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劉邦大傳 | 上頁 下頁 |
三 |
|
§鬥智鬥力的楚漢相爭 始皇去世後,首先起義的陳勝、吳廣使以楚軍作號召,初期聲勢最大的反抗軍——項梁軍團,更是以楚軍主帥項燕的後代自居。二世皇帝期間,六國幾乎全部恢復,但楚軍系統的反抗集團不但扮演主要角色,人員方面也占了一半以上。 項羽和劉邦也都屬楚人,項羽更是繼承項梁軍團的楚軍嫡系。劉邦的集團大多屬楚國的平民階級,原本是附屬項梁軍團的副帥,應算得上是楚軍的庶系。 中華民族自稱為漢族,主要是來自于劉邦所建立的大漢帝國,但劉邦的王朝之所以稱為「漢」,卻是個偶然的因素。 秦帝國崩潰後,項羽的楚軍掌控大權,項羽自封西楚霸王,並分封天下諸侯。由於劉邦集團首先入關,依約定應為關中王,但項羽擔心劉邦聲勢過大,危及本身領導地位,乃將劉邦分封於「漢」,這便是劉邦國號的由來。 「漢」是目前的漢中盆地,屬四川省的一部分,跟華夏文明幾乎扯不上任何關係,當時是個偏遠的低度開發區,對中原地區或原來泰國首府的關中盆地,交通都非常不方便,算得上是個相當不錯的「政治冷凍庫」。 日後劉邦在韓信的協助下,複出關中,進入中原,和項羽展開為期四年的楚漢相爭。 為了對抗力量日正當中的項羽西楚軍團,劉邦展開諸侯大聯盟,最後更以四面楚歌(表示楚軍也投入劉邦的漢集團),來瓦解項羽軍團的士氣。所以楚漢相爭,可以視為劉邦的楚庶系聯合中原諸侯,以對抗項羽的楚嫡系的一場戰爭。由於劉邦出身民間,沒有傳統的包袱,他成功以後,一個融合華夏文明及楚文明的新世紀,便很順利地誕生了——這便是影響中華民族日後發展最為重要的大漢文明。 §氣質獨特的劉邦 劉邦——這位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王朝的開創者,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地位卻是意外的低。 如果說劉邦由於出身低,所以在專制的封建社會裡不被重視;但是即使在當今的民主社會中,劉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仍然是「看不夠重」。 中國的史書,絕大多數是官方紀錄,只要描寫到皇帝,難免都視之為天生「異種」的真命天子,特別是開國君王或盛世名君,幾乎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但被處了腐刑(割切生殖器)的司馬遷,對漢王朝政權的大老闆們,難免有股無法消除的心結。加上這位撰史的血性漢子,本身又有天不怕地不畏的傲骨,讓他大膽地在其作品《史記》中,對他的頂頭大老闆漢武帝以及漢王朝創辦人劉邦,作了相當坦誠的批判;不但和日後史書上的傳統「官方說法」有很大不同,也使我們對這位皇帝的人性面,有較多的認識與瞭解。 這對研究歷史的人來說,原本是相當珍貴的「原始資料」,只是習慣於恭讀帝王史的中國知識分子,卻反而被誤導了。因此有不少人,對這兩位中國史上少見的傑出領袖,有著相當不公平的低估。 特別是有關劉邦這部分,由於司馬遷對漢王朝的「國賊」項羽,不但給予正式地位的承認並編入「帝王本紀」中,對其能力和風範作相當平實的評價;更在比較中,顯露劉邦領導風範的不足。 後世的史學家,立刻根據這份「鐵證」,嚴厲批評劉邦的能力和風格,有人以狡猾、陰險的政客視之,有人以其成功只是在善於用人及運氣好而已(其實這兩點在領袖的特質上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德川幕府的開創者德川家康,以前的歷史地位和劉邦頗為雷同。基於對平民英雄豐臣秀吉的特別關愛,日本的史學家和小說家,也普遍較同情短命而悲劇的豐臣王朝,對推翻這個孤兒寡婦的政權,進而建立260餘年太平盛世的德川家康,反描寫成陰險、狡猾好欺詐的老狐狸。一直到山岡莊人的長篇歷史小說《德川家康》出版後,才以生動的筆調,詳細的刻劃出德川家康的政治個性和爭霸心程,也才使日本民眾對德川家康轉輕視為尊重,更掀起了長達數十年的研究「德川家康」熱潮。 