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劉邦大傳 | 上頁 下頁
九六


  對田橫的特殊禮遇,顯示一向不修邊幅的劉邦,已開始關心社會倫理風氣的重要。這或許並非劉邦的本性,但顯然在高人的指導下,劉邦已開始認真學習當皇帝了。

  不久,又發生兩件讓劉邦更可以表現的事件。

  楚人季布本為項羽的軍團將領,曾數次逼得劉邦顛沛流離,但季布毫不放鬆,緊迫盯人,恨得劉邦牙癢癢的。

  項羽死後,劉邦對季布怨氣難消,乃懸賞千金追緝之,並表示有敢藏匿季布者,罪誅三族。

  季市乃剪掉頭發,成為奴僕,自賣于魯國之朱家府上。

  朱家是魯國的角頭老大,素講義氣,為鄰閭所尊重,而且膽識大,常解人危難,有俠名。

  朱家很快認出季布,但仍不動聲色,將他分派到田野工作,以避人耳目。

  聽說劉邦近臣中,以夏侯嬰最講義氣,朱家乃隻身到雒陽,拜見當時已封為滕公的夏侯嬰。

  朱家對夏侯嬰請求道:「季布到底是犯了什麼罪呢?當時他是項王的將領,職責上本應盡力而為啊!

  「陛下統有天下,更不可以殺盡項氏的大臣,這些人原本都是人才啊!且皇上以天下之尊,卻求私怨於一人,那就顯得太沒有度量了。

  「季布是難得的賢才啊!如果緝捕他太急了,他可能會向北投誠于胡人,或向南避難於百越,這不是將壯士趕去資助敵人的愚蠢行為嗎?當年伍子胥所以鞭屍楚平王之墓,不也是如此這般產生的禍端嗎?公既為陛下親信大臣,何不將這件事向陛下進諫,以免引起重大的錯誤!」

  夏侯嬰認為朱家講得有理,便爽快地答應了下來。

  由於夏侯嬰和劉邦交情特殊,故常有單獨陪侍劉邦的機會,他坦然地將朱家所講的話向劉邦報告,並表示朱家已自首藏匿季布之事。

  劉邦對朱家的義氣頗為感動,當場下令赦免季布,並拜之為郎中官職。

  當劉邦想召見朱家時,朱家已棄家避走,從此不再見其蹤跡。

  季布母親的弟弟丁公,也為項羽將。彭城之戰時,丁公在彭城西邊包圍劉邦,雙方短兵相接,劉邦情況危急,想派人向丁公和解。

  丁公以劉邦乃舊日同事,而且又有厚禮,乃故意放其一馬。項羽滅亡後,丁公以有恩于劉邦,乃主動向劉邦投降,但卻遭到逮捕。

  劉邦將丁公交由軍事審判,並表示:「丁公為項羽臣屬時,辦事不忠,致使主人喪失天下,應處斬刑!」

  當下,處斬了丁公。

  「我這樣做,是在使以後為人臣者,切勿仿效丁公啊!」有仇者赦免,有恩反而斬之。

  但司馬光在編年史中,針對這件事,對劉邦卻頗為嘉許:「漢高祖自從在豐、沛起義以來,網羅各地豪傑,招納亡命徒眾,其中背德棄法者不知有多少。在即帝位後,卻只有了公為不忠之罪,遭受誅殺,這到底是什麼道理呢?

