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劉邦大傳 | 上頁 下頁
九三


  §烏江自盡,霸王分屍

  項羽率剩餘楚軍再往南撤退到烏江,如能順利過河,便可回到他的故鄉會稽。

  烏江北岸的烏江浦設有楚國之亭長,這位亭長一向欽佩項羽的武勇,因此已備好渡河船隻欲送項羽返回江東,亭上人員也將死戰以確保項羽安全。

  「大王請快上船吧!這是此地僅有的船隻,追兵想要渡河必須要花費一番工夫和時間,大王的安全將沒有問題!」

  項羽眼見又要有人為他犧牲,心中萌生不忍,因此低首搖頭。

  亭長見項王遲疑不定,更積極地表示:「江東(指會稽郡)雖小,地方尚有千里,人眾也有十數萬,仍可擁地為一方之諸侯王,何況我們也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啊!」

  項羽想到自己率子弟兵征戰數載,最後卻落得如此下場,如今他即使渡江也難以逃過漢軍的追緝,反而只會把戰火延伸到故鄉,徒增些屈辱和悲劇而已。

  感歎之下,項羽對烏江亭長表示:「我的天運已盡,即使暫時渡河逃難也沒有什麼用的。況且當年我項籍率領江東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西向爭霸天下,如今盡無一人生還。縱使江東父老憐惜我,再度擁我為諸侯王,我又有什麼顏面接受他們的愛戴呢?就算他們都不出言批評,我項籍難道就能不感到慚愧嗎?」

  亭長聞之也悲從中來,不由得放聲大哭。

  楚軍無不感歎而泣。

  看開了以後,項羽倒相當冷靜,他囑咐亭長道:「我深知您的確是位可敬的長者。這匹馬我已騎了五年,曾經日行千里、所向無敵,是匹少見的名駒,我不忍殺之,現在就贈送給您,希望您好好地對待它。」

  說完,項羽下令剩餘楚騎全部下馬,徒步繼續和漢軍對抗,他自己更獨自奮勇砍殺漢軍數百人。此時跟隨之楚國敢死隊已傷亡殆盡,項羽也身受數處創傷,筋疲力盡之下已無法再戰。

  他回頭看到漢軍的騎司馬呂馬童也在包圍他的行列中,乃大聲喊道:「我們應該見過面,你也認識我吧!」

  呂馬童於是向旁邊的漢將王翳表示:「這個人便是項王啊!」

  項羽微笑表示:「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指名要我的首級,這件功勞就記在你的頭上吧!」

  由於無人敢再接近項羽,項羽大聲朗笑後,便舉劍自刎而死。

  王翳領先沖近,割下項羽首級。

  圍在旁邊的漢營將領也爭先恐後地前來爭奪項羽屍體,因而發生嚴重衝突,甚至舉刀相向,互砍而死者達數十人。

  最後由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身體的一部分,加上王翳所割下的首級,的確是項羽本人的屍首。

  事後,劉邦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一代霸王的屍身慘遭五分,也結束了長達四年的楚漢相爭。

  時為公元前202年,項羽死時僅三十一歲。

  中國史上最傑出的戰爭奇才,就此飲恨以歿。

  §楚國的最後結局

  項羽早年曾被楚懷王封為魯公,這也是他第一個封地。第一個正式官職。

  項羽去世後,楚國各部落都向劉邦投降,只有魯地拒絕接受招撫,因此漢營將領們均主張引天下諸侯軍隊以殲滅之。但劉邦卻不表贊同,他認為天下已平定,像魯地這種為主死節、遵守禮儀的情操是最值得推崇的,因此特別派遣特使持項羽首級,依禮節到魯地舉行祭祀,並進行招撫行動。

  魯國父兄見劉邦遵守義理,乃開門投降。

  劉邦下令以魯公之禮葬項羽於穀城,並親自前往弔祭。他感歎兩人由同事成宿敵,為爭霸天下而至決生死,項羽仍是他心中最尊重的敵人。見此結局而念及故人,劉邦也不禁悲從中來、飲泣不已。

