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劉邦大傳 | 上頁 下頁
一二


  「始皇喜歡以刑殺為威,天下人因為害怕犯罪,更想保持祿位,根本不敢真正盡忠。他從未聽過批評,所以日益驕傲,下面的人只好以欺瞞掩飾來取得皇上歡心……天下事大小均取決於上,皇上每天處理公事以石(120公斤)計算,日夜不得休息,貪圖權勢如此,是不可能幫助他求得仙藥的……」

  這雖僅是盧生逃避責任的藉口,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秦始皇到了晚年,由於受盧生等方士的影響,變得非常孤獨;加上工作量龐大,日夜不得休息,更使他成了緊張而神經質的人。在這樣的精神狀態下,會作出怎麼樣的事情,其實已很難預料的了。

  盧生這段話,自然很快在儒生及方士間傳開,很多人更表示,連最親密的戰友盧生都跑了,始皇帝的確已到眾叛親離的地步了。

  當這話傳入秦始皇耳朵時,他暴怒了,立刻下達命令:「前些日子我下令搜集諸子百家書籍,不中用的全燒毀,又召集如此多的文學方術之士到此,主要想讓天下能興盛而太平啊!如今韓終率領求仙者不知去向,徐市更耗費國家巨萬錢財而毫無消息……盧生等人我是何等地禮遇他們,現在卻這樣的誹謗我,到處說我的壞話……立刻去追查咸陽城內的儒生,哪個和盧生有來往、口出狂言、擾亂民生的,馬上查辦。」

  從這段命令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秦始皇悔恨、痛心又無奈的心境,身為當代最高權力者,竟陷入如此困境,內心的苦痛實非筆墨所能形容。

  因此,始皇派遣禦史審問在咸陽的諸儒生,儒生在害怕下,相互密告,總共牽引出460余位和盧生有關係之黨徒。始皇下令全部活埋坑殺,罪刑較輕者發謫徙邊,這便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慘劇——坑儒事件。

  焚書是出於李斯的建議,目的在進行思想統制;坑儒則是由秦始皇自己發動的,原因是向欺騙他的方士報復。

  由於秦始皇這時已處在相當不正常的情緒下,因此沒有人敢表示任何意見。只有始皇的長子扶蘇,基於人道立場,向始皇規勸道:「天下初定,遠方百姓的向心力尚且不夠,諸生都是口誦孔子的門徒,吾皇降以重罪,恐怕會使齊、楚間的百姓更為不安呢!希望皇上明察。」

  尚在暴怒中的秦始皇自然無法接受扶蘇不斷的進諫,為了避免在眼前看了生氣,他下令扶蘇到邊疆去監督蒙恬的北征軍團。

  扶蘇的個性很像年輕時代的秦王政,心胸則更開朗些,因此頗得本土派領袖之喜愛,秦始皇對他也相當信任。由於此事件,又失去惟一可以相信的兒子,使秦始皇更陷入嚴重的孤獨和挫折中,兩年不到,便猝死於東巡的半途中了。

  §始皇遽逝,趙高李斯聯手奪權

  始皇36年,即坑儒事件的第二年,齊地東部便傳出天上掉下隕石,刻有「始皇死而天下分」之讖語。這可能是始皇的健康已嚴重惡化,被地方的反對派勢力探知後,製造出來的謠言。同年秋天,在華山山麓附近的平舒大道上,也出現一塊刻有「今年,祖龍將死」文字的玉壁。秦始皇的健康情形,已成了大家公開討論的問題,全國各地反對力量的間諜,已將此作為製造不安謠言的題材了。

  始皇37年,為平撫東方和東南方日益不穩的危機,並向全民顯示皇上身體健康,秦始皇決定作即位來最長途的巡幸。其實始皇的健康已相當惡化,長年的辛勞和緊張,使他身心均面臨崩潰,雖然重臣一再勸阻,始皇仍堅持啟程,為帝國的安定作最後的努力。

