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劉邦大傳 | 上頁 下頁 |
一〇〇 |
|
於是,劉邦立刻舉辦酒宴,晉封雍齒為什方侯,並當場囑咐宰相、禦史等,儘快評審每個人的功勞,以為晉封的依據。 酒宴結束後,群臣皆高興地表示:「連雍齒都封為侯了,我等還會有什麼問題呢?」 張良自然不認為封賞速度太慢真會惹出叛亂來,否則不待劉邦問起,他也早會提出警告的。 只是劉邦急著晉封自己人和劉氏子弟,的確會造成未分封部屬的不安,影響工作效率,所以他趁著這一機會給劉邦提醒和建議。 當然,晉封雍齒對安定人心的確是一帖很有用的妙方。 §評定功勞,蕭何第一 在徹底加班趕工下,分封作業總算順利完成,劉邦終於松了一口氣。 接下來的工作是評定「元功」,也就是評定功勞的排行榜。當時分封是以爵位及食邑為主,和職務及官祿有關,而「元功」主要在榮譽方面,此外自然也附帶獎賞,如同現代的記功、嘉獎和獎金。 被提上競爭排行榜的共有十八人,包括蕭何、曹參、張敖(張耳子,繼承其父之功勞)、周勃、樊噲、酈商、奚涓、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王陵、陳武、王吸、薛歐、周昌、丁複、蟲達等人。 大部分將領認為晉封時曹參食邑最多,理應獲得排行第一,因而均表示:「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餘傷,攻城掠地,計功簿上功勞最多,理應排行第一。」 劉邦笑而不表示意見。 關內侯鄂千秋獨排眾議,主張蕭何排行第一。 劉邦問其故。 鄂千秋答道:「曹參雖有野戰攻城掠地的功勞,但這一切只能算一時的功勞。蕭何的功勞,卻是長期的,影響上自然更大於曹參。 「想想看,陛下和楚軍相峙五年之久,損傷無數軍隊,有幾次甚至被逼得不得不撤退逃逸,蕭何卻不斷仍由關中為陛下補充軍力,常達數萬之眾,讓我們能重振軍威,屢敗屢戰。 「有好幾次陛下糧食斷絕,全軍處饑餓狀態,有崩潰的危險,蕭何立刻由關中轉運糧食,永不休止的提供,保持我們的戰鬥力。 「陛下數次敗亡于山東(指中原)地區,蕭何卻以全關中為陛下作後盾,此乃萬世之功也。 「今日,即使沒有曹參數百次的功勞,漢軍仍然可以擊敗楚軍,但沒有蕭何,情況可能完全不一樣了,怎麼可以拿曹參的一時之功,和蕭何的萬世之功相比呢? 「依照臣下的意見,蕭何第一,曹參次之。」 劉邦非常稱許鄂千秋的看法。於是以蕭何之元功排行榜第一,特賜以可帶劍上殿、入朝不必跪拜的特殊尊崇。 劉邦更公開表示:「我聽說『推薦賢臣的人更值得受上賞』,蕭何雖有大功,但如果沒有鄂君的推薦,功勞也無法如此彰明瞭。」 於是再追加鄂千秋的食邑,並封為安平侯。 為確定表示蕭何的功勞第一,劉邦在當天下令加封蕭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並追加蕭何食邑二千戶,和曹參、張良並列為萬戶侯。 由於蕭何一直未參與前線戰事,他對戰局的影響力是透過劉邦發揮出來的,參與作戰的官兵很難感覺他的重要性,他的功勞的確只有劉邦和幕僚後勤人員最清楚不過。因此,劉邦如果過分強調蕭何的功勞,必遭到這些前線將領們強烈反彈。 劉邦到底是個聰明人,身旁更有張良、陳平這兩大超級天才為之謀策,所以他採用了這種逐步讓人接受的方法,以突顯並確認蕭何的重要性。 先是功人和功狗的辯論,設定蕭何在功勞評鑒上的位置,再拿他和武將中的魁首曹參相比,並透過鄂千秋的說明,由劉邦肯定戰場上的功勞只是一時,經營後方穩固國力才是萬世之功。 