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劉邦大傳 | 上頁 下頁
一一五


  劉邦在最後與英布決戰時,以老病之身,親冒矢石,以及臨終前拒絕醫者下重藥,顯示了生存的無奈和赴死的決心。這對一位白手起家的平民,靠奮鬥及時機,竟能成為皇帝的英雄人物,的確是莫大的悲哀。

  不過,也就是在他這種忍受莫大的無奈、莫大的勞苦、莫大的寂寞下,中國空前的大帝國在醞釀中逐漸地誕生了。

  ◎篇後·實用觀點 溝通技巧和集團意識

  任何一個集團都必須經由形成、溝通、規範,才能達成真正的成熟。

  形成期的彼此客氣,掩飾問題,缺乏共識,表面的粉飾太平,並不能解決內心中的猜忌和衝突。形成期的集團看似無事,其實也是一無是處,毫無效率可言。

  溝通期最主要是要將彼此不同的利害,拿到桌面上公開而徹底地討論,直到各方面都能接受為止。這時候可能是彼此衝突不斷,怒目厲斥,但每個人都願意向團體投訴自己的心願,也希望取得別人的諒解和接受,這也就是團體共識之形成。有人稱這段期間為集團的暴風雨期,沒有這段期間,便無法雨過天晴,但渡不過這段衝擊,可能也會舟破人亡,這時候的領導者能否發揮其內聚力最為關鍵。

  規範期主要的工作也是溝通,這時候是大家彼此已諒解對方立場,再以溝通來尋求可能的規範和共識,這也是集團成熟的前階段。

  真正成熟的集團,在於能有成熟的溝通,任何事情、任何時間都可拿到桌面上來討論,沒有不安,也沒有不好意思,集團任何成員的問題,便是集團的問題,也是每個人所真正關心的。成熟的集團內同樣有衝突,只是成員們都能勇敢地面對衝突,並願以最誠實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尋求問題解決的答案。

  或許成熟的集團,表面看來亂糟糟的,但它卻仍是最有效率的團體。但團體從形成到成熟,最重要的仍是溝通,溝通雖最常被放在口頭上,但通常卻最不容易做到。

  溝通最大的困難,在於我們很容易把「說服」當作溝通,把想「說服」對方的行動視為願和對方作溝通的態度。

  把說服當作溝通,幾乎是註定要失敗的。

  特別是在形成階段,彼此掩飾感情,又不願接納對方的感覺,以至於猜忌、扭曲、渲染,這一切都是溝通的最大阻礙。

  溝通最重要是接納對方的感覺,接納雖不一定要同意,但至少要表現我知道了或我願意聽,只有接納對方,也才能讓對方接納我們。

  然後更要誠實地表達「我」的感覺,也可稱之為表達「我的訊息」。我的訊息是不可以批評對方的,只是很理性地表示我的願望而已,其目的便在讓對方瞭解你的想法,以避免不必要的扭曲或渲染。

  經常練習這兩點,便比較能採取正確的溝通方式,能夠使集團儘早脫離不成熟的形成期,也有助於成功地度過暴風雨期。

  溝通是集團最重要的成長手段。

  漢王朝建立初期,集團仍屬形成期,表面雖然無事,其實問題本來便是一籮筐,而且彼此根本沒有溝通的管道。

  早年,這些諸侯常在劉邦身邊,溝通雖不好,但至少有時候仍可以通,但當他們一分散到各地,不但沒有「溝」也不想「通」,一碰到爭執,只在想辦法說服對方,以爭取勝利。

  於是諸侯連環叛亂,造成劉邦本人疲於奔命,尚未享受成功的快樂,便積勞成疾,一命嗚呼了!就算在呂後策動下,能誅殺諸侯,換上劉氏諸王,但溝通管道不解決,仍免不了日後的七國之亂。

  ◎附篇 後劉邦時代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九章》〗

  修身、處事、治國、奉天,都應體會真正的關愛,愛惜自己、愛惜生命,對任何事情,都要及早服從於道。及早服從於道,才能厚積美德;厚積美德的人,對任何事沒有不勝任的;事事都能勝任,影響力自然會廣而不可測;影響力夠大的人,才足以治國;這種人以清靜/無為的最原始道德治國,國家才能真正的長久。這如同樹木一樣,根柢既深而目穩固,自然能夠長生久立的了。

  劉邦去世的這段期間,是新建的漢王朝存亡的重要關鍵。雖然結合了不少創業夥伴,劉邦的成功的確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和機運,沒有依賴任何可人的提拔或照顧。