  「因為進取天下和保持太平,其間有很大的差異。當群雄角逐天下之際,每個人都沒有固定主人,只要來投奔的便接納之,有容乃大,自己的努力才能擴充。

  「但如今貴為天子,四海之內,沒有不是他的臣民,如果不要求臣民遵守禮義,則人人心存二心,投機僥倖,國家便很難保持永久的和平了。

  「是以,必斷然以大義示之,使天下臣民皆知道作臣屬的道理,不忠於職責的天地不容,懷私結恩的,即使對自己有利,仍是違反公義。

  「殺一人而千萬人為之驚懼,這樣的決策必經過審慎思慮,眼光何其遠大,子孫能享有四百多年的天祿,也是有其道理的。」

  §婁敬、張良議論遷都關申

  婁敬是齊國人,後來因功被劉邦賜以劉姓,故又稱為劉敬。

  劉邦即帝位時,婁敬在隴西一帶駐守,負責和異族之貿易工作,因此對邊疆防務及外交事宜頗有心得。

  他特別由邊疆到達洛陽(時雒陽已正式改稱洛陽),經由齊國人虞將軍的引薦而拜見劉邦。婁敬穿著簡單的塞外羊皮衣,虞將軍要求他換件華美的朝服入宮。

  婁敬卻表示:「臣衣帛,便以衣帛晉見,衣褐.便以衣褐晉見,保持我本來面貌,不願欺瞞天子!」

  虞將軍只好將此言轉告劉邦。劉邦一向也不喜歡虛偽的人,因此覺得婁敬有意思,便召見之。

  婁敬請問劉邦:「聽說陛下有意以洛陽為京城,想必是要追隨周王朝的興隆情勢吧!」

  劉邦也坦白表示:「的確我有這個想法。」

  「陛下這種想法,其實有相當的危險性。」

  「哦!這又怎麼講?」

  「陛下取得天下和周王朝在基本上有很大的不同。周王朝在建立以前,其領袖後稷受封于部邰,積累恩德及力量,長達10餘世,至太王、王季、文王、武王時,力量已非常雄厚,所以才能乘殷商混亂時,攻滅殷紂王而成為天子,但他們的京城仍設於關中的鎬京。

  「一直到成王即位,周公為宰相,才有經營洛陽之議,以洛陽位於天下之中,諸侯由四面八方納貢或入京述職,距離相當,交通方便之故也。

  「但經營洛陽最危險的是,得到支持很容易成為王,不受支持時則很容易遭到亡國。以周王朝強盛時,天下和洽,諸侯、四夷莫不賓服,貢禮及述職都做得非常努力。等到周王朝衰頹後,天下諸侯不再朝貢,周王朝也無法要求他們,這並非周天子德行不厚,而是形勢力量太弱了。

  「今陛下起義豐沛,以蜀漢為基地,平定三秦、和項羽大戰于滎陽、成皋間,大戰70、小戰40,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屍骨于原野中者不可勝數,哭泣之聲不絕,人民的傷害似未療愈,卻要模仿週五朝的成康盛世而定都洛陽,臣竊以為不可也。

  「而且秦國的關中地帶,有峻山險河為屏障,四方關塞穩若磐石,有急難時,關中的戶口也可很快集結百萬雄兵。秦國當年便因其獨有的地利和豐富的生產力,而達到空前的強盛境界,因此有天府之國美譽。

  「陛下若入關中以為京都,即使山東(指函谷關之東)地區混亂,關中仍可保持安泰的。

  「夫與人相鬥,最有利的是扼其喉嚨、壓住其背部,對方便無法抵抗了。

  「如今陛下如能掌握關中,無疑是得到扼天下之喉、壓服天下之背的優勢。」

  劉邦雖頗認為有理,但以牽涉範圍太廣,無法決定,乃下議群臣。

  劉邦陣營的大臣及將領,大多屬函谷關以東人士,因而不願定都關中。

  「周王朝有數百年之福祥,秦二世便亡國了,關中的地利並無法真正守住政權,而且洛陽東有成皋之險,西有淆山、泥池之峻嶺,北有黃河,東向伊水及治水,地利上也算足夠了。」

  劉邦遲疑不定,乃私下請教張良。

  張良卻笑著表示:「洛陽雖也有地利,但其中心腹地不過百里,而且生產力薄弱,四面平原,容易受到包圍,的確不是用武之國也。

  「關中左邊有淆穀及函谷關,右邊有隴中、蜀中,沃野千里,南有生產豐富的巴中、蜀中,北有可以畜牧作貿易胡人國境,三面均有阻擋,易守難攻,向東一面又可居高臨下,東制諸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