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煜傳 | 上頁 下頁 |
四八 |
|
此時,宋軍水陸勁旅大都集結在長江下游,上游兵力薄弱,朱令旗開得勝,首戰告捷,輕而易舉攻佔湖口(今江西九江東),再往前就臨近宋軍舟師遊弋的水域了。為了防備萬一,朱令下令各船拋錨停泊,召集部將到他的坐船上再議東進決策。他首先分析當時所面臨的嚴峻形勢說:「吾與諸公,時下正率部孤軍深入,冒險增援。吾等一俟離開湖口,上流宋軍必乘虛而入,截斷我軍後路。如是,吾等則被夾在採石與湖口的江流之間,腹背受敵,進退維谷。即使兩軍長久對峙,不相交鋒,吾等亦會因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而有不戰自潰之虞。」接著,他向部將徵求良策:「不知諸公有何排險除危的錦囊妙計?」 朱令話音剛落,諸將便爭先恐後地獻計獻策。朱令悉心聽取,擇善而從。最後他集思廣益,決定調南都留守柴克貞帶兵移鎮湖口,作為他指揮的勤王大軍的後盾和後備。可是柴克貞因病未能及時前來接任,朱令怕貽誤戰機,不敢久等,只好忍痛放棄要塞湖口。行前,他又與指揮舟軍的戰棹都虞侯王暉通宵密議,針對隆冬枯水季節,巨艦不易在近岸淺灘航行的實際情況,準備先用日前在鄱陽湖趕制的數百艘大筏載重開道,順流直下,以雷霆萬鈞之勢猛撞採石浮橋,切斷宋軍運兵南下的通道,贏得戰機,確保戰船順利東進,直下金陵解圍。 朱令的一切動向,被曹彬派出的探報暗察得一清二楚。指揮水師的戰棹都部署王明,奉曹彬之命,差人飛騎馳往汴梁,奏請趙匡胤火速增造三百艘戰船,專門用以襲擊朱令所部。趙匡胤閱罷奏疏,當即用朱筆批復:「此非應急之良策。或許未等戰船造好,朱令已率部沖過採石,為李煜解了金陵之圍。於此朕將有另策詔示。」不久,曹彬接到趙匡胤的密詔,聞風而動,命王明派水師在朱令進軍方向下流的洲渚間,密佈狀如桅檣的高大木樁,藉以破壞南唐水師的行動計劃。 而朱令對此卻全然不知,仍按既定的方略用兵。他指揮的水師陣容甚為壯觀,巨艦可乘千人,大筏則長百丈,魚貫前行,首尾不見。沒消幾日,便駛近距離採石只有十裡之遙的虎蹲洲。朱令乘坐的旗艦是一特大樓船,高十餘層,各層甲胄閃光,旌旗奪目,「朱」字帥旗高懸船首桅杆,迎風招展。一日,朱令和王暉正在樓船上極目遠眺,忽然發現前方情況可疑,洲渚之間閃現出許多桅杆樣的木樁。二人怕中埋伏,斷然傳令戰船停泊待命。隨即召集眾將議事,決定施放「火油機」摧毀浮橋。所謂火油機,實為艙內塞滿柴草、灌足油脂的易燃木船,需要時只要以火種點燃,就可以乘風闖入敵陣施展火威。火攻是自三國時期赤壁大戰以來,水上激戰常用的戰術,至關緊要的是善於把握風向。 虎蹲洲處的江面大體為西南、東北走向,倘刮西風,宋軍陣地則處於下風頭。恰好第二天天公作美,西風驟起,又略偏南,正是火攻的有利時機。朱令清早起來,就身披斗篷登上樓船高層甲板觀測天象,他見風向穩定,自感火攻勝利在望,便下令施發火油機。隨著他的一聲令下,只見一條條燃著熊熊大火的木船,乘著強勁的西南風,直撲宋軍的戰船。這時,風助火勢,火仗風威,江面上烈焰狂舞,濃煙騰空。宋軍見狀,驚恐萬分。朱令麾下的將士則精神抖擻,歡呼雀躍,擂鼓吹笳,舉戈揮刀,準備在火攻之後去收拾殘局。誰料想天又不遂人願,風向突變,東北風大作,火舌狂卷的火油機,被疾風反推回來。朱令編組的艦隊,由於帆檣密集,竹筏梗阻,又兼笨重高大,疏散不便,一船起火,迅即殃及他船,頓時釀成一片火海。因禍得福的宋軍乘此混亂之機也用火攻,從附近水域放出數十艘預先埋伏好的輕舟,縱火點燃舟中滿裝桐油浸泡的柴草,順風沖向朱令指揮的水師艦船,遂使南唐僅有的這支勁旅全軍覆沒在濃煙烈火和風浪狂濤中。朱令和王暉眼望敗局已定,覺得無顏再見李煜,使縱身投江,演出了南唐亡國前最壯烈的一幕悲劇。 朱令統率勤王之師一敗塗地的消息傳到金陵禁中,李煜失聲痛哭,陷入了極度絕望之中。恰在這時,小長老入宮求見,詭稱他能借佛力使圍城的宋軍退兵。崇佛著迷的李煜對此深信不疑,認為這是絕路逢生,當即傳旨有司備置香案,並陪同小長老登城退敵。