  這樣的一位巨人去世,繼任的劉盈卻是位不到二十歲、個性溫和軟弱的人,難怪作為母親的呂後要大為緊張,甚至準備動用御林軍,來襲擊建國諸功臣將領的軍團以求自保,其內心的強烈不安,表露無遺。

  如果不是審食真和酈商的勸止,漢集團很可能會引發一場內部相互殘殺的大混亂。

  悲劇雖然沒有發生,但危機卻並末消失。呂後對內必須和劉邦寵愛的戚夫人和劉如意對抗,以穩定住自己的地伍;對外則須和新建立的劉氏諸侯相抗爭,這些非己出的兒子,也一一成為自己的潛在敵人。

  為了加強自己的力量,呂後只能相信呂氏的兄弟和親自己的大臣,和這些享有軍權和地位的元老重臣間,關係也變得尷尬而緊張。

  不論哪一步,稍微不小心,都可能引發武裝衝突,使這個新建的漢王朝,陷入分崩離析的地步。

  在這樣的「作好無償,弄破得賠」的時代中,負責掌握國家大舵的前後兩位宰相——蕭何和曹參,卻成功地演出了歷史上有名的清靜無為「蕭規曹隨」。

  不但度過了空前大危機,更為中國歷史上最清明的文景之治,和最雄偉的漢武帝國際化大政策,建立了良好的基礎。

  ◎第一章 蕭規曹隨

  〖曹參:「是啊!陛下講得非常對,我們是都不如他們啊!如今高皇帝和蕭丞相為天下所定的法令已經夠清楚了,陛下只要垂拱而治,我也只要謹守職位,遵守既定的法令,不就可以了嗎?」〗

  §奉命斬樊噲,陳平放水

  臨死之前,最讓劉邦放心不下的,仍是寵姬戚夫人和愛子趙王如意的安危。

  他深知只要自己一死,呂後一定立刻有動作,戚夫人和如意將陷入痛苦的悲劇中。

  劉邦決定趁自己一息尚存,必須為這對母子盡點心力。反呂氏的臣僚乘機向劉邦密告:「樊噲的妻子是呂後的妹妹,樊噲是呂氏力量的最大支柱,如今又擁有大軍,只要皇上一死,樊噲必會以軍力誅殺趙王如意母子!」

  病重中的劉邦腦子已不甚清楚,加上這件事又是他所最關心的,乃秘密召見陳平,囑以欽命:「立刻傳檄到燕地,罷樊噲軍權,教周勃立刻以代地軍團司令兼領樊噲軍隊,並當場斬殺樊噲。」

  其實樊噲非但忠於劉邦,而且頗識大局,根本不可能因自己與呂後間的特殊關係,擾亂國家大事。

  陳平知道劉邦已頭腦不清,因此也不敢當面勸止,只得拿著劉邦的欽命,火速去見周勃,商量應付的對策。

  陳平對周勃說:「樊噲是皇上的老朋友了,對國家的功勞又大,況且還是呂後妹妹呂嬃的丈夫,至親又貴。現在皇上只是一時生氣便想誅殺他,雖已下命令給我們,但也有可能馬上便會後悔,我想還是不要殺他,先將他押解回京,再由皇上自己處理吧!」

  周勃也同意陳平的看法,況且他和樊噲也是年輕時故友,彼此瞭解甚多,他根本不相信樊噲會做出對國家不利的舉動。

  兩人決定不入樊噲軍中,以免逼人太甚,可能會造成樊噲軍團幹部的反彈,就算樊噲服從皇令,也可能產生不必要的混亂。

  因此,他們在營外設軍令壇,以皇帝持節召見樊噲。樊噲在這以前,也已接到情報,不過他仍頗識大體,自己反縛入見,坐入檻車中,由陳平監運回京。

  並由周勃暫代北方軍團的總司令。

  陳平在返回長安前,便接到劉邦去世的消息,他害怕樊噲之妻呂嬃向呂後讒言,乃急速先行至長安。半途正好碰到傳達皇上去世消息的使者,並詔令陳平和灌嬰立刻屯兵滎陽,以防諸侯有變。

  陳平接詔,火速返回皇宮,悲傷痛哭,並自請得宿衛禁中,陪伴劉邦靈柩。呂後也深為感動,乃令為郎中令,輔佐劉盈。

  之後,呂嬃向日後說陳平壞話,但呂後已接到陳平事先報告,故不聽呂嬃之讒言。

  樊噲隨檻車至長安,呂後便當場赦免之,並複其官位爵祿。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