  項氏的長老全數被赦免,並保留原來地位。

  張良之至交、對劉邦也有恩情的項伯被封為射陽侯,其餘重要長老則分別封為桃侯、平皋侯、玄武侯,並賜以「劉姓」以表王室恩寵。

  誠如項羽生前所言,劉邦是楚人,所以不會給楚國長老太大的難堪。

  司馬遷以項羽重瞳子又長得高大,因而懷疑他是舜帝的後裔。舜屬鳥圖騰族,在今山東一帶活動。項羽傳說是楚名將項燕嫡長孫,項燕雖是楚人,但長年經營楚國東北與齊國之邊界地區,若項燕長子娶齊國貴族之女,依當時國際婚姻制度是相當有可能的。項羽的身材高大雄壯,不同于矮小的楚人,或許是承襲自母方的血統。

  項羽是天生的戰爭機器,作戰效率幾乎空前絕後,但他絕不是位優秀的經營者,他最後的慘敗其實也是可預料的。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作學問的人是知識不斷地增加,修道的人卻正好相反,其意念及欲望必須不斷地削減再削減,以至於清淨無力的境界。

  能夠作到無為的人,由於沒有意念、沒有欲望,一切順乎自然,反而成了無所不為、無所不行了。

  天下是大家的,天下是順自然之道而運行的,所以只有抱持無為精神的人才能善取天下。而那些意念太強的、不能順乎自然之道而行的人,即使其態度再積極、效率再高,也無法戰勝自然,因此是不足以取天下的。

  日本名小說家司馬遼太郎在其名著《項羽對劉邦》中,以小說家特有的浪漫情操,描述項羽因式運不濟而在偶然因素下為劉邦所敗。

  細讀完其作品,我們反而更搞不懂項羽為何會輸、劉邦為什麼能夠贏的原因,因為即使在廣武對峙中,劉邦仍然膽小如鼠,根本無法和叱吒風雲的項王相比。

  我們倒不是堅持以成敗論英雄,但成敗絕非偶然因素,必有其道理和原因的。

  項羽誠然是英雄人物,其言行舉止令人懷思,其最後的悲劇收場也令人感歎。但他所犯的錯誤實在太多了,他的失敗絕非武運不濟、天運不足所能概括的。不論是經營能力。心態和策略規劃,項羽的確是不及劉邦。

  項羽認為只要會作戰便可以取天下、治天下,這誠然是幼稚的笑話。

  戰爭是反自然的行為,亦即以人的意念及欲望來改變自然的形態,而且認為人力必能勝天,這未嘗不是項羽心中最執著為「意念」。

  就是這個意念,使他不懂得無為的重要性。他的所言所行不斷違背天意,最後卻以「天亡我也,非戰之罪」為遺言,實在是位相當不瞭解自己的人。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最後評論道:「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篇後·實用觀點 雙贏和溝通

  只要彼此有利害衝突或互相對立,我們最關心的便是誰輸誰贏。也在這輸輸贏贏的人生中,我們不斷確定自己的價值。

  人生的郁卒也於這輸輸贏贏間,深藏在我們的心中。輸的人在受傷中堅定復仇的意志,贏的人在威脅中充滿著不安,因此我們很難體會雙贏的可能性。

  在突破生命的痛苦和挫折中,懂得反省的人開始提出了雙贏和共贏的心態。這或許是人類未來的新希望,但如果不能體會達成雙贏之困難,盡全力而為之,恐怕到人類自我毀滅的那一刹那,我們仍然無法瞭解人類為何無法「雙贏」。

  阻礙雙贏達成的是我們強烈的輸贏心態。

  強烈而執著的輸贏心態,來自於我們從小便生活在「有條件的關愛」中。

  出生的前三個月,大概是人類有機會接受他人(父母)無條件關愛的惟一時機;逐漸長大後,我們必須在有條件的愛中生活。

  乖孩子才被愛,聽話的才值得愛,長得清純的別人才愛,會讀書、成績好的才有資格被愛;即使最親愛的父母。長輩、師長、朋友,也都是以這種態度來評斷我們的價值。我們必須學會用別人的眼光來評斷自己,確定自己的價值,這便是輸贏心態的開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