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李蓮英 | 上頁 下頁 |
一四二 |
|
「喂,這話怎麼說?」 「奴才是這樣想的,這吳可讀雖官小,但在京城的名氣卻不小,聽說他死的那天天上竟然飄飄乎乎下起雪花來,人們都說這是上天為他所感動,才突然降雪以彰其節。如果這樣做,恐怕對太后您很不利。雖說太后您現在大權在握,可眾怒難犯呀,更何況還有『東邊』在。」 慈禧太后一聽,覺著也有些道理,便問李蓮英:「那你有什麼好法子?」 李蓮英一聽有轉機,心才算放了下來,於是說:「奴才想您老不如把這事交給禮親王,讓他負責召集王公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的官員討論處理。這樣既可以體現出民意,又可以顯示太后您的大度。」 「好吧,你就傳旨讓禮親王處理這事吧。」 這禮親王世鐸乃禮烈親王代善之後,在親貴中,是出了名的好脾氣,而且最是懼怕慈禧太后,所以這次李蓮英便建議由他負責。禮親王世鐸一聽讓他負責,急忙問道:「李總管,不知太后她老人家是什麼意思呀!」 「太后的意思您難道還不明白嗎?王爺,現在是什麼局面,您照樣維持,不就成了。」 世鐸一聽唯恐自己出了差錯,於是說道:「李總管,我也不太清楚太后的意思,您看這樣好不好,等討論的時候您來,如果結果合適,咱上奏;不合適,咱再接著討論。」 「既然王爺您這麼說,我敢不答應嗎?」李蓮英聽了禮親王的話,自然樂意,這樣他自己不是更安全了嗎? 四月初一,內閣大堂,紅頂花翎,不計其數,近支親貴,無不出席。正中間端坐二人:禮親王世鐸和李蓮英。看看時候不早了,禮親王開了口:「奉太后旨意,今天約諸位到此討論一下吳可讀遺折那件事怎麼處理。為了使諸位的看法更加符合太后的旨意,我特意請了李總管來。」 王公大臣一看,還能不明白太后的意思嗎?有的說吳可讀的奏摺純屬妄議;有的認為吳可讀預定大統的說法是不可行的,是在破壞祖宗家法;更有的人說吳可讀精神不正常。眾說紛紜,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吳可讀不該上這個摺子。 禮親王扭過頭看了看李蓮英,李蓮英笑著點了點頭。於是禮親王便將眾人的看法綜合起來,寫了個摺子交與了李蓮英。 慈禧太后看了這份經過「民主討論」的摺子自然是滿心歡喜,心想我倒不如賣個人情,於是特頒懿旨宣示文武百官: 吳可讀所請頒定大統之歸,實與本朝家法不合。皇帝受穆宗毅皇帝付託之重,將來誕生皇子,自能慎選元良,纘成統緒,其繼大統者為穆宗毅皇帝嗣子,守祖宗之成憲,示天下以無私,皇帝亦必能善體此意也。有吳可讀原奏及王、大臣等會議折,並閏三月十七日及本日諭旨,均著另錄一方,存毓慶宮。至吳可讀以死諫言,孤忠可憫,著交部照五品官例議恤。 懿旨一傳,北京城內歡聲雷動,「其繼大統者為穆宗毅皇帝嗣子」這句話,正如慈禧太后所期待的那樣,產生了預期的效果。自然,對於獻此良策的李蓮英,她更是恩寵有加了。 不過由於有了慈禧太后一句「以死諫言,孤忠可憫」,吳可讀的葬禮倒是辦得十分的隆重。 這一天,宣武門外的文昌館內素車白馬,盛極一時,除卻親王、郡王等親貴向來不參與品官的祭典以外,從大學士起,到各部司官,下及各衙門正途出身的小官,無不親臨一拜。當時有個翰林院編修叫黃貽楫的,曾作挽聯一幅: 天意憫孤,三月長安忽飛雪。 心完夙願,五更蕭寺尚吟詩。 更有「翰林四諫」之一的張之洞主持,將吳可讀的遺像供在馬申橋,設了個吳柳堂先生祠,又在北京的南橫街設了個吳公祠。 如此盛大的祭典,想必九泉之下的吳可讀也該瞑目了吧。 