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白傳 | 上頁 下頁
三〇


  李白聽到朝中發生的事,固然感到驚訝,對昌齡的遭遇也憤憤不平;他自己十餘年遍幹諸侯,曆抵卿相,一直毫無結果,也是滿肚子苦水。但是開元之治在他心裡激起的熱情難以冷卻,他的君臣遇合之夢也太深沉了。儘管這次江淮之行,耗時兩年,行程數千,一路行來耳聞目睹,確實是:「衣冠半是征戰士,窮儒浪作林泉民。」但他仍不灰心,仍不「認命」,反而有了新主意:「朝廷重武輕文麼?我可不是白首窮經的魯儒生,而是胸有韜略的楚壯士——韓信。朝廷獎勵邊功麼?我自有安邊的上上策。《孫子兵法》說得好:『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所以古代名將李牧、李廣都是持重安邊,講究不戰而勝,四夷自然不敢入侵。哪像現在一些邀功之徒,輕啟邊釁,濫事征伐,結果適得其反。今天的捷報就是明天的禍根。這樣下去,國事堪憂啊!」於是李白有了給朝延上書的念頭。因此當昌齡勸他到河南葉縣石門山中去隱居時,他哪裡聽得進去,反而在酬答詩中寫道:「恥學琅邪人,龍蟠事躬耕。欲獻濟時策,建功及春榮。」連高臥隆中的諸葛亮都不願學了,等不及了。

  昌齡見勸他不醒,自己是有罪之身,也就不敢再往下深說。只好在分手時寫了一首《巴陵送李十二》,留給李白自己去體會: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李白雖然性格豪爽,畢竟粗中有細,何況他自己是慣用比興的詩人。他仔細玩味了這首小詩,充分體會了詩中的深意。「秋城」,語出劉歆《甘泉宮賦》:「軼陵陰之地室,過陽穀之秋城。」代指長安。「蒹葭」,《詩·秦風》篇名,其首章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似此,則昌齡詩的後兩句顯然是:山長水闊,不見長安;暮色蒼茫,空有水雲。其言外之意自然就是:伊人難覓了!李白一想:「是啊,開元十三年我去蜀出峽,可謂『溯遊從之』;此次江淮之行,可謂『溯洄從之』。但我幾乎跑遍了中國,何曾見到伊人?……難道我終將不能與她遇合麼?」

  李白雖然仍有些懷疑昌齡過分悲觀,但總算有了些戒心,未敢貿然去給朝廷上書。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