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劉邦大傳 | 上頁 下頁 |
三七 |
|
但楚軍中卻有一個人對這種情勢獨持不同看法,並且頗為擔心,那便是隨著楚懷王投入項梁陣營的原楚國長老宋義。 宋義出身楚國名門,家族中曾有不少成員出任過楚國令尹。宋義本人的才氣也不低,尤其是對楚國的軍政組織極為瞭解,因此受聘為楚懷王的首席軍師。 這時候,宋義年事已很大,滿頭白髮更顯得深富於智慧。 項梁對宋義的身世和才能頗為嫉妒,如果不是因為宋義年事已高,項梁或許還要對他特別排斥。 因此兩人表面和睦,其實一直便是明爭暗鬥著。 富於協調性的範增,極力說服項梁讓宋義出任為位尊卻無權的令尹,希望以宋義的聲望拉住散佈各地的楚國貴族的心。 宋義還算顧全大局,對項梁雖有不滿,但仍全心全力扶持著重建的楚懷王政權。 楚軍北渡淮河時,宋義也以懷王特使的身分,在軍中負責協調剛新加入的各部落楚軍。 由於行營經驗豐富,宋義對章邯的戰術深感興趣,曾花不少時間在觀察研究上。 當項梁將大本營迅速北移至定陶時,宋義大為緊張,他判斷章邯善於集結兵力,可能會乘項梁大意中採用突擊戰術。況且楚軍的主力部隊過分深入,是非常危險的。 項梁對宋義一向存有戒心,自然難以接受其警告,不但未曾強加戒備,反而經常帶領少數親信微服上前線視察,顯示其「無敵將軍」的氣勢。 宋義看在眼裡,更為擔心,他曾找範增要求協助,但範增深切瞭解項梁的個性,何況宋義又是楚懷王的人,是他建議採用的,勸諫根本無效,因此也婉拒協調。 項梁對宋義的干擾,愈覺不耐,便派他出使齊國,聯絡田榮以共同由東北方夾擊章邯。 宋義行至半途中,正好遇上齊國的使者高陵君田顯,他私下告訴田顯:「您是否要前往拜見武信君(項梁)?」 「是啊!」 「我看武信君近日來驕兵輕敵,遲早會為章邯所敗。您最好慢慢前往,以免死於兵亂中,若火速前去,或許正好趕上兵敗之災禍啊!」 田顯深知宋義之能,便聽其言,駐營在半途中。 項梁在前線的舉止,章邯自然充分的掌握,對楚軍的猛勇善戰,章邯有深入的體會,因此一直不敢對項梁的外圍軍營採取主動襲擊。 他一方面向咸陽城要求更多的軍援,一方面集結軍力,準備突擊項梁的大本營。他派遣探馬詳細記錄項梁行動,也得知項梁經常微服巡視前線。 因而,他有意隱藏兵力,讓項梁和其將領們更加大意,同時也暗中規劃好兵力分配,由一組突擊隊從後方切斷項梁微服出巡的歸路,自己則率主力突擊定陶的楚軍大本營。 在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章邯下令發動奇襲。喜歡夜間巡視的項梁正在歸途中,遭到秦軍部隊的突擊,就在措手不及之下,項梁和其親信全部陣亡。 章邯的主力部隊,襲擊群龍無首的楚軍大本營,倉皇中,楚軍潰散,數十萬主力一夜之間完全消失。 §臨危授命,項羽顯將才 原屬先鋒部隊的項羽和劉邦聯軍,正在攻打章邯主力左側的外黃,由於連月大雨,軍事行動不利,項羽乃將大軍移往陳留,就在這個時候,接到了項梁主力被擊潰、項梁本人陣亡的噩耗。 項羽原本不相信,但隨後範增率領殘餘部隊前來投奔,在悲憤中,項羽仍冷靜地接受範增的建議,主動扛起善後的工作,編集潰散中的楚軍部隊。 項梁遽逝,楚軍上下大為震動,項羽主動安撫,頗得軍心。 為重行鞏固楚軍的防禦陣線,項羽下令在西線的將軍呂臣立刻引兵東回;為縮小戰線,他又將楚懷王自盱眙引入彭城,並以彭城為京都。於是項羽以呂臣大軍部署于彭城東,自己的主力部署于彭城西,準備迎擊秦軍的南下,劉邦則帶領另外一支別動部隊駐守於碭,互為犄角。 