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鴻章傳 | 上頁 下頁
七三


  李鴻章還先後參觀了造船廠、槍炮廠、鋼鐵廠、電報局、銀行等,英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械化生產,使之感歎不已,說「天了不可端倪之物,盡在英倫!」李鴻章側重考察英國「物質文明」,某些英人非議他未免逐未而忘本。當然,這並不等於說,李鴻章對英國政教熟視無睹。他曾欣喜地表示:對於歐洲政教,自己過去只是「心領而未由目擊」,這次「則見所見而去,尤勝於聞所聞而來。」他從英國等歐洲各國的現實中引申出了一個重要結論:「生今之世,善教發為善政,其明效大驗,有若是哉!」

  李鴻章的訪問,受到英國工商界的關注和歡迎。倫敦滙豐銀行在水晶宮舉行盛大招待會,出席作陪者多達3百人,耗資6千英鎊(合銀3萬餘兩)。倫敦商業總局召開千人歡迎大會,倫敦中國會、電報公司盛筵款待。英國大亨們慷慨解囊,意在借助李鴻章開拓中國市場。他們希望李鴻章返國後,「重為京師內外諸大臣之領袖」,繼續執行妥協退讓、「通商興國」的政策,為英國在華活動「解羈釋縛」。李鴻章被他們的虛情假意所矇騙,誤以為他們「竭誠盡敬,出人意表,令人永遠不忘」,並一再表示與他們「實具同心」,異時返國,甚願力促其成。

  8月22日,李鴻章離英赴美,橫渡大西洋,於28日抵達紐約。正在海濱度假的美國總統克利夫蘭,特地趕來,並於29日接見了李鴻章,「慰問周至」。美國國務卿還同李鴻章就「照鎊加稅」問題舉行了會談,表示「各國如允,美無不從」。9月3日李鴻章會見美國信奉基督各教會領袖,就美國來華傳教士的活動和「孔子之道與耶穌之道」的異同等問題交換了意見。美國教會領袖大肆宣揚來華傳教士在宗教、慈善事業和文化方面對中國的所謂「功德」,力圖把侵略說成「友誼」,並感謝清廷和李鴻章保護在華的美國教會和傳教士。

  李鴻章一面「謙遜不遑」,一面為美國來華傳教士唱讚歌,說他們沒有刺探情報、干涉內政、侵犯官權之事,反而作了許多興辦學校和醫院、募捐賑災、倡導禁煙等公益事業。美國教會領袖聽了之後,「無不暢然意滿」。李鴻章還對美國教會領袖談起的所謂「大道」問題,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基督之福音,實近於吾儒之聖道。」不管別人怎樣評論,他個人「惟主二教相近一語而已」。美國教會領袖則把「孔子之道」比作「車輪」,把「耶穌之道」說成「禦者」,「禦者轉其車輪,行平萬里」,「歐美之興,基於此矣。」其實,李鴻章和美國教會領袖由於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都不能科學的評價分別以「孔子之道」和「耶穌之道」為核心的中西文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問題在於美國教會領袖公然揚西抑中,把「耶穌之道」說成是淩駕于一切文化之上的主宰,無疑是美國資產階級對外擴張心理的反映,而李鴻章所提出的「二教相近」的主張,卻明顯的表現了中華民族兼容並蓄的豁達胸懷。

  李鴻章在美期間,還參觀了費城的獨立廳、自由鐘、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及其圖書館。9月5日李鴻章離開華盛頓前往英屬加拿大,在美加交界處,參觀了著名景觀尼亞加拉大瀑布。抵加後,李鴻章從多倫多轉往西海岸的溫哥華,於9月14日搭乘美國太平洋輪船公司航船,橫渡太平洋,踏上了歸途。他因「馬關議約之恨,誓終身不履日地」,途經日本橫濱,拒不登岸,改乘招商局「廣利」號輪船返國,10月3日到達天津。李鴻章此次出遊,從3月28日寓滬至10月3日返津,歷時190天,行程9萬里,遍訪歐美五大強國,在有清一代歷史上實屬罕見。他陳述返國時的心情說:「忽從西海,重複東華,去日幾何,輒有東坡還朝如夢中之慨!」

