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孔子傳 | 上頁 下頁
三七


  孟子:

  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知,聞其樂而知其德。

  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

  孔子即觀于其世王者所定之禮樂,即知其王之政與德。居百世之後,觀百世之上,為之次弟差等,而無有違失。能前觀百世,斯亦能後觀百世。觀其禮,而知其世。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三)

  孔子所言禮,包括全人生。其言史,亦包括全人生。故其言禮即猶言史,言史亦猶言禮。夏殷兩代史跡多湮,典籍淪亡,賢者凋零,若已無可詳考。而孔子猶能言之者,周代之禮,即上因于夏殷,孔子憑當身之見聞,好古敏求。本於人道之會通而溯其損益之由來。歷史演變之全進程,可以心知其意,而欲語之人人,則終有無徵不信之憾也。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三)

  孔子雖好古敏求,能言夏殷之禮,然折衷而言,主從周代。蓋歷史演進,禮樂日備,文物日富,故孔子美之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七)

  孔子志欲行道于天下,古人中最所心儀嚮往者為周公。故每於夢寐中見之。及其老,知行道天下之事不可得,無是心,乃亦無是夢矣。歎已之衰,而歎世之心則更切。然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十七)則孔子若得志行道,其于周公之禮樂,亦必有所損益可知。其修春秋,亦即平日夢見周公之意。托於此二百四十二年史事,正名號,定是非,使人想見周公以禮治天下之宏規。此後漢儒尊孔子為素王,稱其為漢制法,則知孔子之言禮,與其言史精神一貫,義無二致也。

  無曆世不變之史,斯亦無曆世不變之禮。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

  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九)

  此孔子言禮主變通,不主拘守之一例。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三)

  知禮之本,斯知禮之變。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三)

  知孔子言禮樂,其本在仁,而又曰「克已複禮為仁」。則仁禮二者內外回環,亦是吾道一以貫之也。

  疑辨二十四《史記·孔子世家》複曰:「孔子之地,周室徵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又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此言序書傳作易十翼兩事,皆不可信。蓋西漢武帝時重尊孔子,其時已距孔子卒後三百四十年,從遺經中尋求孔子,遂更重孔門文學之一科。孔子以禮樂射禦書數六藝教,而漢人易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六藝。又稱孔子敘書傳,刪詩,訂禮正樂,作易十翼與春秋。漢儒謂六藝皆經孔子整理。司馬遷曰:「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是皆以詩書六藝為孔氏書也。然西漢諸儒興于秦人滅學之後,起自由畝,其風尚樸,亦猶孔門之有先進。

  東漢今文十四博士之章句可勿論,即許填鄭玄輩亦如此孔門後進之文學科。由此激而為清談。而當時孔門教育精神遂更失其重點之所在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