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清照 | 上頁 下頁 |
四四 |
|
對於金人扶立的偽齊、偽楚兩個認賊作父的傀儡政權,李清照滿懷憤慨,她作了一首《詠史》詩: 「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通過對至死不屈地反對司馬氏篡漢的嵇康的讚頌,表明了自己對偽政權失節行為的不齒。 就是在寫《打馬圖序》這種博戲之文時,作者也忘不了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今年冬十月朔,聞淮上警報。江、浙之人,自東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謀入城市,居城市者謀入山林,旁午絡繹,莫蔔所之。」在這幅鮮明的南渡避難圖中,融入了作者對南宋統治集團投降政策的憤慨。 2.她的詩文表現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卓越的政治識見。 先看她寄意遙深的《題八詠樓》: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登上千古文明見證的八詠樓,面對雄偉壯麗的山河,詩人不禁感慨萬端喟然長歎:可惜這樣壯麗的河山,如此悠久的文明,留與後人的不是自豪和欣賞,而是無窮的愁恨。不才的今人,真是愧對子孫後代啊。 詩人雄渾浩茫的情感與闊大的胸襟使人不禁聯想起當年登岳陽樓的杜甫。在「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的洞庭景象前,杜甫百感交集,「憑軒涕泗流」。兩位詩人具有同樣的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 李清照還有堪稱其代表作的《上樞密韓肖胃詩》流傳了下來。詩共兩首,第一首寫兩部分內容:趙構派遣使臣,使臣受命;使臣將行,作者投詩相箴。詩人感情由隱至顯,由冷靜至強烈,由舒緩至奔放。先冷靜地描述趙構神態與言行:「三年夏六月,天子視朝久。凝旒望南雲,垂衣思北狩。勿勒燕然銘,勿種金城柳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塵泥」,一股正經儼然以天下「純孝」自居的趙構,在作者貌似客觀冷靜的描述中已露出醜態。隨著趙構卑劣靈魂的被揭示,詩人的情感再也壓抑不住了。作者在表示對出使二公寄予厚望的同時,尖銳地指出了敵人的掠奪本質: 「夷虜從來性虎狼」;並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虞預備庸何傷」。對於敵人鐵蹄下的國土和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原百姓,作者表示強烈的關切和懷念:「不乞隋珠與和壁,只乞鄉關新信息。」結句「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抷土」更是飽含作者的愛國之情。 第二首一開頭就馳騁想像,描繪了一幅「二京人民迎使」的熱烈畫面:「想見皇華過二京,壺漿夾道萬人迎。」接寫想像中的故國喬木後,詩人便轉向使者致忠告:「但說帝心憐赤子,須知天意念蒼生。聖君大信明如日,長亂何須在屢盟」。她告誡使臣們,對於活躍于大江南北、太行東西的農民自發組織的抗金義軍,必須進行安撫,只能對義軍說:「皇帝很重視你們,把你們視為赤子來愛護。千萬不能透露趙構是把他們當作盜賊來看待的意思。其實在昏庸怯懦的趙構眼裡,早就把義軍視為盜賊了,直欲除之而後快。 如果義軍從北上使臣那裡聽到此類言語,定會激起大亂。在處理這一重大政治問題的識見上,李清照把南宋朝廷包括皇帝趙構在內的滿朝文武都比了下去。其超絕的膽略與出色的政治才幹,不能不令人嘆服。 早在《浯溪中興傾和張文潛》詩中,小小年紀的李清照超人的膽略與識見就已初露端倪,對於唐朝之所以會發生安史之亂和唐王朝軍隊一敗塗地的原因,詩人的分析十分深刻。清照已佚的大量詩文中,是否還有不少真知灼見沉埋其中,我們不得而知。 3.她的詩文中,激蕩著英雄主義的讚歌。 李清照有一首激勵了後世眾多仁人志士的著名詩作,題名《烏江》:「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與劉邦爭霸的事業中,由於種種原因,項羽成了敗將。然而,兵敗氣節不敗。 活得轟轟烈烈的項羽,死也死得慷慨悲壯。這無疑是真英雄。作者熱情地讚揚了項羽的英雄主義精神,為萎弱、衰頹、奴性彌漫的南宋社會注入了一絲英雄氣質,撒下了一把英雄主義人生理想的火種。 許多世紀以後的印度詩人泰戈爾有這樣兩句美麗的詩句:「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這位偉大哲人的生死觀是:活,要活的熱烈、奔放,盡力呈現自己的價值。這樣,死的時候便無怨無悔。 這是以哲人的睿智靜態地超越死亡。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同樣是活要活得出類拔萃、有聲有色,顯現出崇高價值。死,卻也要死得壯烈、可歌可泣,這是以英雄的豪氣蔑視死亡、超越生命。一靜一動,一柔一剛,都體現出一種生命的力度。李清照此詩流傳800餘年之後仍膾炙人口、泰戈爾詩句為人們傳誦不絕,奧妙正在於此。 上文提及的《詠史》一詩,也迴響著這種英雄主義的讚歌。對於嵇康這個極有氣節的英雄,作者進行了熱情的謳歌,對英雄的傾慕之情溢於言表。 在《打馬賦》一文中,作者借談論博弈之事,引用了大量有關戰馬的典故和歷史上抗惡殺敵的威武勇壯之舉,熱情地讚頌了桓溫、謝安等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結句「老矣誰能志千里,但願相將過淮水」表達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英雄感慨。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