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劉邦大傳 | 上頁 下頁
七三


  ◎第一章 韓信背水奇陣

  〖激戰數小時後,趙軍一直未能有效突破韓信的背水陣,將領們在力戰疲憊下,準備退回堡壘內。此時後軍部隊發現關口堡壘已為漢軍所占,保壘上盡是赤色旗幟,不禁大驚失色。〗

  §軍事天才開創新局勢

  魏國和代國被韓信征服,幾乎是楚漢相爭逆轉的最主要關鍵。

  項羽雖擁有楚梁精華區,實際上梁國大部地區是在彭越的控制下,楚國也有不少地區是由友軍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統轄。這幾個人在英布的領導下,對項羽已迭有怨言,忠誠度和向心力大減。

  所以項羽真正掌握的區域僅彭城和江東地區而已,和劉邦掌握滎陽、關中、漢中相比,項羽並未占到任何便宜。

  如果中原魏、代、燕、趙再倒向劉邦,則雙方實力消長立見。雖然項羽曾努力想掌握齊國,但他返回彭城後,留在齊地的數十萬大軍仍為田橫所敗而退回楚境。

  項羽和劉邦相同,缺乏獨當一面的大將,所以只得全力以赴地對付滎陽的劉邦主力了。

  因此,真正的關鍵便在於劉邦陣營還有位富於獨立作戰能力的韓信。

  當年蕭何拼命去追回韓信,的確有他的眼光。

  中原地區原為三晉領地,項羽分封時,魏分為梁、魏,趙分為趙、代,韓國則由項羽統轄,韓王成了傀儡。

  項羽雖統有梁、楚之精華區,但在彭越的遊擊戰下,他對梁國的北半部早失去了控制力。

  劉邦陣營據守滎陽,實際上已統有韓國的絕大部分領地。如今韓信又征服了魏和代,中原地區便只剩下趙國了。

  韓信在中原地帶的經略愈成功,楚漢對抗中的劉邦便愈擁有優勢。

  因此最重要的關鍵在趙國,如果韓信再取得趙國,項羽便愈來愈危險了。

  劉邦在楚國強大的壓力下,仍支援韓信三萬兵力,主要原因便在於此。

  但韓信並非劉邦嫡系軍團,所以很難被完全信任。特別是他平定魏地後,羽翼漸成,因此劉邦特別派趙國客居長老張耳前來協助他,也多少能發揮監督作用。

  除此之外,劉邦也常調回在韓信陣營的漢軍,如此一方面可以對抗日益增加的楚軍壓力,一方面更可以稍稍壓制韓信勢力的過分增大,以免影響劉邦陣營各集團力量的均衡運作。

  §進軍井陘口,韓信兵臨趙境

  趙國原是中原的軍事強國,在統一戰爭中遭受的打擊也最大。因此在後來起義戰爭中,趙國一直未有突出的表現。

  不過決定秦國敗亡的關鍵戰爭,仍發生在趙國的巨鹿,雖然這場戰爭的抗秦主角是項羽的楚軍,但趙國仍是矚目的焦點。

  領導趙國參與巨鹿大戰的,是來自魏國的客籍長老張耳與陳餘;但也在這場爭戰中,張耳與陳餘鬧翻了。張耳日後雖被項羽分封為趙王,但趙國的疆域因被分為趙及代而力量分散,所以當 陳餘聯合代國的原趙王趙歇和齊國強人田榮的軍力時,張耳根本無力抵擋。他怨恨項羽未給他足夠的支持,因而投奔已據有關中的劉邦。

  取得優勢的陳餘,乃迎接趙歇回趙,自己則出任趙國宰相而實際掌握統治權。

  陳餘和項羽素有怨隙,自然也不願依靠楚軍,於是他和齊國田榮組成第三勢力,企圖和項羽、劉邦均分天下。

  田榮被項羽擊敗後,劉邦曾想拉攏陳餘,但陳餘提議先殺張耳再談。

  由於南征在即,劉邦只好以面容類似張耳的死囚頂替,以取得陳餘的加盟,解除征楚戰爭中的後顧之憂。彭城大戰後,劉邦退守滎陽,陳餘也發現張耳未死,便又背叛劉邦而和齊國的田橫組成連線。

  韓信在攻滅魏國和代國後,接下來的目標便是趙國了。特別是張耳,更積極地想要和陳餘一決雌雄。

  這時候,楚漢相爭已進入第三個年頭。

  冬十月,韓信和張耳率領兩萬余兵力進擊趙國。

  陳餘和趙歇的京城在襄國,屬今河北省西北,約位於石家莊附近。

  韓信軍隊要由魏國的平陽北上到代國的閼與,在進入河北平原前,得先經過太行山脈。軍隊要越過山脈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必須選擇穿越山脈的橫向河谷,但這些河谷一般非常狹小,所以稱之為「陘」。行軍上雖較容易,但這種陘的地形,大多是易守難攻的。

  太行山脈北方最有名的稱為井陘,由於四方高、中央低,所以稱為「井」。

  韓信和張耳的大軍便選擇由井陘穿越太行山脈,進入襄國的北方。

  由井陘進入平原前,有個叫作上門關的古關口,通稱為井陘口,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任何人只要守住井陘口,便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

  陳餘的大軍號稱20萬,集結在井陘口附近,準備抵擋韓信的北征軍團。

  原本鎮守在這裡的是趙國長老派軍團將領,有廣武君之稱的李左車。

  趙國北方有很多異族,因此據守在這裡的軍團作戰經驗豐富,也培養出不少著名將領,當年的李牧便也出現在這個鎮北的防線上。

  §廣武君建議堅守策略

  依探馬搜集的情報顯示,由於滎陽情勢緊張,大量的漢軍被迫部署在滎陽前線,以對抗日益龐大的楚軍壓力。加上必須留守新統治的魏地和代地,韓信能夠帶到井陘口的軍力非常有限。

  趙國則集結了軍力20萬,除鎮守各地的兵力外,到達井陘口的趙軍判斷在10萬以上,大約是韓信漢軍的5倍。

  因此,陳餘認為自己百分之百必勝,他自信滿滿地想打一場漂亮的勝仗。

  陳餘雖是文人出身,但善於操作合縱連橫,因而國際聲望頗高,成為趙國的新強人。

  但在實務作戰上,陳餘顯然經驗不足。因此在巨鹿大戰時,他根本不敢投入,甚至鬧了國際笑話,對自己形象打擊甚大,也因而與張耳由刎頸之交成為勢不兩立的宿敵。

  廣武君李左車則不那麼樂觀。

  在魏地攻防戰中的傑出表現,證明了韓信善於軍事謀略,是一流的戰術家。

  因此,他向陳餘建議道:「韓信和張耳乘在魏、代的勝利聲勢向我們發動遠征,士氣頗高,不可輕視之。

  「但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後鬢,師不宿飽』,換句話說他們最頭痛的是糧食問題。

  「井陘口的地形對我們非常有利,那裡的道路狹小,運糧車無法並行,騎兵也不能成列,因此行軍時必須排成長長的隊伍,先鋒和補給隊相差數百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