  這次巡幸主要在有效解決各地方問題,因此實際負責政務規劃和推動的左丞相李斯也跟隨出巡,由右丞相馮去疾留守咸陽,以維護帝國大本營的安全。此外,為解除旅途寂寥,幼子胡亥也跟隨在側。這次出巡帶有大批官僚人員,加上醫療人員、侍從宦官、祭祀及觀測天象的方士,護衛軍團更不在少數,巡幸的陣容空前龐大。

  隊伍在寒冷的11月動身,由咸陽直奔湖北雲夢、安徽的海渚,到達江蘇的丹陽(南京市),井深入浙江的錢塘和會稽。陰濕、寒冷的氣候加上水土不服,更是折損始皇的健康。但因為江東地區反對力量甚大,始皇不得不在這裡多花點心血。但這份努力成效似乎不大,始皇去世的第二年,楚人項梁、項羽立刻在此起兵叛亂,並因而帶動了全國各地的起義行動。

  巡幸的隊伍由浙江再北上江蘇,進入山東省的齊地時,已到了隔年春末夏初的季節。這時候秦始皇的身體已相當衰弱了。《史記》記載:「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

  眼見始皇身體恢復已無希望,巡幸的隊伍便準備盡速返回咸陽,然而卻在這個時候,始皇病情急速惡化,在進入河北省沙丘地區時,便在相當緊急下去世了。

  據說始皇在覺悟自己將死時,曾留下遺言,下令被派往北方監軍的扶蘇,立刻將軍務委託蒙恬,返回咸陽主持喪事。換言之,秦始皇已指令扶蘇為繼承人。

  晚年的秦始皇對李斯等外籍政團已相當不信任,除了政策推動上的失敗外,李斯過分排除異己,權力欲過重,和近兩年發生的焚書、坑儒事件,都帶給始皇身心極大壓力。他似乎領悟到,只有長子扶蘇繼承大統,才可能矯正這些錯誤。

  扶蘇的個性頗像年輕時代的秦始皇,倔強、果敢、開朗又富寬容心,因此很得本土派軍團領袖支持。統一天下後的秦始皇重用外籍政團,逐漸疏遠替他奪權的本土派領袖,加上統一政策推動上的重重困難,使得始皇父子間意見常有矛盾;尤其是為了焚書及坑儒事件,更形成兩人檯面上的爭執。因此始皇一氣之下,將扶蘇派往北方邊疆,便是對他「不聽話」的一點懲罰。

  但扶蘇到底仍是最可靠的繼位人選,即使在病情嚴重時,孤獨的秦始皇,腦子中惟一信得過的仍是扶蘇。由於扶蘇是現行政策的主要反對者,因此始皇並未將這件事和李斯商量,臨終前,只得將遺言書狀、軍隊調動令及玉璽,交給隨侍在側的宦官趙高。指示扶蘇直接回咸陽主持喪事,無疑是秦始皇也同意現行政策必須作重大改革。

  趙高雖是宦官,但他的先祖屬趙國王室之親戚,因此和秦王室也有親屬關係。不過趙高家族一支早已衰頹,家中甚貧,因此其兄弟多人皆為宦官,身份不高。但趙高自幼企圖心甚強,思考力敏捷,學問淵博又深通獄法,秦王政時代便以能力卓越而被破格提拔為中車府令,並出任始皇幼子胡亥之老師,教胡亥學習法令制度。

  但不久趙高牽連到重大罪刑,由蒙恬之弟蒙毅負責審理,被判處死刑。幸始皇憐趙高忠誠,工作又認真,特下令赦免,並複其官職,但趙高和蒙氏兄弟因而結怨。

  始皇晚年,接受盧生建議,刻意隱密自己言行,因此趙高成了他和外界最重要的聯繫橋樑,甚至和李斯間的溝通,除非重大事情,否則都由趙高代勞,使得趙高權勢暴漲,也逐漸培養他的政治野心。

  大權在握的始皇帝,似乎沒有注意到趙高和蒙氏兄弟間的交惡,更不認為胡亥對扶蘇有任何威脅,而將此重要事件循慣例交由趙高處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