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劉邦大傳 | 上頁 下頁
三三


  「與老人家約定,卻比我晚到,真沒禮貌,5天以後再來吧!」

  張良愣住了,但想想的確是自己理虧,便只好客氣地陪不是。

  5天后,雞鳴聲剛起,張良已到橋頭。想不到老人比5天前更早就到了。

  「還是遲到了,回去,5天后再來吧!」

  到了第5天,張良根本不敢睡了,天未亮便到相會之點等待。

  沒多久,老人也來了,看到張良先到,笑眯眯地表示:「這樣子才對嘛!」

  便從懷中取出一冊書,交給張良,並表示:「讀通這部書,你便可成為王者之師。這10年間將是你最需要努力、也是最有把握的成功期,絕對要抓緊。13年後,你可以到濟北來看我,穀城山下那塊黃石頭很容易找得到的,那就是我呀!」

  說完,便轉身離去,不再回頭,從此以後張良再也沒見過這位老頭兒了。

  天亮後,張良仔細審視這部書,竟然是姜太公兵法。張良甚奇之,乃日夜苦讀,將書中的精華完全消化。

  13年後,張良隨同已成為大漢皇帝的劉邦到濟北巡視,特別到穀城山下,果然見到一塊黃色石頭,於是取回家中祭祀。張良死後,遺囑中交代要和黃石同葬,並令家人建立黃石祠以為紀念。

  雖然有人以為黃石公是特來指點張良的神仙,不過以較務實的科學觀點來看,可視為一個頗具智慧及學識的老人,希望將其絕學找到一個合適的傳人,黃石或許也是他特別安排的,讓張良能更重視這本姜太公兵法也說不定。

  日後坊間留傳的《三略》、《六韜》相傳便是姜太公的兵法,不過依史學家考證,這兩本書是漢末及魏晉時代的偽作,也許其中有不少是姜太公兵法的觀點,但似乎並非張良所得的這本兵法。

  史料中的確記載呂尚為齊侯後,傳世有《太公陰符》等多篇著作。相傳蘇秦的縱橫學是由此書而衍生,張良的這本太公兵法或許便是「原版」。不過,黃石老人刻意以此書相贈,相信其中也必有不少屬￿老人的注解,協助張良對兵法的精華,更能夠融會貫通。

  更妙的是,張良也嘗試將這本書中的精華處世之術和別人討論,但他們卻大多聽不懂其中道理,更談不上應用。碰到劉邦後,由於談話頗為投機,張良便也以太公兵法中的策略考考劉邦,想不到劉邦一觸即通,不但能完全領會及接受張良之建議,並且在應用上也恰到好處,辦起事來,果然是一帆風順。張良不禁感歎道:「沛公真是天生之英才呀!」

  §從江北到江南,召平引出項梁

  劉邦和張良往見楚王景駒時,楚北的戰情已相當緊急。章邯的部隊攻陷了相城營地,並威脅碭地附近。景駒以東陽甯君和劉邦引軍西進,在蕭縣阻擋秦軍,雙方戰于蕭城西,楚軍不利仍退還留城。

  景駒雖在秦嘉的支持下號稱楚王,但由於他們的根據地在楚北,已倍受章邯「驪山眾」的威脅,因此得不到江南地區反叛軍的普遍支持。廣陵人召平的態度,便是一個重要的例子。

  廣陵縣是今日的陽州,也是楚北的重鎮之一。

  召平是當地的貴族,在秦王朝時被封為東陵侯,但這卻是有名無權的官職,因此即使最起碼的秦王朝地方官吏也不會把他放在眼裡。

  因此雖貴為侯爵,召平對秦皇室可沒有一點好感。

  不過召平學識修養很好,尤其難得的是他很有科學實驗精神,雖是個讀書人,卻肯親自下田耕種,而且所培植的瓜類蔬菜,大而肥美,味道特佳,可以說是位農業專家。漢王朝建立後,召平不願當朝官,乃在長安城外種瓜,但他深富宇宙人間哲思的智慧,連相國蕭何都到過他隱居的茅廬向他請教天下事。

  蕭何當時便曾對人表示:「召平德行高,學識豐富,足可堪任一國宰相。」

  由於知名度高,又曾當過東陵侯,長安人便稱他培植出來品種卓越的瓜類為「東陵瓜」。

  不過碰到亂世,召平這種秀才便要有理講不清了。

  他原本有意將廣陵縣獻給陳勝,但除了少數很尊重他的青年子弟外,一般人民皆認為他缺乏實際行政經驗,而不願熱烈支持,加上縣令聽到風聲,早有準備。召平只好散盡家財,自己武裝了百餘名私人部隊,殺出了廣陵縣城,準備投奔陳勝。

  基於知識分子的自尊心,並自認人數太少,使召平不敢貿然依靠陳勝,他只好暫時流浪各地,等待能集結更多兵力的機會。

  但不久便聽到陳勝被擊潰的消息,召平失去了主意,加上軍中糧秣即將用盡,讓召平有點心慌。

  「聽說項燕的兒子也在吳中起兵了!」

  這個消息對召平來說太重要了,雖然要渡過長江到南岸去相當困難,但他仍勉力而為,率領部屬進入江南。

  只是怎麼樣去面對這英雄名將的後代呢?這麼微薄的兵力,讓召平覺得很沒有面子。基於讀書人的自尊,他日夜動腦筋想辦法,最後他決定冒充陳勝的特使,假裝擁有陳勝的命令,前來拜見項梁。

  §項梁納編張楚軍的力量

  在會稽郡起義的項梁、項羽叔侄,由於離秦國的中央最遠,勢力的擴展也最為成功。

  不久,他便擁有整個會稽郡,但並不急著稱王,仍以秦國官吏郡守的稱呼來執行統治權,由此可見項梁是位思考審慎的領導人物。

  首先他派出勇猛的侄兒項羽,南下收編江南地區的義軍,自己則坐鎮會稽郡的吳中,以監視江北情勢的變化。

  「遲早要北上和秦軍拼命的,但在這以前,一定要有足夠的糧秣,否則就很難收編流竄各地的義軍。」

  江南是魚米之鄉,又未波及到戰火,是最佳的糧倉所在地。

  項羽在這方面作得相當成功,他合併了8000多人兵力,使項梁的聲勢壯大不少。

  陳勝定國為張楚,並自稱陳王時,項梁雖頗不以為然,但他只冷靜評估,未作出任何反應。因為他深知任何錯誤的表態,都會影響自己未來在義軍中的聲望。

  陳勝失敗以後,景駒自封為楚王,更引起項梁很大的反感:「這小子,毫無來頭,竟自稱楚王?」

  「身為項燕之子,我才是最有資格稱楚王的人!」

  心裡雖這麼想,但項梁直覺時機未成熟,不宜作任何表態。

  就在這時候,召平渡江前來投奔。

  他自稱東陵侯,並且是陳勝的特使。

  項梁倒不在乎陳勝的地位,但這位最早起義的英雄,在江北義軍心中倒有著一定聲望,應好好利用,讓自己得以最快速度成為義軍領袖。

  因此,項梁認為召平這條線,值得好好運用。

  召平其實也相當地擔心,名門之後的項梁不會把陳勝放在眼裡,搞不好還因此更為看輕了自己。

  不過,召平也想試試這位自稱名將後裔的項梁,氣量到底如何?

  當他看到項梁相當恭謹地頗當一回事來迎接自己時,心中相當感動,便決定為項梁盡一份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