罪」之意,仍注意瞭解海上的敵情和廣東的防務,觀察著事勢的變化,不時地向護理兩廣總督怡良提供建議,冀望怡良在議和的氣氛中維持廣東的抗戰局面。

  怡良暫行代理兩廣總督,第一件要處理的公事,便是奉旨撤兵。他心感不妥,又不得不執行。整整考慮了10天,才草出複奏摺稿,但仍空著撤兵數字。

  在琦善出面與英軍議和的時候,浙江人民奮起對佔領定海的英軍展開英勇的鬥爭。16日早上,當地漁民1000余人,對搶奪一過路中國鹽船的「風鳶」號英軍「圍而縛之」,活捉英軍24人。定海青嶺嶴附近村民包祖才等,用鋤頭和漁叉伏擊了上山測繪地形的英軍上尉安突德一行,活捉安突德,解往寧波。

  義律親自到鎮海索俘,主持浙江事務的欽差大臣伊裡布和琦善同乞相求,表示願意以禮相待英俘。11月6日,伊裡布與義律達成浙江停戰協定,英軍便起程南返廣東。這樣,廣東局勢就更加危急了。英艦「窩拉疑」號先行抵粵,幾天內接連截去8只中國鹽船,9日,水師的陽右六號米艇被擄劫,船上官兵因有令不准開放槍炮,不敢回擊。20日,懿律率英軍自定海返抵澳門海面,第二天派「女王」號前往虎門遞送諮文,並通知說英方的談判代表已到粵,被沙角炮臺守軍開炮轟跑,這件事,在廣州軍民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希望再戰, 怡良也氣憤不已,「彼若果來犯,仍須開炮」。而澳門新聞也報道英侵略者的戰爭叫囂,說什麼琦善之來, 不過是拖延之計,「非用武不能了事」。林則徐敏感到「逆夷惑於謊言,恐有先下手為強之意」,提醒怡良:在琦善到來之前,和英軍交戰,對抵抗派十分不利。「貿然開一二炮, 則來者轉有所藉口」,因此建議各路官兵,加意嚴防,但不先下手。這個時候,虎門口外,戰雲密佈,從24日起,懿律帶領英艦陳陣於穿鼻洋上,妄圖以沙角炮臺轟擊送信船為藉口,進行武裝挑釁,叫嚷要攻打虎門,追究轟擊「女王」號事件。

  在這種情勢不,琦善於11月29日進入廣州城。

  一到廣州,琦就深怪官兵妄動,破壞議和氣氛,派人前往「登舟服禮」, 又親自起草文稿, 向英軍聲明「擅先開炮,原由兵丁錯誤」,無疑給愛國官兵當頭潑下一盆冰水。義律正式提出議和的14項條件,包括討還「煙價」、「兵費」、「引欠」,割地一處,開放口岸6處等等,叫嚷「如有一條不從,即攻打虎門、香山等處。

  為促使英軍「早就範圍」,琦善「一切力反前任所為」,撤去海防兵丁,遣散林則徐招募的數千壯勇,拔除橫檔前後的江底暗樁。義律見琦善撤防散勇,心中暗喜,便使出訛詐的慣技,「一啟口而即言打仗」,嚇唬琦善,又假惺惺地作出一些「讓步」,如同意退回所擄師船、鹽船,削減「煙價」數字,給琦善一點甜頭,誘引他步步就範。經過討價還價,雙方在「煙價」問題上達成一致,從2000萬逐次降為600萬。通商一項,義律堅持要定海、上海二地,聲稱不滿足要求便打仗,形勢變得十分緊張。

  1840年12月26日,義律不滿琦善在通商地點上的固執和拒絕面談,發出強硬照會,限琦善28日零時以前對議和條件作出圓滿答覆,否則「藉兵法辦行」。恰好這一天,琦善發出複照,訴說他的苦衷,說明「自古君尊臣卑,中外一理」,「身為臣下,斷不敢稍自專擅」,答允給予二處貿易碼頭。義律改變立即打仗的主意,於29日照會琦善,堅持「予給外洋寄居一所,俾得英人豎旗自治」,並約他到澳門相晤,1841年1月2日,琦善複照,表示不能赴澳面談,給地寄居向無此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