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清照 | 上頁 下頁
四一


  §兒女情長與「倜儻有丈夫氣」

  魯迅先生在論及陶淵明時說過,陶淵明既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一面,又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一面,「倘有取捨,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題未定草》)

  歷來論李清照者,卻有不少人犯了魯迅先生警醒過世人的這種錯誤。

  自明代張南湖把詞分為婉約、豪放兩派後,後世論者多從其說,認為李清照是婉約詞派的代表。這固然不錯,但後來之人對「婉約」的理解越來越窄,以為清照詞作只有纏綿悱惻、悲悲戚戚的一面,不免一葉障目。清照本來是詩詞文全才,「古文、詩歌、小詞並擅勝場」,但自宋以來學界研究李清照卻形成了重詞輕詩文的風氣,加上她的作品大量散失,不少研究者眼中的李清照,便既「非全人」,也「離真實」了。

  李清照的詞確有「兒女情長」的一面,委婉的情思、纏綿的意緒常在她的詞作中縈繞,但這些詞作綿婉而不纖靡,具有潛在的英風豪氣。

  陳廷焯的評語「李易安詞能脫盡閨閣氣」表明他已注意到這一點。沈曾植說得更乾脆:「易安倜儻有丈夫氣,乃閨閣中蘇辛,非秦、柳也。」他為了使人們注意李清照豪放的一面,甚至把李清照與蘇軾、辛棄疾並舉。

  李清照詞作中潛在的英風豪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洋溢著青春風采。

  清照早年的詞作,常常抑制不住生活的激情,青春女子的活潑、俊爽、開朗非常自然地流露出來。請看《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果抹去一切背景知識,我們能判定出這首小令出自一位女子之手,「沉醉」、「爭渡」皆閨閣女子所為嗎?在這裡,看不到一絲一毫的纖弱和柔靡,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位洋溢著青春風采、充滿生命活力、活潑開朗、豪爽瀟灑的年輕詞人。

  古人寫秋多感傷之語、悲淒之調:「秋風蕭瑟愁煞人」、「草木搖落露為霜」讓人淒神寒骨。只有極少的男性作家把秋天寫得絢麗多彩,令人精神振奮,如王安石,如杜牧。作為封建社會一閨閣女子,李清照竟然也寫出了令人意志煥發的暮秋湖景: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俊朗之氣從絢爛奪目的秋景圖中飄逸而出,令人心神為之一爽。

  2.超越世俗閨情。

  封建社會的婦女,只能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清照之前,有過不少寫女子相思之情的詩詞,除部分民間之作外,大部分女子所思之人,要麼是曾流連青樓的公子哥兒,要麼是假託夫君之名的一個虛幻之人。情感缺少必要的依託,往往顯得蒼白甚至帶有病態。在這一點上,清照相當幸運。

  她嫁給了一個情趣高雅、品行才學都挺出色的太學生,在婚後志趣相投的生活中,她對自己丈夫產生了強烈而又真摯的愛情。她的詞作中,表現的就是這種充實健康的情感。因為愛得深,才有思之刻骨,因為刻骨的相思,便有了濃重的愁緒,因為愁緒太濃,有時不免產生怨恨。對於女性內心世界這些真實而又微妙的情感變化,李清照作了大膽的展示,並不因為封建禮教要求婦女含蓄穩重,對丈夫要舉案齊眉、彬彬有禮而稍加掩飾。

  因為相思,她「倚偏闌幹,只是無情緒」(《點絳唇》);因為相思,她「終日凝眸」(《鳳凰臺上憶吹簫》)、「人比黃花瘦」(《醉花陰》);還因為相思,她「淚向愁中盡」(《生查子》),甚至於「更挼殘蕊,更撚餘香」(《訴衷情》)遷怒於熏破春夢的梅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