小長老身穿李煜賞賜的朱紅繡金袈裟,頸戴長串念珠,站在城垣的顯赫位置,雙手合十,口中連誦「阿彌陀佛」,頃刻之間,圍城的宋軍便像退潮的海水節節後撤。 有司喜出望外,連忙回宮稟奏城外奇跡,李煜由此更加迷信佛力,於是敕命城內僧俗全都專心誦經,乞靈大慈大悲的菩薩拯救危難,普度眾生,聲浪喧囂,勝似江濤。李煜也親臨佛堂拜謝許願,對佛承諾待宋軍全部退離之後,再在金陵多建寺院,多造佛像,多齋僧人,回報佛恩。哪知好景不長,沒消幾日,圍城的宋軍又像漲潮的海水去而複來,洶湧城下。李煜再度派人宣召小長老登城誦經退敵,小長老因為業已完成趙匡胤授予的內應使命,耍了個金蟬脫殼之計,遠走他鄉。 進入農曆十一月,宋軍破城的一切準備都已就緒。這不僅表現在鬥志昂揚的兵力部署和撞木、雲梯、鉤索等攻城器械的配備上,更重要的還表現在金陵已經成為驚濤駭浪中無法救援的一座孤島。此時,城中居民糧盡炊斷,樵采路絕,終日啼饑號寒,凍餒街巷;守軍也因不得溫飽,精疲力竭,故而士氣低落,無心再戰。加之,曹彬在此間又向李煜發動了幾次攻心大戰。先是遣使警告李煜:「我軍定於本月二十七日破城,國主何去何從,似宜儘早抉擇。否則,將後悔莫及。勿謂言之不預也。」 李煜懾于南漢滅國的前車之鑒,擬忍痛令其長子仲寓先入汴梁請降,但又優柔寡斷,不忍成行。 過了幾日,曹彬不見李煜反響,再次致函催促:「得悉國主欲遣令郎伏闕歸順,乃通達明智之舉。然目前不須遠行,只要暫時屈尊光臨本帥帳下,我軍即可停止攻城。」 李煜復函曹彬故意拖延時間:「犬子仲寓趨裝未辦,宮中宴餞未畢,俟二十七日方能成行。」 曹彬早已等得心煩,怎能再容李煜拖延?盛怒之下,他斷然發出最後通牒:「休談二十七日!即使二十六日也為時已晚。國主倘若真心愛惜一城生聚,即刻歸順才是上策。」事到如今,破城已是指日可待,只差曹彬一聲令下了。 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曹彬非但沒有下令攻城,反而聲稱因「病」臥床,閉門謝客。副帥潘美以下對此困惑不解,彼此相約,前往曹彬營帳探視。曹彬對眾將說:「吾今日身患心疾,一般藥石難以治癒,非諸公相賜靈丹妙藥不可。」眾將聽後面面相覷,如丈二金剛摸不到頭腦,個個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話。曹彬見眾將不解其意,又接著說道:「只要諸公對天發誓,破城之日,決不妄殺一人,吾患心疾便會不治自愈。」眾將聽後一致承諾,當即焚香盟誓。 盟誓之後,曹彬立刻進行戰前動員和攻城部署,隨後下令全線出擊,強渡護城河攀牆攻城。自二十四起,宋軍和吳越軍開始聯合攻城。戰鼓震天,殺聲四起。烽火硝煙,彌漫八方。南唐守將咼彥、馬承信、刁等率部拼死抵抗,聯軍則反復發動強攻,於二十七日攻破金陵城闕。南唐將士且退且戰,雙方在城內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彼此傷亡慘重。儘管曹彬在戰前三令五申,破城後不得殺戮百姓,不得焚燒名勝古跡,但聯軍久圍金陵屢攻不下,將士必然產生瘋狂的報復心理,導致城破之後行動失控。吳越軍火燒升元閣,便是濫殺無辜的一樁血案。 升元閣原稱瓦官閣,系南朝時期梁武帝在瓦官寺內所建。瓦官寺創建於東晉哀帝時,曾以收藏顧愷之名畫維摩詰像、戴逵父子雕塑的銅佛像以及獅子國(今斯裡蘭卡)奉獻的白玉佛像聞名海內外,在佛教界享有盛譽。升元閣高十丈,建築堅固、精美。聯軍破城之前,金陵城內士大夫及豪民、富商、婦孺數百人入寺登閣躲避戰亂。慘無人道的吳越兵入城以後,不顧閣上手無寸鐵的弱者撕心裂肺的哭號和呼救,竟然殘忍地舉火焚寺,使數百生靈無一倖免。更有甚者,吳越兵還在此時狂歡作樂,強迫俘虜的教坊樂工奏樂侑酒。樂工悲慟欲絕,拒不操琴演奏。吳越兵惱羞成怒,將樂工全部殺死,亂葬在同一墳內。後人聞而哀之,名其墳名為「樂工山」,並作詩悼之曰: 城破轅門宴賞頻, 伶倫執樂淚沾巾。 駢頭就戳緣家國, 愧死南朝結綬人。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