不久,宋義也自齊返回彭城,他暗中功諫楚懷王趁勢奪回軍隊的主導權,以架空「項家軍」。 這時候,經由楚國大力軍援的魏豹軍團,乘章邯後防空虛,連下魏地二十餘城,聲勢大振,楚懷王乃下令封魏豹為魏王,以干擾秦軍後方。 閏九月,在宋義的規劃下,楚懷王正式合併項羽和呂臣軍團,自任總司令。在範增的力勸下,項羽也以大局為重,隱忍脾氣,交出軍權。於是楚懷王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並以呂臣為司徒,其父呂青為令尹,由內部牽制項家軍。他又將項家軍的別動部隊主將沛公劉邦獨立出來,駐守碭陽郡,封為武安侯。 項梁死後不到一個月,楚軍主力的項家軍團,在宋義的規劃下已縮小到三分之一不到。不過項羽在危機中的表現,卻深得楚國部落領袖的讚賞,加上宋義刻意排斥,反使項羽在楚軍中獲得不少同情和支援,聲望大增。宋義看在心裡,暗中著急,不得已下,乃加強扶植原屬「項家軍」庶系的劉邦軍團,用以牽制項羽,使劉邦在楚軍中的地位也因而急速竄升。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人欲無窮,很少人會專心只做好眼前的事,總還騎馬找馬,在這山看那山高,因此表面上好像在追求成長,其實是什麼事也沒做好。 人原本只需專心自己的「存在」,身心統合為一,但大多數人的注意力都是相當分散的。人本來是非常脆弱柔和的,如同初生嬰兒一般,但大部分人都未能保守此本性,反而不斷追求剛硬強悍,不停表現自已的聰明智慧。什麼事都想知道,反而不是常會顯露出自己的缺點嗎?愛護國家,治理人民,不斷強調自已智慧過人,而不能順其自然,因此做得愈多,擾民愈盛。耳口鼻等感官的作用,其實範圍並不很大,但人們卻不甘寂寞,不能安靜謹慎,叨擾不停。既然知道生命有限,人的身子在宇宙中非常渺小,但卻又忍不住要有所作為,去做那些沒有結果的努力,這也是人間紛亂、自尋痛苦、自求煩惱的主要原因啊! 如果努力去體察自然,我們將會發現這無窮無盡的宇宙,這人力不及其千萬之一的大自然力量,卻是謙卑而無為的。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但從來不去干涉或佔有。 大自然創造萬物,卻不占為己有,養育萬物,而不誇耀其功勞,幫助他們成熟後,也不求任何的掌握。這種大自然的本性,便是所謂精微玄妙之德。 陳勝和吳廣就是在這種急於乘勝追擊、擴大戰果的情況下,反而力量逐漸消耗,才造成失敗。 項梁也在一連串勝利後,高估了自己的力量,才在最得意的時候,遭到潰敗。 李斯由於在始皇去世後不知功成身退,反想更上一層樓,才會陷入趙高的陰謀。 趙高、胡亥何嘗不是在奪權成功後,對自己的地位及權勢失去信心,因而急著排除異己,致使國家遭到傷害,王朝的力量日衰,最後也成為受害者。 優勢的時候不知保存實力,不盡心于現有的工作上,而去做那些尚不成熟的發展,在勉強推動下,必使現有力量消耗,反而喪失了已建立的根基。 當然所謂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也不是說必須保守得故步自封,而是說要順其自然,不以自我之欲求來擾亂環境的自然變化。但自己也要和環境共同成長,順應它,等待機會的成熟。所謂水到渠成,努力到不用努力,使努力不再成為有意,便是「無為」,一切便會順其自然的成長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