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李商隱全傳 | 上頁 下頁
八三


  節度判官是幕府中重要的高級幕僚,「分判倉、兵、騎、胄四曹事」。當年李光弼在徐州,只有軍事上的事情自己決斷,其餘的一切府務盡委判官,各位將領有事,都要找判官商量辦理。朝廷對判官一職也極為重視,有嚴格的規定,如必須做過記室,還要有相當的任職資歷,馬虎不得。

  這是他始料不及的,李商隱十分高興。

  「義山兄,家父既與牛僧孺友善,李德裕掌政時,也受到他的重用,沒有受過黨爭的禍害。家父為人正直、公正,從不參與黨爭中某一方對另一方所進行的排擠、攻訐。家父知道你也是這樣的人,很賞識你。對你受到黨爭迫害很同情。」

  「原來是這樣!入蜀前,愚兄還擔心憂慮過,現在好啦,請轉告愚兄對府主的謝忱。」

  「不必言謝。」

  可以說,柳仲郢對他的器重、信任和關懷程度,比起鄭亞、盧弘正,殆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使李商隱鬱積心頭的喪妻哀傷、別離兒女的愁緒和仕途失意的悲憤,有所平復。

  這時與東川毗連的西川節度使(治所在成都)轄境發生一樁刑事案件。一個名叫姚熊的人,跟另一名叫阿安的人發生毆鬥。阿安性急,朝中又有靠山支持,不等節鎮審問判決,就直接向禦史台控告姚熊。

  朝廷對這案件十分重視,特下詔讓東川節度使派人赴成都,幫助會審。

  柳仲郢考慮到李商隱和西川節度使杜悰是表兄弟,有些關係便於協調處理,就派他前往成都會審。

  李商隱大中五年十一月出發,歲暮抵達成都。

  其實案情並不複雜,所以把事情弄得複雜化,責任在杜悰的昏聵無能和懶惰。他來到西川後,就沒斷過獄、審問過案件。有許多人,無論是犯罪還是無辜,一律囚系牢中,任其餓死腐爛。

  他是個典型的尸位素餐的封建官僚。

  姚熊和阿安一起被抓進大牢,一關就是半年,阿安家中老母八十八歲,而小兒卻一歲,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料,他怎麼能在大牢裡混日子呢?托人多次向杜悰求情行賄,都因杜悰不稀罕那麼一點銀兩而不加理睬。

  杜悰這個禿角犀庸俗愚蠢,卻自視極高,並沒有看得起這個瘦骨嶙峋的表弟,但因有朝命,並有東川節度使柳仲郢的推薦信,不敢怠慢,為李商隱舉行規模頗大的歡迎宴會,還把他的妻子歧陽公主叫出來作陪。

  大概多喝了幾杯酒,李商隱非常激動、興奮,當場吟詠《五言述德抒情詩一首四十韻獻上杜七兄僕射相公》。因為杜悰于會昌初年,曾詔拜檢校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杜悰聽得如此宏麗、如此激昂地歌頌杜氏祖德,稱揚杜氏文才武略並茂,而對自己也極盡讚美,說自己才氣超異,立身惟在「濟世」安人,不願崇尚武功,身為將帥,卻風流儒雅。他非常高興,站起來連連催李商隱飲酒,不管他身體是否承受得了酒力。

  李商隱本意在詩的後部分「有客趨高義,於今滯下卿」抒發自己屈沉下僚的不滿;「悼亡潘岳重,樹立馬遷輕。隴鳥悲丹嘴,湘蘭怨紫莖」,訴說自己悼念亡妻之苦,平生宏志又不為人所推重,自傷懷才不遇;「弱植叨華族,衰門倚外兄。欲陳勞者曲,未唱淚先橫」,希望表兄杜悰能夠提攜推引。

  然而,這個禿角犀並沒有注意詩的這部分,或者是知之不理,這使李商隱感到迷茫,大概自己讚揚杜門祖德和誇頌他的政績,說得太多,使自己的願望被淹沒?

