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鴻章傳 | 上頁 下頁 |
七五 |
|
李鴻章支持「整軍經武」。當時光緒把練兵作為「大政」,頗得洋務派的共鳴。李鴻章認為「整軍經武為國家根本至計」,可以防止「敵國外患」。 李鴻章支持振興農工商業。當時光緒主張「訓農通商」,振興農工商業。李鴻章深以為然,直到1899年他還致函李蘭舟重申此意:「農工商各政,原屬當務之急,富民之計,此為本根,振興之權必操自上,設學堂以培植人材,開會館以齊一條理,皆激勵裁成之所系,不能視為緩圖。」他特別注意開採礦藏問題。他寫信給有關人士,表示支持當時某些「中外條陳」的意見,認為「目前致富之策,自以開礦為先」。他鑒於四川總督鹿傳霖力阻宋育仁「挾洋師機器」回籍用西法開礦而感慨系之:「使中國多明礦學之人,何至如此!」似乎可以說,在李鴻章振興農工商業的思想裡,所謂「用西法」云云,並未超越洋務派的傳統主張,而惟獨在抨擊守舊派阻礙民間投資方面才具有某些新意。這表明李鴻章認識到鼓勵私人投資新式工商業的重要性,有意對民族資本開放綠燈。 李鴻章支持廢八股、興學堂。早在1896年李鴻章就曾對其親信表露過心跡說:「取士之法,亟應變通」,「今惟有盡罷各省提學之官,輟春秋兩試,裁併天下之書院,悉改為學堂,分門分年以課其功,學成即授以官,而暫停他途之入仕者,庶二十年間,風氣變而人才出。」這顯然是一種反對拆衷調和,要求廢除科舉、興辦學堂的合理主張,可惜李鴻章卻不敢公開提出並付諸實施。後經維新派的鬥爭,光緒終於下令廢除八股,改試策論。據李鴻章的侄婿孫寶諠追述:「合肥在都,逢人輒語雲:『康有為吾不如也,廢制義事,吾欲為數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深愧焉。』故都人多目為康黨。」 在廢除八股的同時,光緒又飭京師和各省一律舉辦學堂。深知「善教發為善政」的李鴻章支持各省舉辦學堂,尤其重視京師大學堂,曾勸孫家鼐請康有為出任總教習,並推薦丁韙良充西學總教習。丁氏後來對人講,「戊戌舉辦各種新政,惟設立大學堂一事,李鴻章認為最關重要,贊助甚力。」 李鴻章對於裁併官職和添設制度局的態度,則多少反映了他對改革政治體制的看法。因為裁併官職和添設制度局雖然並未觸動君主專制政體,但卻是變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政體奠基鋪路之舉。 百日維新期間,光緒下令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祿寺等閒散衙門,而「所有各衙門一切事宜,當並歸內閣六部分辦,著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即行分別妥速籌議」具奏。詔書既下,禮兵刑工各部觀望吏戶二部,而管理吏部大臣徐桐、戶部尚書敬信卻持反對態度。李鴻章則遵旨會同其他內閣大學土上了一折一片。他們既承議「裁併官職,誠為今日當務之急」;又以防止「冒昧從事,致滋貽誤」為由,力主採取「庶名雖改而實猶存」的方針。他們根據典要,以詹事府併入翰林院,通政司併入內閣,太僕並兵部,大理並刑部,光祿、鴻臚並禮部;並建議將「所有裁汰之應升應轉各員,應由吏部查明,照例題奏,聽候錄用。其各項屬員,亦由吏部酌量分別補用,以免向隅。」光緒從之,下詔准行。這類改革儘管如此溫和,但是仍然遭到守舊派的堅決抵制。陳夔龍說:「戊戌政變,首在裁官,京師閒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餘處,連帶關係因之失業者將及萬人,朝野震駭,頗有民不聊生之戚。」 