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劉邦大傳 | 上頁 下頁
七二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梁強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道是萬物生化的總源,是以無極生太極(由無到有),太極生陰陽,陰陽結合產生了第三者,有了第三者作延續,萬物因此而生。

  也就是萬物化生,來自陰陽,陰陽相互激蕩才能產生和氣.用以調和養育萬物。

  一般人所不願使用的「孤」、「寡」、「不穀」,反成為萬人之上的國君用作自我的稱謂。

  也就是說任何表面看來受損的,反而能發展出更大的好處來。表面上得勢的,接下來不見得有益。

  這是長久以來用以教人的道理,老子也只是拿此來作為教人的道理。

  剛暴的強人常會不得好死,柔弱反而是生存的力量,這也是老子學說中的根本大道。

  選舉中的鐘擺理論,便在指出激烈競爭的兩股力量,經常會出現弱者轉強、強者趨弱的態勢。

  平定關中後,滾雪球般成長的漢陣營勢力,由於虛勢太張,反而不堪一擊地造成潰敗。

  只剩數十騎的劉邦,逃到脆弱的下邑陣地,看似苟延殘喘,其實他的羽翼已成,不是項羽可輕易指使控制的了。

  進入弱勢後,力量反而更能集結。蕭何由關中來的火速支援,劉邦在滎陽建立的基地,使失散的漢軍再度會合。

  表面看來,項羽已取得絕對優勢,劉邦殘餘勢力岌岌可危,但實際上楚漢對抗局勢已成。

  項羽無力進攻滎陽,固然因齊地田橫的牽制,但彭城大戰後楚地的整合也日漸困難,九江王英布又不穩定,充分顯示項羽贏得全勝後集團內隱藏的危機。

  相反地,劉邦不斷採取主動挑戰。

  隨何出使九江,意圖侵入項羽核心勢力,成敗雖尚未知,但在行動上項羽已有受制於人的現象。

  滎陽基地的日益穩固,敖倉間甬道的建立,楚、漢其實已有平分秋色的局勢。彭城大勝,似乎沒有帶給項羽太多的好處。

  等到韓信受命經略魏地平服代國,劉邦的漢軍團似乎已比項羽更具有機動力,積極性也強得多。

  魏豹公然投誠項羽,然而在其被韓信攻滅前夕,項羽卻毫無動作,顯示回到彭城後的項羽,對統一華夏、成為諸侯霸王的信心已開始削弱了。

  ◎篇後·實用觀點 集團形成及意識建立

  一個集團的形成,大致分為四大階段:

  一、形成期

  集團初形成期,端靠領導者的規劃和安排,成員間都很客氣,有意見也不願表示。對集團間的運作規劃不熟悉,向心力嚴重不足,團體目標不明,對領導者僅止于表面上依賴,不見得誠服,成員間的問題很多,隨時可能崩潰,領導者也傾向維持表面和諧。

  二、暴風雨期

  集團成員因逐漸熟悉,而較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需要,更由於影響力增大,成員必須較清楚界定自己的權利,表面的和諧,在強烈的競爭壓力下,不復存在。對領導者的批評和攻擊浮出表面,不滿或受傷害的成員,常以分裂態度離開或背叛集團,領導者的能力面臨嚴重考驗。

  三、規範期

  經過一段強烈競爭,力量重新整合分配,保存在集團內的成員,逐漸有重行設定集團目標和運作規劃的需要,成員們雖仍關心自己的權力和定位,但也開始關懷共同利害,對集團的存亡,也有新的危機意識,對領導人雖常有意見,但積極建議增多。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是盡速建立集團共識。

  四、成熟期

  成員間親密關係增加,運作規則較開放而富彈性,相互鼓舞、要求,積極建議多於負面批評。和領導者問的友情支持大於權威服從,集團目標明確,成員主動積極支持目標的完成,集團效率達到最高點。

  形成期的領導者常以粉飾太平的方法,以權威和聲望維持表面和諧,使集團反而一直陷於形成期中,無法成長。

  優異的領導者,通常勇於將集團帶進暴風雨期,讓集團成員的意見和問題浮上表面。必要時,更勇於以壯士斷腕的精神,將已不適合於集團的成員排除出去,使新的集團得以順利形成。

  穿過暴風雨期的集團,自然會進入規範期。領導者必須明示集團目標及新運作規則的重要性,並努力爭取集團共識,以較彈性的組織型式,讓成員和集團維持健康的成長。

  規範期整合若成功,集團便會很快進入成熟期。

  成熟期的集團效率高,集團迅速增大,新的成員大量加入,集團又很快進入新的形成期。

  在四個成長階段,循環反復之間,集團也逐漸擴大和多元化。

  項羽分封之際,是新集團的形成期,但項羽卻致力於領導者的權力,維持集團的表面整合,不讓集團中的不滿者有機會表現意見。這使項羽集團一直保持表面服從而已,無法進入集團的暴風雨期,集團成員的真正意見沒有表達通路,只好見諸武力。劉邦攻破三秦,田榮統合三齊,魏、趙等國政權迭替,終使集團在未能成長前便陷入崩潰。

  劉邦集團在奠定關中後急速發展,但因一直在形成期中,致使韓信的指揮權無法發揮效率。

  彭城大戰使劉邦集團進入了暴風雨期,部分認同力不足的成員也自動退出,劉邦因此有機會領導集團進入規範期,重行整合內部力量,也使集團順利脫離了暴風雨期,邁向成熟。

  劉邦集團在極短期間內歷經翻天覆地的全勝和潰敗,之所以仍能穩定陣腳,和項羽進入雙雄對抗的形勢,主要便在於劉邦的弱勢地位有利於本身集團的順利發展。

  相反地,項羽的強勢領導使集團無法成長,反讓他失去了早年的絕對優勢。

  老子以柔克剛的觀點,精微處便在於此。?」

  ◎第七篇 對峙滎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上德的人,一切順道之自然,不自以為施德政,所以反而合乎德。

  下德的人,刻意造作,欲實施德政,自以為有德,反而違背自然之道,失去了德。

  上德的人,一切順應自然,無刻意作為,反而做什麼事都不會去違背自然之道。

  上仁的人雖有作為,卻出自愛,並無刻意造作,使他的「仁」還不致違背道。

  上義的人,凡事計較是非曲直,一切作為自有目的,所以經常違背自然。

  上禮的人,造作百種繁文縟節,要人遵守,如果別人不理,他便會伸出手臂來強迫別人遵守。

  所以遭不行時有需要德,德不行時才需要仁,仁不行時才需要義,義不行時才需要禮。因遭演變為禮,離自然的道便愈遠。禮的產生,是人性因淳厚趨於澆薄,也是世間治入亂的開始。

  自認先知先覺的,經常喜歡繁華的道理,違背純樸,奪取道之末流,真實是愚蠢的開始。是以大丈夫立身處事,以厚道為本;不重禮節,以質樸為主;拒絕華朱,去除不合於道的表現,以嚴守無為也無不為的本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