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林則徐 | 上頁 下頁


  第三章 水利賑災屢建功

  1820年6月26日,林則徐告別京師,由潞河赴浙。8月27日,抵達杭州上任。

  自從1812年離閩北上,林則徐整整8個年頭未見父母,如今自己已是有一男二女的父親了。孩子們都出生於北京,還未見過祖父母。這不能不增加林則徐對父母的掛念。杭州離家很近,他一到任,便馳書迎養父母。

  林則徐首次外任就到富甲天下的魚米之鄉,心中不由湧出知恩感德之情。但是,社會的現實畢竟不是林則徐想像的那樣美妙。農村凋破,水利失修,200多年來資為農田保障的海塘,經不住海水的日夜沖刷,紛紛毀圮,勞動人民生活非常貧困,在他到任4個月後,湖州府便發生群眾蜂起抗糧的風潮。腐敗的官吏們,「所習乃脂韋,所志在飽溫」, 不顧百姓生活,在省府杭城,他們也橫行無忌,大開「花會」,詐騙民財。林則徐心性耿直,對此大為不平。

  這時,嘉慶帝病死,皇次子旻甯繼位,是為道光帝。

  道光帝登極之初,他銳意圖治,命臣工切實言事,又接連下諭,賑河南、江蘇、安徽、浙江等地水旱、地震災民,大有整飭歷朝秕政的意向。

  在浙江巡撫陳若霖的支持下,林則徐首先決定重修海塘。他親赴實地勘察,發現「舊塘於18層中,每有薄脆者攙雜」,即令「新塘採石,必擇堅厚」。

  新海塘「較舊塘增高二尺許,舊制五縱五橫之外,添樁石」。又雷厲風行,大禁花賭,迅速拿獲兩起大案,當時「有道役在場包庇」,林則徐當即將他們革職懲辦,表現出不同于前任的嚴肅果斷的作風。

  這些措施觸怒了其他官吏,引起同官之間的冷目相視。血氣方剛的林則徐,不堪忍受這種打擊,浮起了辭官的念頭。1821年8月25日,他乘父病告急之機, 毅然向巡撫帥承瀛引疾辭官, 掛印而去,「晨交篆而午登舟」,扶母攜妻,匆匆上路。

  林則徐趕到福州,父親的病情已經好轉。他本想棄官之後不再出仕, 但因「家無擔石之儲」,「居鄉無可為生」,而且父母也強烈反對,親朋也「鹹勸捧檄」。 他的心情十分矛盾, 在給友人郭介平的信中說 :「弟裡居碌碌,惟家食大難為計,恐早晚仍不免奔波,前路茫如,更覺不能自決。」 後實在執拗不過父母的催促,才於1822年3月23日,攜妻帶子,離閩上京。在途經杭州準備隻身進京時,竟想不到官紳們會熱烈歡迎他。於是,他的那種「不忍更言從仕」的憂鬱情緒,頓時煙消雲散。

  5月29日,林則徐抵達京師。道光帝對林則徐在杭嘉湖道任內的作為「早有所聞」,留下良好印象,所以打破病痊起複人員應在吏部投供坐補原缺的成例,下旨仍發浙省以道員用。林則徐「感刻難名」,決心察吏安民,忠君保國。

  6月19日,林則徐離京,於7月23日返杭。

  在聽候補用期間,他拜謁于謙、嶽飛祠墓,並發起捐廉重修於謙祠墓。他認為,只有繼承岳飛、于謙、文天祥等人的忠君愛國傳統,才談得上「言治」,要以他們為表率,不怕挫折和打擊,去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8月,林則徐受委文闈監試。10月,署浙江鹽運使。