「開制度局而變法律」,是康有為變法的政治綱領。康有為認為要變法就必須于宮中開制度局總其綱,下設十二局分其事,各省分道設民政局,妙選通才督辦。他企圖通過添設制度局和民政局,使維新派及其盟友參加中央和地方政權。守舊派也十分敏感,認為「如是則天子孤立于上,內外盤踞,皆康黨私人,禍將不忍言矣。」因此,設立制度局問題一經提出,就引起「京朝震動,外省悚驚,謠謗不可聽聞」。慈禧和光緒對此都十分重視,成為帝后兩黨鬥爭的焦點。 軍機大臣和總署大臣在複奏中,用偷樑換柱的所謂「變通辦法」,否定了設立制度局的主張。當時軍機處領班大臣是禮親王世鐸,總理衙門總領大臣是慶親王奕劻,總理衙門和軍機處對於制度局問題的複奏,是由奕劻和世鐸分別領銜的,主要反映了他們倆人及其後臺慈禧的意圖。但是,他們的複奏是軍機大臣和總理衙門大臣會議的結果,而李鴻章時為總理衙門大臣,理應參與討論,目前尚未發現李鴻章缺席或同世鐸、奕劻發生爭執的記載。李鴻章在自己的奏疏裡或與朋僚交談和通信中,也均未涉及此事。這似乎表明李鴻章在設立制度局的問題上,由於深知事關帝后、新舊的權力再分配,尖銳複雜,動輒得咎,因而徬徨瞻顧,沉默不語。 李鴻章長期混跡官場,老成持重。當康有為向光緒稱頌來華活動的伊藤博文「為亞洲異才,請厚餼之,留備顧問」時,伊藤卻在私下對李鴻章說:「治弱國如修壞室,一任三五喜事之徒,運以重椎,絙以巨索,邪許一聲,壓其至矣。」李鴻章深以為然,說「侯言良是」。李鴻章與伊藤的唱和,證明他們一致認為維新派缺乏閱歷,操之過蹙,失於急激,後果堪慮。後來,李鴻章就更明確地把維新派的失敗,歸咎於「變法太急,用人不當」。 李鴻章長期混跡官場,老成持重。當康有為向光緒稱頌來華活動的伊藤博文「為亞洲異才,請厚餼之,留備顧問」時,伊藤卻在私下對李鴻章說:「治弱國如修壞室,一任三五喜事之徒,運以重椎,絙以巨索,邪許一聲,壓其至矣。」李鴻章深以為然,說「侯言良是」。李鴻章與伊藤的唱和,證明他們一致認為維新派缺乏閱歷,操之過蹙,失於急激,後果堪慮。後來,李鴻章就更明確地把維新派的失敗,歸咎於「變法太急,用人不當」。 李:「康有為一人恐逃往貴國,倘果有其事,貴侯必能執獲送回敝國懲辦。」 伊藤:「唯唯否否不然,康之所犯如系無關政務,或可遵照貴爵相所諭。若干涉國政,照萬國公法不能如是辦理,當亦貴爵相所深知。」 大崗:「請問康有為究犯何罪?」 李:「論其罪狀,無非煽惑人心,致於眾怒。」 大崗:「據僕愚見與其將康有為搜拿懲辦,不如加以培植以為振興中國地步,近日中國創行新法,大都出自貴爵相之手,乃歷久未覩成效何哉?以無左右襄理之人耳。」 李:「誠然。」 大崗:「近日康有為所為之事,無非擴充貴爵相未竟之功,故愚意不著令卒其業之為善。」 李:「洵如君言,康育為日後可大有作為,惟據目下觀之,了無異能耳。」 這段對話表明,李鴻章對於康有為,與其說是執意要求引渡懲辦,勿寧說是寄予著希望,期待其日後完成自己「未竟之功」。慈禧誣衊康有為是「亂臣賊子之尤」,而李鴻章卻只用「煽惑人心,致幹眾怒」3個字來形容康有為的所謂「罪狀」。慈禧聲稱對康有為必須「極刑懲治」,而李鴻章卻贊同大崗關於「培植」康有為「以為振興中國地步」的建議。在李鴻章看來,眼下康有為還是個「書院經生」,缺少閱歷,「了無異能」;此番逃亡在外,如能認真研究西學,歷練才幹,將來在中國的政治生活中是會「大有作為」的。李鴻章的此情此意,在他對梁啟超的態度上表現得更為鮮明。1900年梁啟超在《上粵督李傅相書》中說: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