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李蓮英 | 上頁 下頁
一八九


  上下觀看了一會兒,眾人即伴著慈禧太后來到戲臺對面的頤樂殿。頤樂殿面闊也是七間,為歇山卷棚頂,殿門前掛著一副對聯:「松拍靄長春畫圖集慶;蓮英依勝境傑構靈光。」

  殿內正中是一個金漆琺瑯百鳥朝鳳的寶座,上鋪黃色綢緞,不難看出,這座是慈禧太后的專座。殿東西廊各分割成十二個間,東設王公大臣座次,西設李蓮英及內廷官員座次。

  「蓮英,歸政後我和你在園中終夕聽戲,你說怎麼樣?」慈禧太後坐在寶座上,心滿意足地對李蓮英說。

  「謝主子洪恩,奴才真是感激不盡。」

  又遊覽了一會,慈禧太后方回樂壽堂用膳。

  午膳後小憩片刻,慈禧太后便又精神百倍,準備登覽萬壽山。出樂壽堂,過得邀月門,便是著名的長廊。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後丈亭共273間,全長728米,為大式卷棚頂。

  中間穿過排雲門,兩側對稱點綴有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重簷八角攢尖的亨子,象徵著春、夏、秋、冬四季。長廊的松梁上,繪的彩畫一萬四千多幅,有山水人物、西湖美景、花鳥魚蟲等,給這北方園林的建築中點染上江南庭苑的風韻。整個長廊依山面水,隨山勢而起伏,循湖岸而曲折,象根彩帶把萬壽山南麓的建築群貫穿起來,並在湖光山色中嚴謹而自然地起了承接作用。

  談笑間,已至一四柱七樓的高大牌坊前,但見明間樓上掛一藍地金字木匾,上書「雲輝玉宇」四字,周圍浮雕雙龍戲珠,給人以威嚴高大之感。抬頭仰望,宮殿林立,依靠在蒼翠的萬壽山上,更顯得巍峨壯麗,金碧輝煌。

  「老佛爺,這便是排雲殿,是您過壽的地方,進去看看吧。」

  「不急,先上山瞧瞧。」說著話慈禧太后抬腳便向上走。

  「親爸爸。」光緒帝見狀急忙說,「這麼高,您還是乘輦的好。」

  「不必了,乘輦遊山豈能盡興?蓮英,攙著點。」

  李蓮英忙慌不迭地跑上前。沿排雲殿爬山廊向上,通過德輝殿,拾級而上,便是氣勢宏傳的佛香閣。這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簷的高大建築,聳立在二十米高的石造台莖上,高達四十一米,巍然屹立,直插雲霄。有八根堅硬的大鐵梨木為攀天柱,形式美觀,宛如一件巨大的工藝美術品,鑲嵌在青翠欲滴的萬壽山上。覓梯攀登,樓上供白玉如來佛三尊,寶光燦燦,頗富神秘色彩。慈禧太后焚香膜拜,瞻仰了一番,便舉步來到窗前,舉目望去,遠則全京形勢了如指掌,近則滿園春色盡在目前。但見昆明湖波光瀲灩,荷葉盈盈;十七孔橋似一條玉帶,又似一條長虹,飛浮湖上;岸邊蒼松翠柳掩映著紅牆綠瓦的樓閣亭台,拱橋、水榭點綴在湖光山色之中。

  不是江南,卻勝似江南!直看得慈禧太后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從前築造圓明園,前後用了數十年時間。如今這園子興築不過年餘便這般模樣,虧得你監督工程,不然這園子不會修得如此快,更不會修得如此好。」慈禧太后笑容滿面對李蓮英說道。

  聽著慈禧太后的誇獎,李蓮英猶如吃了甜蜜似的,笑臉答道:「奴才不才,怎敢承受老佛爺如此誇獎!這些都是奴才應該做的。」這會,李蓮英早把個醇親王奕譞忘得一乾二淨。

  「有功獎之,有過責之,你還客氣個啥。蓮英,你看湖中荷葉盈盈,呆會咱去好好玩玩如何?」

  「那才富有詩意!」

  慈禧太后與李蓮英一唱一合,笑逐顏開。然而此時的光緒帝內心卻另是一番滋味!望著滿園景色,他終於忍不住向翁同和低聲歎道:「咱們登峰造極,高則高矣,但這一個園子,卻費了多少人工、多少銀子呀!如果將此用來富國強兵,那該……」

  「皇上,您不可如此說!」站在身後的翁同和聞聲急忙勸阻。但為時已晚,站在一邊的慈禧太后早已聽了去。

  「皇上,你剛才說什麼來著?再大聲說遍,我聽聽。」慈禧太后陰森著臉、冷冷地說道。

  光緒帝這才如夢方醒,慌忙跪地答道:「親爸爸息怒,兒臣……兒臣一時失口,求親爸爸寬恕。」

  「失口?皇上可是金口玉言哪!」

  「兒臣知錯了。」

  「太后」,翁同和見狀,跪地說道:「皇上年紀尚輕,不經世事,您就願諒他吧。」

  有翁同和帶頭,頓時間,隨行王公大臣、宮眷福晉、格格命婦紛紛跪地,為光緒帝求情。慈禧太后見狀,亦不好再發作。可讓光緒帝再跟著自己,心裡又不舒暢。沉思片刻,只聽她開口說道:

