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劉邦大傳 | 上頁 下頁 |
五〇 |
|
◎篇後·實用觀點 聲勢戰VS蠶食戰 八卦講陰陽,《易經》講乾坤,老子講剛柔,孔子講仁義,西洋黑格爾講正反,馬基維利在《君王論》中講求獅子的兇猛及狐狸的機智。 一切一切所說的都是宇宙間、人世間兩股相反力量的互動和融合。世問上的東西沒有「絕對」,「絕對」推到底經常不是好的結果,乾卦到第六爻成了「亢龍有悔」,坤卦第六爻則「龍戰於野(內爭)」,《易經》則講「剝」極反「複」,「否」極「泰」來。老子也以為過剛容易遭到潰滅,過柔則易於被欺侮,剛柔並濟才是人間之「道」。 在戰爭和行銷學上的道理也一樣。戰爭講求氣勢,行銷講求聲勢,「勢」足夠可以壓倒對方的士氣,擊潰敵手或囊括市場。但勢太強而成為虛,有了虛便容易為對方所乘,可能會因而潰敗。 講聲勢戰時最重要是實力,本身條件不足以壓倒優勢的,最好採用蠶食的策略。蠶食講求實利,步步為營,尋求累積的實力。但蠶食的重點,在讓對方不覺得「太痛」,不致引起對方的「危機意識」,等到對方發現時,自已實力已足夠了。否則蠶食一點,對方便立刻計較,那也可能會偷雞不著蝕把米了。 聲勢戰風險較大,贏不過對方,本身便要損失慘重,即使不至於滅亡,也要很長時間的療傷。 所以聲勢戰不可常為。軍事上有「百戰百勝,其國必亡」的警句,便在說明即使全打勝仗,聲勢戰也不可以常用,否則實力必會大傷,長期而言絕對是不好的。 偶一為之的聲勢戰,規劃非常重要;一次不成,想再造聲勢,也不容易「勢」得起來。 項羽的巨鹿之戰,用的便是聲勢戰,一次而中,便可取得相當優勢,但若失敗,則「吃不完兜著走」! 在這次戰役中,項羽固然是領銜主演的主角,但幕後導演的范增功不可沒。決心、勇氣及細心規劃,是這次成功最主要的因素。 聲勢戰使用在勢均力敵或己方略遜一籌的時候,多少有點投機心理,但也比較能一次便解決問題。 蠶食正好顛倒,這絕對急不得,只要讓對方警覺,可能便要全盤盡輸。 蠶食自然也需要規劃,只是規劃不必太詳盡,最好是先抓住大方向及逐步履行的步驟。蠶食最重要的是執行,執行中必有調整或改變。蠶食策略必須容易執行,彈性也較大,不斷的嘗試加上耐心和意志力,是採行蠶食策略最重要條件。 蠶食大多用在本身條件尚不足以和對方硬碰硬對抗時。對方力量雖龐大,但組織鬆懈,正在走下坡時更容易用蠶食策略來對付之。 蠶食由於時間花得長,中間變化較多,所以規劃上的彈性愈大愈好,以便能面對環境改變時立刻發揮其應變的功能。 蠶食重累積力量,以「實利」為主,是以方向要抓得好,如果變來變去,沒有進展,實力累積不起來,也很容易讓對方展開反攻,而功敗垂成。 劉邦的西征軍團,採用的便是蠶食策略,合併、招撫、集結人員和糧稱最為重要。初期時,劉邦便顯得方向有點抓不穩,雖有進展,但犯的錯誤明顯太多。自從張良加入後,情勢大為改變,妥善的規劃及真正能累積「實利」,也使劉邦能迅速的進入關中。 不過,最成功的應是楚國的戰略規劃,北征軍團擺出硬戰姿態,西征軍團則以陰柔戰術累積實力,夾擊關中,剛柔並濟,陰陽互補,使討伐秦國的戰爭,很快獲得最後的勝利。 ◎第五篇 項羽分封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畝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 以生活和生存來講,人類真正的需要並不多。但由於後天學習到的欲望無窮,且過分去追求這些欲望而不知節制,到最後經常不僅欲望不會因此獲得滿足,反而產生無盡的焦慮和痛苦,甚至喪失自我。老子這一章節便在向我們警戒欲念雜生的危險。 色不過五(紅、黃。藍、白、黑五原色),但過分追來變化,便足以讓我們眼花繚亂。音不過五(宮、商、角、羽、徵),但一直窮究其變化,足以令人聽覺遲鈍。味不過五(酸、甜、苦、辣、鹹),但如果變化多端,也會使我們味覺不佳,食物的原味反而喪失了。打獵本是運動,但縱情於追尋鳥獸,必耽誤正事而心神迷亂。難得的珍寶本是貴重物,但過分貧心,必傷行壞德,身敗名裂。所以體驗大「道」的聖人,只求填飽肚子,不求官能享受,去除野心欲望,只願返樸歸真。 物質文明追求無窮的進步和發展,精神的空虛便以它能享受作為彌補。官能愈刺激,愈需要要多的物質,精神上也愈空虛,惡性循環之下永無盡止,最後造成兩敗俱傷、玉石俱焚。 大有為、大建設,很可能帶來大危險、大破壞,身為領導層的人不得不慎。?」 ◎第一章 約法三章 〖這時候最希望項羽開戰的是軍師範增,他比較項羽坑殺降卒和劉邦約法三章的兩個極端行為,便知道大勢已去了一半。憑形象,在關中地區劉邦已取得絕對的優勢。〗 秦二世三年,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劉邦進軍灞上,秦王子嬰主動向劉邦投降。 此時秦二世胡亥已死,而劉邦尚未即帝位,以日後發展來講,應該算是西楚霸王元年。 §別人搶金銀,蕭何守圖籍 其實,劉邦也想不到秦王子嬰會不戰而降。 意外的驚喜反而使他不知接下來該怎麼辦,不少將領主張乾脆殺了秦王,奪取秦政。 劉邦這個人一向主意不多,尤其突來的幸運常會讓他反應不過來,因此也比較不會樂昏了頭。 還好這個人一向不嗜殺,不很順暢的創業生涯也使他懂得:沒有把握的時候最好暫時丟著不去解決。 「嗯,當初懷王派我作西征軍主將,不就是因為我一向比較寬容嗎!?何況人家既已主動來投降,殺之不祥,我看暫時饒了他吧!」 於是將子嬰交給負責降俘的部吏去安排。 處理好投降事宜,劉邦立刻整軍西入咸陽城。 「大丈夫當如此也」的青年夢想即將實現。 依戰國時代的習慣,只要攻陷城池,大事掠奪便是對勝利軍的犒賞。這種習慣一直到三國時代還仍然存在,除了幾位治軍嚴謹的名將為了政治號召及未來統領的需要而禁止強奪外,洗劫敵人之降城一般是不違反軍紀的。 何況劉邦的西征軍團大多是合併的雜牌軍,即使想要嚴加管理,其他軍團將領也不見得服氣。 所以一進入咸陽城,誰也管不著誰了,各軍團將領紛紛指揮其部屬,全力強奪秦國宮中、國庫、官員家中及民間的金帛財物,就地分贓。 不過沛縣跟隨而來的原先班底似乎頗能自製,在混亂中他們大多主張維持秩序。 此時劉邦實在不想管,而且他也自知管不了的。 蕭何的觀點卻不一樣,他不在乎誰在搶財物,他關心的是秦皇室收藏的圖籍資料。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