本書倒沒有如此龐大的野心,為劉邦作徹底的翻案,只是因為筆者本人對劉邦創業個性的一點好奇,希望能以一個嶄新觀點來對劉邦作一番研討,更希望借此抛磚引玉吸引更多的前輩先進和年輕學者專家,共同來關心這位大漢文明開創者的歷史命運。 劉邦的個性的確相當有趣,有時形同無賴、滿口粗話、善變又狡猾,但大多時候,他倒相當能壓抑自己的脾氣,待人寬容而有度量,作事不計較利害,如同頗有修養的長者。誠如西進關中前夕,楚國長老對他的評話:「沛公,長者也。」或許便是指他這種大而化之的性格。但有時候他不只對他人寬容,對自己也的確放縱了些,進而顯得稍欠「大家風範」。 不過,他一向講情義,自認是俠義圈中的道上英雄。他一生中最崇拜的人物,便是戰國末年四公子之一的魏國貴族快客信陵君,並常以此而自許。從早年的待人處世上,可以看出他刻意模仿信陵君的「影子」,因此也很得鄉里中下階層的好漢們敬重,儼然是黑道中較重俠義倫理的大哥級人物。 每到緊要關頭,劉邦倒立刻變得徹底的理性。為了團體目標,他常能忍受相當的痛苦及風險,甚至忍心犧牲部屬,絕不遲疑。彭城戰敗時,為了加速脫離險境,他連子女都能丟出車外。滎陽對峙中,項羽欲烹殺其父以要脅其投降時,劉邦竟瀟灑地要求分一杯羹,光是這種不怕人指責的勇氣,已有資格成為歷史上的大人物了。 在《史記》的《高祖本紀》中,劉邦從一出場,便是虛張聲勢、滿口狂言,且經常都是出自肺腑的「吹牛」,連蕭何都批評他:「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只是這些令人討厭的假話由他講來,卻顯得特別的自然,並不覺得特別的可惡,這或許便是劉邦最有魁力的地方了。 當代名士呂公,在劉邦未成名時,便肯將掌中明珠送給他當妻子。謹慎又富謀略的蕭何,從年輕時便特別關照劉邦,最後更奉獻了終身的忠誠。自負極高的韓國貴族張良,便公開表示:「沛公殆天授也(意謂劉邦真是少見的天生奇才)。」常勝將軍韓信也是為他至死不悔。 從這些史籍記錄中,我們絕對可以確信,劉邦雖有點輕浮,但絕不是只懂得騙人及耍小伎倆的普通小狐狸而已。 §猛獅與狡狐 早年,筆者曾在日本閱讀到一代史學大師湯恩比的訪日談話記錄,其中有段說到劉邦的觀點,當時著實讓筆者大吃一驚。 這位二十世紀的史學大師竟然表示,人類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凱撒,另一位便是創建大漢文明的漢高祖劉邦。 這兩位政治領袖的命運也頗多相似處。凱撒早年受制于龐培及克拉蘇,劉邦也被項羽打得團團跑;凱撒在帝國建立前夕便遇刺身死,劉邦也在即位不久,于征討英布的戰爭中身受重傷,沒多久便病逝于任上。他兩人都未能目睹帝國之建立、文明的興起,但由於他們的遠見和領導,人類的歷史展開了新的紀元。 凱撒在西洋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但劉邦比起他來便遜色多了。由於司馬遷的公正記載,這位大漢帝國開創者的歷史地位,一直未能得到自稱漢民族的後代子孫完全的認同。 湯恩比的一番話,興起了筆者對劉邦的高度好奇,一直想好好找機會來探討一番;這位被自家人批評為老狐狸,卻為外國學者公認世界最出色大政治家的創業者,兩種截然不同觀點下的真面目,到底是什麼? 不少人讀到楚漢相爭的歷史,總覺得很納悶,劉邦幾乎常常吃敗仗,卻是「打斷手骨反更勇」,屢敗屢戰,終能鹹魚大翻身。項羽每戰必勝,孩下一場大敗,卻連生命都輸掉了。他們之間的差異,除了運氣好壞外,到底還有些什麼? 事實的真相和大家的印象,經常有相當距離。平心而論,項羽稱得上是古今中外難得一見的軍事奇才,但不論戰略或戰術,劉邦的確都高他一籌,這也就是劉邦跟項羽公然表示的「我鬥智而不鬥力」。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名政論家馬基維利,在其經典名著《霸術》中寫道: 一位勝任的君王,必須擁有獅子般的兇猛,和狐狸般的狡詐……獅子般的兇猛,才不會被豺狼欺侮;狐狸般的狡詐,才不會掉入獵人的陷阱,但如果兩者不可得兼,則寧可擁有狐狸的特色較為有利些…… 劉邦和項羽的創業個性和爭霸歷程,正好是馬基維利這段名言的最好詮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