五、李蓮英知道主子想男人了 〖慈禧「病」了,太醫院的御醫沒有一個能夠把准她的脈……李蓮英卻深知主子的病根,他從宮外給慈禧找來了三個貌似潘安的「小郎中」……〗 卻說咸豐皇帝臨死前,為了不使權利偏斜於一、二人之手,造成大權獨攬的局面,曾賜給皇后鈕祜祿氏(即慈安皇太后)一方「禦賞」印,賜給懿貴妃那拉氏一方「同道堂」印。 皇帝的諭旨,起首處蓋「禦賞」印,即印起;結尾處蓋「同道堂」印,即印訖,只有蓋上了這兩方印,才說明所發諭旨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否則便是無效。按說兩宮皇太后權力相等,可誰想這慈安太后平日裡只是呆在宮中,吟經誦佛,對朝事並不感興趣。雖與慈禧太后同擔垂簾聽政,但是對於國家政事只不過點畫諾而已。加之她秉性坦白,素無城府,遇事退讓居多,很少爭執,使得朝政大權漸落慈禧太后一人手中。慈禧太后大權在提,凡事獨斷專行,因此日增驕橫,但由於慈安太后尚在,為禮法所拘束,事事不能隨心所欲,仍不免有掣肘之處。同治年間,寵監安德海被戮,更使她大為惱火,從此便將慈安太后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光陰荏苒,不覺已是光緒六年。這年清明,風和日暖,桃花滿枝,兩宮皇太后同赴東陵,祭奠咸豐皇帝。 一大早,兩宮皇太后的鑾駕就出發了。和風煦煦,綠草蔭蔭,看著這一切,久居深宮的慈禧太后不由得心情舒暢,深深吸了幾口那新鮮的空氣,轉過臉說道: 「姐姐,今天的風景真是好,好長時間沒有看到過了。」 祭祀本是件莊重的事情,可慈禧太后今天卻象有什麼喜事,渾身的袍服一律用杏黃色的貢緞製成,上下前後用金線繡著鳳凰,在袍子的邊角上釘著無數的珠子,大小不一,多達數千顆,陽光照耀下,尤如萬道金光從身上發出,一閃一閃地發亮。慈安太后見了本來心裡就不高興,這會又聽她說出這種話,忍不住說道:「妹妹,你怎麼忘了,我們今天去祭祀先帝!不是出來遊玩的。」 聞聽此言,慈禧太后的臉不由得陰了下來。 一路無話。一行人進入陰森的太廟大殿,太監們便忙開了。不大功夫,只見咸豐靈牌前已擺好了酒十杯、筷子十雙、黃米飯四盤、全羊一隻。隨著禮儀官一聲「開祭」,只見慈安太后徐步上前,燃香焚燭之後在那拜墊上跪了下來。接著慈禧太后上前,正要在慈安太后旁邊跪下,忽聽慈安太后開口說道: 「妹妹,這是留給上邊姐姐的。」原來這個位子是留給已故孝德皇后的。 慈禧太后正要屈膝下跪,一聽此言好不難堪,忍不住問: 「那你說妹妹我應該在哪呢?」 「你跪在我後邊。」 什麼?跪你後邊?慈禧太后聽了不由沉著臉問:「憑什麼我在後邊,而姐姐你卻在前邊?」 「今日是祭祀先帝,在先帝面前,只有一個太后。」 「我與姐姐並坐垂簾,都是一般的母儀天下。」 看見慈禧太后不遵祖訓,慈安太后也不由得來了氣,說道:「先帝在時,你只是一妃嬪,至於做太后,卻是先帝殯天之後。既為妃嬪,那麼就依禮應當跪在後邊。」 慈禧太后一聽急了,喊道:「如果姐姐定要爭這個過節,我就情願一死,到先帝面前,請先帝評這個理去。」 「這是祖訓規矩,理應如此,切不可亂了名份!」 你一言我一語,一時間,兩宮皇太后在廟堂上,當著眾王公大臣吵了起來。這可怎麼辦好?兩個都是太后呀。一幫王公大臣也不知道怎麼勸好。倒是恭親王奕忍不住先開了口:「西太后,依照祖宗留下來的規矩,您應當在後邊。」 慈禧太后一看是奕,正想反駁兩句,誰知醇親王已替他開了口:「這是祖宗留下來的規矩,但今日我兩宮皇太后同著垂簾聽政,如果這樣做,怎能保證以後政令的貫徹?」 一看有兩位王爺出頭,其他人的膽子也大了。這些人平日裡懾于慈禧太后的淫威,這會兒自然多替她說話。慈安太后一看,自己勢單力薄,再堅持下去也不會有什麼好處,只好默許慈禧太后在她旁邊跪下。祭祀大典總算得以順利進行下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