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煜 | 上頁 下頁 |
二五 |
|
§九、四十年來家國一朝成夢 戰爭的帷幕已經不可避免地拉開了,南唐方面雖然萬分不情願,也還是硬著頭皮進入了迎戰狀態。戰爭的形勢,明眼人一眼即可看出,雙方的實力根本不可相提並論,南唐處於極度的劣勢地位。後主曾在一首詞中說過南唐「幾曾試干戈」,的確不是妄語。 南唐自中主李亶向周世宗割地江北14州以來,一直向北方稱臣納貢,以求得偏安一隅,不敢再言戰事,到北宋出兵伐唐已有20多年不復用兵。過去追隨先主李昪征戰的老將大多已凋零亡故,中主時遺留下來的虎將林仁肇又被後主誤聽諂言用毒酒給毒死了,餘下的統兵將領多為新進少年。這些青年將領大都慣于紙上談兵,沒有任何作戰經驗;他們一心銳意功名,卻沒有頑強抗戰,奮勇殺敵的心理準備,一旦真正的臨陣對敵,往往倉猝應戰,紛紛敗北,甚至倒戈投降。 士兵的士氣很高,可是軍隊的組成很雜,沒有統一嚴格的編制。部隊的組成五花八門,有義軍、新擬軍、拔山軍、淩波軍、義勇軍、自在軍、排門軍及白甲軍等總計13種類型的軍隊,是地地道道的雜牌軍。軍隊的數量不可謂少,士兵的抗敵熱情也不可謂低,但是一則沒有能征善戰,有勇有謀的將領統帥,二則這些軍隊大都為臨時雜拼起來的,平時缺乏嚴格的訓練,作戰能力並不很強。 而北宋方面,自宋太祖公元960年陳橋兵變得天下以來,就積極準備伐南征北,一統江山,對於吞併南唐的準備工作是做得十分縝密周詳的。10多年來,造戰船、練水師、積糧草、探敵情,對南唐方面的情況摸得一清二楚,了如指掌。而且此時的南唐,早已成為北宋的甕中之鼈,周圍的荊南、楚、西蜀、南漢都已被北宋所吞併,惟有東面的吳越還在苟延殘喘,可是吳越不僅早就對北宋稱臣,而且還是南唐的世仇,所以這惟一的依恃也是聊等於無。因此,北宋不管是軍事,還是政治、經濟上都佔有極大的優勢,再輔以能征慣戰之將,統率奮勇爭先之卒,威勢赫赫,有排山倒海之勢。 趙匡胤這次伐南唐,是下了一舉成功的決心的。 他採取兩路夾擊的辦法,一面任命麾下大將曹彬為帥,潘美為副帥率領本朝兵馬自荊南南下直撲金陵;一面命吳越王錢鏐率領吳越兵馬沿太湖自東向西攻取金陵,與曹彬、潘美緊相配合,對金陵造成兩面夾擊之勢。 這樣,就不怕李煜君臣插翅飛上天去了。 趙匡胤不僅戰略得當,而且擇人也極為合適。本朝兵馬統帥曹彬,知兵善戰,思慮深遠,頗有古代良將之風。在他領旨率兵南下之日,宋太祖鑒於宋軍伐西蜀時,主將王全斌等縱容部下燒殺搶掠,引起已降的西蜀兵不滿從而發動叛亂的教訓,特地對他告誡道: 「江南之事,一切委託於卿。切記不要暴掠生民,務廣樹威信,使他們自願歸順,不要害怕麻煩而冒躁行事。」又交待道:「城陷之時,慎勿殺戮。」並把一把劍授給曹彬,當著眾將領的面說:「卿持此劍,副將以下不聽命者,斬之。」曹彬當下欣然從命,恭謹地接過寶劍,潘美及眾將領都嚇得噤若寒蟬,從此一切調度聽指揮,每攻下城池,都不敢縱容部下搶掠。 曹彬為人又極為機智,在日下攻陷金陵之前,他為了防止節外生枝,將領和部下一時忘乎所以而像一般攻陷敵城那樣燒殺搶掠,違背聖命,便假裝臥病,非要眾將及士兵們發誓金陵城陷後不妄自燒殺搶掠才肯起床。有如此仁智的將領為帥,難怪宋軍勢如破竹,節節取勝了。 再說吳越國主錢鏐,向來畏懼宋太祖的威勢,太祖命他興兵夾攻南唐,他哪裡敢不遵命?何況,南唐還是吳越的世仇。但是越丞相沈虎子倒是比較明智,他在錢鏐興兵之前曾進諫說:「江南是我國的藩籬,如今大王放棄了藩籬,以後用什麼來保衛家國呢?」 但是錢鏐卻依舊我行我素,親自領兵3萬,從杭州出兵,沿蘇州直下常州,再下江陰、宜興,屯兵潤州城下,準備攻取。 宋軍攻南唐,蓄勢已久,聲勢十分壯大;南唐方面,戰爭開始了還蒙在鼓裡。曹彬一路兵馬進軍池州時,池州守軍還以為他們是天朝的巡邏軍,特地呈上酒飯去犒師,待到明白過來,便四散潰逃了,宋軍輕而易舉地便取了池州,然後南下採石磯,在那兒架設浮橋,僅3日就搭成梁橋,宋軍迅速渡江,一鼓作氣,長驅直入金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破金陵城關,將金陵城團團圍住。金陵城中後主君臣,此時已成甕中之鼈,可他們自己卻還毫無覺察,真是可悲之極。 更可悲的是,後主雖已下令抗宋,卻十分迷信長江天塹,認為北軍要渡江南下,比登天還難。當宋軍在採石磯江南搭設浮橋的消息傳來時,他深不以為意,與大臣談及此事,素有學貫古今之名的張洎搖頭表示不信,他說:「自有載籍以來,未聞有在長江上架橋之事。想那江水急湍,何況天有晴雨,水有漲落,浮橋如何能搭得成?」後主聽了也漫不經心地笑著說: 「我也以為這是兒戲罷了。」天真的後主哪裡知道,宋軍之所以敢在採石磯那兒搭設浮橋,是他們早就掌握了確鑿的資料。而這資料的來源,說起來還有後主的一份功勞呢。 送給宋軍關於採石磯地帶長江資料的是南唐人樊若水。樊若水的祖父、父親都在南唐為官,他本人卻在南唐進士考試中累次不中,從而心生怨恨降叛北宋,為宋太祖吞併南唐出謀劃策。他利用後主虔信禮佛的弱點,化裝成僧人,在通往金陵的軍事要地採石磯住下來,並在江岸建造佛塔。他假裝釣魚,坐了小舟反復穿梭於採石磯的長江兩岸,暗中測量該處水域的寬度,水流的速度及江面的變化情況,然後詳細地記載下來,密報給宋太祖。後來南唐朝中有人看穿了樊若水的奸細面目,可惜為時已晚。可憐的是,對政治、軍事一無所知的後主,居然沒有毀去那些佛塔,此次宋軍搭橋,剛好利用了來系縛浮橋。後主對神佛的一片誠心,竟換得如此報應,真是天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