馬上得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戰時武將的表現固然重要,但天下太平以後,文官的經營功能更值得重視,也只有文官功能被肯定,制度也才能發揮其效率。 劉邦用心良苦地確立蕭何的重要性,主要目的便在於此。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47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牗,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無為而成。」 天下的道理在順其自然,能知自然之理的,不須出戶便可以知天下。天道也必合乎自然,能知自然之理的,不須探視窗外也可知天道。離開自然之道較遠的,所能明瞭的道理必較少。 體察大道的聖人,不用遠求,便可探知天下之理,不用觀察,也可以說出事物的本質,不必親自去作,也可讓萬物自化而觀其成。 古人所說的識時務者為俊傑,便也在說明這層道理。武將鬥力,文官鬥智,即使以智謀見稱的韓信,在這方面仍不若張良、陳平及蕭何。這大概是他自矜其力,無法體認自然中陰陽雨睛、春夏秋冬的變化,才使自己走入了一「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劇。 有權者愈需要權力來保護自已,對權力最不安的人,經常便是擁有最高權力的人。明白這層道理的人,才是最勝任的NO.2,否則功高震主,必亡其身。 張良自始至終,均受劉邦的重用及尊敬,陳平缺點雖多,卻極得劉邦信任。而曹參歷經百戰,身創傷七十餘處,功勞仍不及不出戶、不窺牗的蕭何,道理也在於此。 ◎第三章 征伐匈奴 〖為儘快掌握敵情,劉邦偕同陳平與樊噲的先鋒軍團,到平城東南十余裡的白登山登高鳥瞰。冒頓立刻發動匈奴各部落遊牧騎兵四十余萬,將白登山圍住。並派遣特支隊切斷平城方面的馳援。〗 §匈奴的興起和威脅 處理完功臣的分封和獎賞,劉邦便離開洛陽,再入關中,並返回漢王時期的臨時京城——櫟陽。 劉邦的家屬都在這裡,他除了探望自己的妻子和兒女,更須拜見父親。楚漢相爭期間,劉太公吃盡了苦頭,如非項伯救助,恐怕連命都沒有了。如今劉邦貴為皇帝,對太公也應有所安排。 因而,劉邦諭令尊太公為太上皇。 探望家屬及尊奉太公,都是輕鬆愉快的工作,但這時候的劉邦心裡並不若表面的好整以暇,有件危險而艱難的工作,正等待他緊急處理。 這便是北方異族——匈奴的威脅。 劉邦將韓王信遷移至晉陽,主要便在對匈奴南侵事件表示嚴重關切之意。 匈奴原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在戰國末期趁中國諸侯內鬥正盛、無暇北顧之際,逐漸南侵。尤其趙國北方,曾受嚴重威脅,幸賴名將李牧經營有方,阻擋住了匈奴對中原文明的威脅。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忙於國內的治理工作,無暇顧及邊防,匈奴於是更為猖狂,數度入侵北河一帶,秦始皇不得已築長城以防之。 始皇33年起,大將蒙恬數度北伐,收復北河之南44縣地,匈奴稍畏之,北徙十餘年。 一直到秦皇朝滅亡後,匈奴才再度南侵,並渡過北河來騷擾中原北方地區。 這時候,匈奴的大頭目是個名字叫作頭曼單于。 頭曼單于原已立長子冒頓為繼承人,冒頓之母死後,頭曼更立新的閼氏(王后)。這位閼氏又生了一位幼子,頭曼愛妻心切,想立少子,而廢除冒頓的繼承人權位。 這時候,匈奴的東方有東胡國,西方有大月氏,都非常強大,和匈奴鼎立而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