  李鴻章出訪歐美,有得有失。失之於外交。他肩負的外交重任,一是簽訂「中俄密約」,二是商討「照鎊收稅」。後者被拒,前者貽害無窮。可悲的是,李鴻章引虎自衛而不悟,回國後反而沾沾自喜地對黃遵憲說:「二十年無事,總可得也。」他天真地以為一紙密約,給國家爭得了「二十年無事」的「天下太平」。但是,殘酷的現實,很快就粉碎了李鴻章的幻夢。《中俄密約》簽訂年餘,德、俄即狼狽為奸,先後強租膠州灣和旅順、大連,其他列強也競相宰割中國領土。與中國訂立密約的俄國率先伸出魔掌,使清廷迷惑不解,而李鴻章卻開始有所省悟。李鴻章在寫給駐美公使伍廷芳的信中,反映了他的內心深處的微妙變化:

  德約甫成,俄事又起,群雄環伺,正無了期,當局者真有朽索六馬之懼。美邦政教人情,誠如尊指。論者皆雲宜結為援。中國所需,自應取材於此。至於根本至計,尤在變法自強。彼既不肯為我禍,亦豈肯為我福。子輿氏有言: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恃人終難久也。

  李鴻章出訪歐美,除了外交方面的失計外,在思想方面卻頗有所獲,這主要表現在他對歐美「立國政教」的認識,從過去的「耳食」經過親自考察而有了實感,並進而與中國國情進行了比較研究,得出歐美「上下一心」,中國「政雜言龐」的結論。因此李鴻章在覲見光緒和慈禧時,就「瀝陳各國強盛,中國貪弱,須亟設法。」

  §「維新之同志」

  李鴻章本想借助出訪歐美之機,「再握大權」,還督直隸,重溫「坐鎮北洋,遙執朝政」的舊夢。歐美列強也熱切地希望清廷對李鴻章能夠「優加信任,重界大權」,使之東山再起。然而,事與願違,李鴻章歸國之後,於10月24日奉命在總理衙門大臣上行走。總理衙門大臣分為三類,即總理各國事務親王、郡王、貝勒;總理衙門大臣,以軍機大臣兼任;總理衙門大臣上行走,由內閣、各部院滿漢堂宮內特簡。李鴻章屬￿第三類,沒有什麼實權,「聽其為伴食之宰相」而已。清廷就在任命李鴻章在總理衙門大臣上行走的同一天,又以李鴻章擅入圓明園遊覽,「殊於體制不合,著交部議處」。10月21日出訪歐美歸來的李鴻章,曾便道徑遊圓明園,憑弔廢園遺址。殊不知當時慈禧、光緒正在主持修復圓明園的工作,每隔數日必親臨督視,所以該園已非廢園而成為禁地了。李鴻章萬里遠歸,未暇詳詢,出於好奇,貿然入遊,法無可恕,情有可原,部議革職,「得旨加恩改為罰俸一年,不准抵銷」。

  李鴻章既為「伴食宰相」,又以私遊圓明園之細故,「奉旨河責,不為元老留體面」,因而深知政敵耿耿于懷,「忌者猶不能相忘」,不能掉以輕心,應該採取「韜晦」之計。李鴻章的親信吳汝綸也勸他「宜少從韜晦」,遇事「虛與委蛇」,以免受到「語穽心兵,含沙射影者」的傷害。

  正當李鴻章繼續「韜光養晦」之際,列強通過政治性貸款、攘奪路礦特權、強佔領土並在特定地區建立勢力範圍等手段,把中國拖到了被瓜分的邊緣。負責對外交涉的總理衙門,事實上扮演了半推半就的出賣國家主權的角色。李鴻章作為總理衙門的一員,參與了諸如政治性貸款、租借土地等重大問題的外交談判,並會同翁同龢等先後與德、俄、英三國簽訂了膠澳、旅大、九龍租借條約。據維特供認,中俄能夠簽訂《旅大租地條約》,同俄國賄賂李鴻章 50萬盧布、張蔭桓25萬盧布有關。當然,總署大臣包括李鴻章在內,對列強的侵淩,無不忿然作色,對清朝的前途,更是憂心忡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