  李商隱喝了兩杯酒,愈加興奮,站起來又獻詩一首,道:

  「『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輒以詩一首四十韻干瀆尊嚴,伏蒙仁恩,府賜披覽,獎踰其實,情溢于辭,顧惟疏蕪,昌用酬戴,輒複五言四十韻詩獻上,亦詩人詠歎不足之義也,』

  以上所言,權作詩題吧!」

  杜悰神采飛揚地拍掌道:「賢弟,詩寫得真好!對我杜門的稱揚,寫得極妙極妙。我杜氏一門個個文才武略,為李唐江山社稷做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巨大貢獻,理當得到皇上的聖寵!賢弟在詩中多寫一些,讓讀你詩的人,都知道我杜門的功績。」

  李商隱聽他這麼一說,把自己原來的思路頓時打亂,心中不太情願,但是,表兄當眾這麼一講,自己不這樣做,不多稱揚他杜門文才武略,豈不卷了他的面子?李商隱歎了口氣,沉思片刻,重新調整思路,無可奈何地按照前首詩的路子,又吟詠一首。

  這兩首四十韻五言詩的思路結構基本相同。用了大量篇幅,大量筆墨歌頌杜氏,讚揚禿角犀,幾近阿諛奉承,低三下四。目的很明確,就是希望表兄引薦,「感激淮山館,優遊碣石宮。待公三入相,不祚始無窮。」

  杜悰完全明白表弟謙卑懇求的目的,但他是個不願意幫助別人之人,尤其對這樣才華橫溢的表弟,是萬萬不可薦引的。假如引薦他入朝做了宰相,那麼自己怎麼辦?還能「三入相」嗎?他皺起眉頭,轉而言他,不再理睬這個傻乎乎的表弟了。

  三

  李商隱很快把阿安和姚熊毆鬥案處理妥當,兩個仇人高高興興地都出了大牢,都很感激東川節度判官的明察。

  公事辦完,他遊覽憑弔了武侯廟,作了一首五言排律《武侯廟古柏》,表達了對諸葛武侯的崇敬。他還去了浣花溪,瞻仰了大詩人杜甫故居,寫了一首題為《杜工部蜀中離席》七律,對杜甫落魄潦倒生涯,寄寓了無盡感慨。

  大中六年(公元852年)春,李商隱由成都回到梓州。四月,杜悰遷淮南節度使,白敏中離開朝廷,出任西川節度使。

  當杜悰離蜀路過東川時,柳仲郢又派李商隱前往送行。

  杜悰離開成都,由水路沿沱江而下長江。李商隱由梓州沿涪江而下長江。兩個人在巴縣界首地方相遇,李商隱代表柳仲郢節度使為杜悰餞行。

  巴縣因巴江而得名。巴江曲折迂回如「巴」字,故名巴江。江岸綠柳垂江,一片滴翠。江風徐徐,清舒宜人。

  杜悰對表弟的請托薦引,不置可否,不冷不熱,不鹹不淡,使李商隱再度萌生懇求之意。宴飲中,又作一首題為《巴江柳》即景抒情五言絕句,詩雲:

  巴江可惜柳,柳色綠侵江。
  好向金鸞殿,移陰入綺窗。

  杜悰以為表弟又要讚頌杜門祖德和誇獎自己政績,心裡非常自得,側耳傾聽著。去年表弟的兩首四十韻五言長詩,杜悰悄悄派人送到京師,在京城廣泛散播,希望傳到宮中,希望聖上能夠御覽,則第三次赴京入相就大大有希望。

  但是,這四句詩,前兩句是寫景,後兩句卻要把柳蔭移入金鸞殿上,異想天開!杜悰頗為不悅,道:

  「表弟,就這麼四句呀?寫得太少啦!沒意思。比去年的四十韻五言詩,差遠啦!柳蔭還能隨便移動嗎?不合情理,錯啦,錯啦!」

  「表兄,這兩句,小弟是用了典故。」

  「還有典故?真看不出來。」

  李商隱苦笑了,解釋道:「小弟是用南朝張緒的故實。他曾把巴江柳帶回江南栽種,後來劉悛也從蜀中帶回數株垂柳,獻給齊武帝蕭賾,栽植在太昌靈和殿前。武帝看著柳枝甚長,狀如絲縷,賞玩忘返,贊道,『這楊柳風流可愛,像張緒當年栽植的巴江柳。』」

  「喲!看看你也不嫌麻煩,這麼兩句詩,用什麼典故呀!

  繞來繞去,不就是這麼棵破柳樹嗎?真沒意思。」

  李商隱見表兄依然沒有明白其中的含義,歎了口氣,欲說猶罷,最後還是忍不住,解釋道:

  「實話對表兄明白地說吧,小弟就是想請表兄……」

  「嗨!不要解釋了。你們這些人呐,唉!書讀多了,越發糊塗。以後你要少讀書,多向表兄我學著點。你看我吧,從來不讀書,小時候讀的那點書,早忘光了,可是官運亨通,財源滾滾而來。你能做得到嗎?連一首小詩,你都沒寫明白,還能做官嗎?好啦,你別講了。我也不願意聽!」

  李商隱憋了一肚子氣。他看不懂詩,就指責別人沒寫明白。他不讀書,愚蠢至極,還有臉指責讀書人越讀越糊塗,真是顛倒黑白。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