  1823年2月4日,林則徐離開浙江,到江蘇清江浦接任淮海道。不到半年,即升任江蘇按察使。

  在道光帝的寵信下,林則徐在官場上正處於一帆風順、青雲直上的亨通時期。

  按察使是主持一省司法讞獄的官吏。就任後,林則徐發現「兩江案牘繁多,視浙省不啻數倍」,僅京控的就有30多起,而「省中承審各負,以提人為宕延之計,而各屬延不解審,委員四出,音耗杳然」,地方上「竊匪之多,從來未有」。土豪劣紳則操縱民刑訟事,魚肉鄉里,專靠顛倒敲詐為生的訟棍,是土豪劣紳的走狗,而貪官污吏則把士豪劣紳當作靠山。

  針對這種情況,林則徐採取了果斷強硬的措施。他詳定解案章程,簡化解審手續,首先儘快清理積案。他親自斷案,「一切讞牘,皆出親裁,不肯稍為假手」,並要求州縣,凡有命案檢驗,必須親自動手,細辨屍傷輕重,不准任聽唱報,還「嚴辦誣告,力拿訟師」,給武斷鄉曲的某些土豪劣紳、玩弄訟詞的訟棍以一定的打擊。林則徐加強了司法制度的職能,4個月內,將積壓的京控案件處理了9/10,連續捕獲「竊匪」數起。

  林則徐在就任江蘇按察使之後,便開始了最初的禁煙活動,密訪嚴拿了一批「包攬妓船,開設煙館,要結胥役,把持地方」的「積蠹有名之棍」。

  林則徐決獄平恕,「申理淹滯, 博擊豪強」,取締煙販,拿辦土豪惡棍, 深受人民愛戴,「民頌之曰林青天」。

  1823年夏天,江蘇突然連降傾盆大雨,江水暴漲。9月,臨江瀕湖的30餘州縣,堤圩皆破,田廬蕩沒,穀貴民病。林則徐深感事態嚴重。果然,松江饑民包圍官府,要求豁減租賦, 發放賑米,「洶洶將變」,江蘇巡撫韓文綺連夜調兵遣將,準備用武力驅散饑民。林則徐知道後,亟表反對,認為這樣會激起更多人起來造反,並親赴松江安定災民,建議韓文綺實行「禁雍積,廣勸募,招徠商賈,免關稅,蠲征緩賦,查貧民,賑餓者」等一系列措施,穩住了災民。

  因此,林則徐在江蘇的名聲更響了。

  這年11月3日,林則徐奉命上京述職。12月10到京後,道光帝接連召見兩次,要他「好好謹守立品,勉為良臣」,趕緊回任。他遂於15日匆匆南下,1824年1月15日抵蘇,接署江寧布政使,負責綜理全省災賑事務。途中還購回了淮北麥種,散播各鄉,補種災田。

  這時,長江兩岸災情仍十分嚴重。地主、奸商乘機囤糧居奇,江寧、震澤一帶大地主帶頭抗拒捐賑,暗中阻撓,致使饑歲凶年,米價暴漲,受災農民起來開展反抗鬥爭。

  林則徐面對這種局勢 , 一面下令禁止貧民借荒「滋擾」,一面又採取強硬措施,「勸諭」官吏、地主捐賑,又出示勸諭殷富平糶,並嚴禁牙行、鋪戶囤米抬價。傳說當時戶部尚書潘世恩正好丁憂在家,林則徐訪知他家有米萬余石,請他開倉發米,潘力諱言倉皆空,林說 :「倉果空,即藉以貯米」,立將各倉加封,越日,散倉米賑餓,潘無可奈何。林則徐還設法「招徠川、湖米客」, 與地方米販彼此爭售,「價不禁而自跌」。此外,林則徐還採取資送、留養、收孩、捐衣、養佃、借籽種等12條措施,給災民以一定的實惠。

  林則徐這樣做的政績很快地傳開,得到賑災實惠的下層人民感激他,江、浙兩省的官紳敬佩他,一致推舉他總辦兩省七府水利。道光帝也信任、賞識他,說:「即朕特派,非伊而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