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鴻章 | 上頁 下頁
二四


  (二)消極防禦

  從中日戰爭總體看,日本精心策劃,採取戰略進攻態度,相反地,清政府是被迫應戰,事前缺乏充分準備,事後也沒有制定合乎實際的戰略計劃,完全處於戰略防禦地位。這決定了清政府以後所採取的一系列方針以及北洋海軍逐步走向全軍覆沒的結果。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制定、實施「保船制敵」方針,平壤戰役大敗。

  早在中日宣戰之前,日本戰時大本營就已經制定好入侵中國的戰略方針:以主力在渤海灣登陸,于直隸平原同清軍主力決戰,奪取北京。而在清軍方面,事先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戰略方針,直到正式宣戰,清政府才在宣戰詔書中,提出一個海守陸攻的戰略方針:「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繼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並著沿江、沿海各將軍,督撫及統兵大臣,整飭戎行,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根據這一方針,清政府決定再增調陸軍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後南下驅逐入朝日軍,以海軍各艦隊分守各自防區內的海口,北洋艦隊即遊弋于黃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峽,策應入朝清軍,並確保京都門戶的安全。

  不久,日軍得知大批清軍將于平壤集中南下,決定命第三師團赴朝,與第五師團合編為第一軍,北攻平壤,先佔領朝鮮全境,作為進攻中國的橋頭堡。命聯合艦隊「從海上接應陸軍,使其完成進擊平壤之功」。

  根據這一部署,日本聯合艦隊放棄同北洋艦隊決戰,改用牽制北洋艦隊的辦法,控制仁川、大同北口,阻止清軍從海道增援朝鮮,以策應日本陸軍北攻平壤。

  豐島海戰之前,李鴻章十分重視控制仁川、大同江口,但豐島海戰後,李鴻章懾於日本艦隊的威力,不僅主動命丁汝昌將艦船撤回,而且每當丁汝昌率艦隊往巡,總告誡他,無論發生什麼情況,以保全船為主。中日雙方正式宣戰後,李鴻章既害怕艦隊遠出有失,又怕敵軍艦隊突然闖入北洋各口。1894年,8月9日,丁汝昌奉命率10艦赴朝鮮海面巡擊,但日本聯合艦隊不與他作戰,而是駛進威海、旅順港口,假裝要攻擊,實際目的是要北洋艦隊回航,把制海權讓給他們。而此時,光緒皇帝獲悉日本艦隊深入威海、旅順一帶活動之後,擔心他們會入侵大沽口,於是於8月23日電諭丁汝昌,要他在大沽門戶附近巡航,不得遠巡。這樣,拱手將仁川、大同江口的制海權讓給了日本。

  因丁汝昌受李鴻章「保全堅船」的束縛,多次出巡無功,引起朝野不滿,光緒皇帝于8月26日將其革職,為此,李鴻章上奏為丁汝昌辯護,並乘機正式提出「保船制敵」的作戰方針。從此以後,「保船制敵」就成為北洋海軍對敵作戰的基本方針。按照這一方針,主動放棄與日本海軍爭奪黃海制海權,而退守「北洋各口」,不出渤海一步。這使日軍得以從海上順利地應援侵朝陸軍。1894年9月15日,日軍對平壤發動總攻,當夜攻佔平壤。19日,李鴻章電告葉志超駐守義州,三天后,又令其全線撤回,退出鴨綠江,日軍隨即佔領了朝鮮全境。

  ②黃海海戰與旅大陷落。

  在平壤戰役前夕,李鴻章為了及時增援平壤,決定將駐防大連一帶的總兵劉盛休所部銘軍8營4000人,由海道運至大東溝,然後轉由陸路開赴朝鮮,並命丁汝昌率北洋艦隊護航。1894年9月16日,北洋水師11艦護送增援平壤守軍開抵鴨路江口大東溝登陸。17日上午這批艦船準備返航時,懸掛著美國國旗的12艘日軍艦船突然換為日本國旗,襲擊北洋水師艦船,丁汝昌倉促應戰,佈陣零亂,指揮無方,雙方激戰5個小時之後,被日軍擊沉5艦,另外有6艦負傷,死傷官兵千余人;而日軍旗艦松島號等5艦受重創,死傷艦長以下官兵600余人,日艦首先撤離戰場,北洋水師也返回旅順。至此黃海大戰結束。

  這次黃海大戰,是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規模大,戰鬥激烈,時間長,在戰鬥中,北洋艦隊雖損失大於日方,但也給日艦以重創,使日軍要「聚殲清艦于黃海中」的狂妄計劃未得逞。但是客觀上講,黃海大戰中雙方海軍就實力而言,中國並不遜於日本。

  北洋水師如果準備充分,指揮有方,不致於損失那麼重。即使如此,日本是長線作戰,經費及武器供給和天時、地利、人和諸多因素均不利,如果黃海大戰後,北洋艦隊積極調整戰略部署,有可能挽回不利戰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