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鴻章 | 上頁 下頁
三八


  §4、簽訂《辛醜條約》與在民族屈辱中升天

  帝國主義為了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在御前會議期間的6月17日淩晨,發動了對大沽炮臺的進攻。

  經過6小時激戰,侵略軍終於佔領了大沽炮臺。在大沽炮臺陷落的前兩天,清政府即電召李鴻章迅速赴京,目的是想讓他聯絡各國,以緩和局勢,但李鴻章遲遲未行動。1900年7月,慈禧太后見形勢急轉直下,八國聯軍步步緊逼,急調李鴻章回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為向外國妥協做準備。8月14日,八國聯軍攻破廣渠門,北京陷落。慈禧帶著光緒帝和部分大臣出逃,途中,授權李鴻章「便宜行事」,讓他與帝國主義商談投降。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被任命為「議和全權大臣」,收拾殘局。但奕劻貪財而無能,真正與外國交涉的,又是李鴻章。

  起初,英、德等國態度強硬,拒不承認李鴻章為合法代表,甚至不承認慈禧為首的清政府。俄、法等國擔心德國在華勢力的擴大,同時,一向以「親俄」出名的李鴻章,又私下與沙俄代表進行交易,答應給天津一塊租界,並滿足沙俄在東北的侵略要求,於是沙俄同意從中協調。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底,所有侵華公使舉行會議。12月24日,各國代表商定一個《議和大臣》,共十二款,交給李鴻章。李鴻章連忙電告在西安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見各國未追究自己,喜出望外,忙致電奕劻、李鴻章,全部答應了十二條要求。

  侵華11國在利益和權利分配上進行多次爭論後,取得一致意見。1901年9月7日,強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條約上簽了字。這個條約計12款,另有附件19個。

  主要內容為:中國賠款4億5千萬兩白銀,分30年付清,加上年息4厘,共計9、8億多兩;在北京東交民巷設使館區,外國可駐兵把守,中國人不得入內;拆毀大沽至北京的炮臺,外國人可在北京至山海關一線駐軍;清政府保證中國人民以後永不反帝。《辛醜條約》是帝國主義列強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一副沉重的枷鎖,這個條約的簽訂,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國家主權已喪失殆盡,清朝統治者已完全投入帝國主義懷抱,成為列強各國統治中國人民的馴服工具。從此以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地位完全確立了。儘管造成這種局勢的根源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但李鴻章作為朝廷命官、一位議和全權大臣,作為這一喪權辱國條約的決策者和主要執行人之一,自然負有不可原諒的罪責。李鴻章本人也在《辛醜條約》簽字後半個月的9月22日,在上《和議會同畫押折》中,除了彙報交涉經過,條約內容外,隱約地表現出為簽訂這個條約而感到心愧的實情。

  《辛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奉命總理新成立的外交部事務,與俄國人開始了馬拉松式的、又是極為艱難的談判。俄國為了避免列強干涉,玩弄花招,要求在中俄兩國政府間訂立撤軍條約,在中國政府與華俄道勝銀行之間訂立「私方」協定,將東北3省路礦及其他權利全部讓給華俄道勝銀行。1901年10月10日,華俄道勝銀行駐北京代表向李鴻章提出一份銀行協定草案,堅持以先訂銀行協定作為訂立撤軍條約的條件。李鴻章不贊同沙俄這一無理要求,他明確表示只能就礦產資源的租讓權同俄國談判。

  10月30日,當他前往俄國駐華使館議事時,受到俄使多方恫嚇脅迫,從此病情惡化。終於於1901年11月7日死去,終年78歲。正在返途中的慈禧獲悉,立即派恭親王溥偉前往祭奠。照大學士例,賞給陀羅經被。慈禧又下詔,對李鴻章追諡文忠,晉封一等侯爵,入祀賢良祠。又命在李鴻章立過「功」的省份山東、江蘇、浙江、福建、河南及上海、天津,建立專祠,並在北京東總布胡同原李宅設立專祠。在京師設立專祠,是清朝以來漢族大臣絕無僅有的榮耀。

  從封建主義的人才標準來說,李鴻章稱得上是一個忠臣之士,尤其是在他晚年,處於大清王朝大廈將傾的危難之際,幾乎都是由他出面同資本主義列強周旋。儘管在這一過程中,他往往採取妥協退讓的態度,對國家民族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創傷;但在他本人看來,則是「盡心報國」了。總結李鴻章一生,用他自己的話說:「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

  他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代君王,在風雲變幻的政治舞臺上活躍了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是晚清最重要大臣之一。他的一生是著名的,然而又是複雜的,他的功與過難以定論,只能由後人加以評說。

  [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