  「好了,都起來吧。這園子工程浩大,地方寬闊,各處有各處的風景,各景有各景的美趣,我想在這裡多住幾天,將它遊完。皇上,你呆會可以先回宮,料理政事,免得擱誤了正事。也省各衙門當差人員往返奔波。至於遊園,以後日子還長著呢,你說呢?」

  不怪罪已是萬幸,還敢再說什麼?光緒帝當下便聲稱「是」。

  出了佛香閣,過了牌樓,另從西路下來。下得數級,便見日光斜映處透出一殿,金光閃閃炫人眼目,匾上黑漆漆三個大字:「寶雲閣」。

  寶雲閣俗名銅亭子或銅殿,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是一座完全用銅鑄造的價木結構佛,殿通高七米多,重二百零七噸,為重簷歇山頂。其梁、柱、斗拱、橡、瓦、脊吻獸以及九龍扁額,對聯等都酷似木結構。造弄精美,通體呈蟹青冷古銅色,號稱「金殿」,乃世上少有之珍品。據說是為了顯示皇權的高貴和尊嚴,乾隆特意建的,亭前的牌坊上還有其詩句「側峰橫嶺聖來參。」以前皇帝常讓喇嘛在這裡念經祈禱,舉行參拜儀式。

  如此美景,本應細細觀賞一番,可經剛才那一折騰,慈禧太后興趣大減,進內大略看了幾眼,便一聲不響地出了殿。

  眾人雖遊興未足,亦只得作罷。殿下複有數十階級,循階下去,經得松雲巢、借秋樓、綠畦亭,再下越邵窩、秋水亭、寄瀾亭,便至山麓。光緒帝跪地請安後,便悶悶不樂回宮而去。

  光緒帝一走,慈禧太后頓時遊興又大增,急忙地問李蓮英:「蓮英,快說說前邊有何好去處?」

  「回老佛爺,由此向前,不遠便是聽鸝館。館前有一對銅鶴,殿翅欲飛,正殿坐北朝南,為歇山頂、箍頭脊,面闊五間,東西各有耳房三間、配殿三間。另有一雙層戲樓,為懸山箍頭脊,面闊五間,抱廈三間即為戲臺。」李蓮英滔滔不絕道。

  「什麼歇山頂、箍頭脊,你就不會撿好看的說?」慈禧太后聽後,有點不耐煩了:「那戲樓與德和園大戲樓相比如何?」

  這會李蓮英有了經驗,急忙答道:「自然比不上大戲樓,只因這塊臨湖,風景不錯,所以奴才特意為老佛爺建的。再向前過對鷗舫、魚藻杆,便是昆明湖畔,那築有船塢,老佛爺不是想游湖嗎,奴才想就不如去那吧。」

  不大功夫,一艘巨大的石船便映入眼簾,這便是園中著名的水上建築——石舫。它的前身是明圓靜寺的放生台。乾隆皇帝修清漪園時,改台為船,船上設中式樓房。船體用巨大的石塊雕刻堆砌而成,從此更名為石舫。全長三十六米。每年的「浴佛日」,乾隆皇帝便陪著他的生母孝聖皇后至此放生(放魚蝦之類),以表示其從善之心。英法聯軍火焚清漪園時,艙樓被毀,此次重建,改為西式艙樓,並在船體兩側加了兩個機輪,取「河清海晨」之義,命名為清晏舫。上建兩層木結構艙樓,都走油飾面大理石紋樣,艙底層花磚鋪地,窗上鑲嵌五色玻璃。艙樓頂部用磚雕裝飾,精巧華麗。

  清風徐來,畫舫輕搖,綠波微動,佇立船頭,眺望滿湖景色,慈禧太后頓沉舒暢了許多。

  「老佛爺,您看還可意不?」李蓮英笑著問道。

  「不錯,造得精細絕倫,裝飾得亦頗得體。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形式太舊了些。如果能改成輪船式樣那可太好了。」

  這談何容易呀!李蓮英正不知該如何答對,忽聽一旁的孫毓汶開口道:「皇太后的話,真是一點也不錯。從前臣由上海取道天津,亦曾坐過那輪船,甚是精巧靈快。如果這湖裡也有一隻,就好了。」

  「那海輪是何等長大,咱這湖裡,只怕容不下呢。」慈禧太后笑著說道。

  「太后,這輪船亦有大小之分。臣曾見過一種淺水汽輪,形式小巧玲瓏,這湖內肯定容得下。」

  聽了孫毓汶的話,慈禧太后微微點了點頭。你這狗東西,既知道有如此玩意,何不早告訴咱家!李蓮英禁不住用眼瞅了孫毓汶一眼,複又轉個話題:「老佛爺,奴才聽說當年乾隆爺還御筆親書『石舫記』,不知講的什麼呀?」

  「喲,這你也知道呀。」慈禧太后瞧瞧李蓮英,笑著說道:

  「是有這麼回事兒。當年乾隆爺作『石舫記』,是以唐代魏征力諫唐太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訓,勉勵自己勵精圖治的。」

  「乾隆爺可真是個明君中的明君哪!」李蓮英不無討好地說道。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