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康熙 | 上頁 下頁
三六


  康熙以前,按清朝舊制,皇帝生前不立皇太子。

  這是由八旗制度下的八旗旗主聯合議政制度決定的。

  八旗制度是後金和清初的國體。在中央,八旗旗主擁有較大的權勢。旗主們聯合議政的形式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它是國家權力最高機關。由於努爾哈赤締造八旗,德高望重,輩分高,得到子、侄一致擁戴,穩居汗位。此外,所有旗主都是兄弟,權勢均等,誰的權勢高過眾人,違背「共議」和「均分」原則,就要遭到反對。

  在這種政治體制之下,不能預立太子,只有皇帝死後,由八旗旗主共同推舉新君。康熙的曾祖父努爾哈赤生前兩次試圖立太子,均遭失敗。努爾哈赤死後,四貝勒皇太極因獨掌兩白旗(後改兩黃旗),在帝位爭奪中獲得勝利,被立為汗(1636年稱帝)。皇太極死後,其弟多爾袞有條件繼立,但兩黃旗大臣堅持新帝必須由太宗皇太極諸子中選擇,最後達成了妥協,擁立太宗的幼子福臨為帝,皇叔多爾袞攝政。到了順治朝,由諸王、大臣會議立新帝的制度開始發生變化,因為順治帝福臨生前已掌握了上三旗,在八旗中居絕對優勢,所以臨終時以遺詔指定三子玄燁為太子,即帝位。

  康熙第一次完全打破清朝皇嗣制度,預立儲君。

  因為這時皇帝的權力進一步加強,在皇帝看來,中國就是他的家天下,為了保持皇帝家族的統治千秋萬代,就要在自己的兒子中選擇和培養他能夠完全信任的繼承人。

  康熙十四年(1675)十二月十三日,只有二十二歲的年青皇帝親禦太和殿,按照漢族立嫡立長的原則,冊立方滿周歲的皇二子、嫡長子允礽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系四海之心」。同時,設立了為太子服務的詹事府衙門,配備官員。

  康熙特別關心皇太子的成長,比對眾皇子的教育傾注了更多的心血。太子幼小的時候,康熙就開始親自為他「講授四書五經」。太子6歲拜師入學,教師經過慎選,康熙令負責太子教育的人如實報告太子各方面的情況。太子稍長,康熙向他傳授治國之道,並帶他外出視察。皇太子天資聰穎,學業進步很快,8歲能左右開弓,背誦四書。據歷史記載,太子「通滿、漢文字,嫻騎射,從上行幸」。而且身體健壯,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康熙非常喜愛。太子20歲剛過,就能代父皇處理朝政。三十五年康熙親征噶爾丹,次年引兵寧夏,都是由太子在家代理朝政的。

  與此同時,由立太子而產生的皇帝與太子間、太子與皇子之間、皇帝與皇子之間的矛盾一天天尖銳起來。

  立太子之後的十幾年,皇儲之間相安無事,康熙二十九年(1690)以太子不孝,皇帝略有不滿,開始出現裂痕。二十九年七月,烏蘭布通之戰前夕,康熙出塞,途中生病,令皇太子與皇三子馳驛前迎。

  允礽到行宮給皇父請安,看到聖體未甯,天顏清減,竟「略無憂戚之意,見於詞色」。這當然使乃父「心甚不懌」,認為這位太子「絕無忠愛君父之念」,令其先回京師。後來,康熙發現皇太子暴戾不仁,更難容忍。康熙一生主張寬和仁慈,太子則任意毆打諸王、貝勒、大臣、官員。康熙一生注意節儉、不擾民,而太子及其屬下人任意勒索地方官員。這些不孝不仁,都是康熙所反對的。另外,皇子之間的党爭也促使皇帝與太子之間矛盾激化。立太子之後,朝中就出現了擁護太子與反太子的勢力。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是太子的生母——誠孝仁皇后的叔父、太子的外祖父。允礽出生當天,誠孝仁皇后去世,索額圖作為外祖父對允礽格外疼愛和關懷。允礽立為太子,索額圖當然支持,成為太子党的首腦人物。皇子長大成人,政治上不甘寂寞,為爭儲位,各結私黨。大學士明珠是惠妃的哥哥、皇長子的舅父,為支持皇長子,他聯合大學士余國柱等,與太子党對立。康熙三十七年(1698)三月,康熙分別冊封成年諸皇子為郡王、貝勒,參與國家政務,各有屬下之人。這些皇子有權有勢,糾結私黨,爭奪儲位,使矛盾進一步發展。這樣加劇了皇子與太子之間、皇子與皇子之間的矛盾。

  諸皇子及其黨羽的共同打擊的目標是太子和太子党。

  這樣,太子被拋到了被四面圍攻的不利地位。皇子們對太子有的造謠誹謗,有的用巫術鎮魘,有的預謀殺害。康熙帝不知真相,聽信讒言,對太子越來越反感和失信。還有一個原因是,太子權勢增長侵犯和威脅了皇權。皇太子成長起來之後,康熙令其參與朝政,以便受到鍛煉。太子有權有勢,身邊集結的人也日漸增多。隨著皇帝年事日高,重勢力的人物更加親近太子,無形中朝廷裡出現兩個中心的趨勢,使統一的皇權受到侵犯。這種矛盾由小到大,日益尖銳。後來又有人報告,太子的外祖父索額圖與太子關係不正常,結太子党,圖謀篡奪最高權力。康熙處理了索額圖之後,甚至懷疑太子要替索額圖報仇而謀害他。這樣,廢太子已勢不可免。

  康熙四十七年(1708)五月十一日,康熙巡幸塞外,命皇太子、皇長子、皇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子隨駕。因為在巡行期間發生了幾件事,使皇帝與太子的矛盾白熱化。一是途中康熙最喜愛的皇十八子生了病,雖經百般治療不見好轉,康熙心中十分焦急。但皇太子可能將十八子看成潛在的皇位競爭者,所以不僅無動於衷,甚至喜形於色。康熙以「伊系親兄,毫無友愛之意」,加以責備,太子「反忿然發怒」。康熙由此看到太子冷漠無情,十分傷心和擔心。另一件事是康熙聽說皇子們常打罵誣辱大臣侍衛,其中也包括太子,康熙非常氣憤。第三件事是,康熙發現太子每當夜晚便逼近他的帳篷,從縫隙向裡面窺視,立即懷疑太子可能有什麼動作。這件事很刺激康熙。另外,在外巡視期間,一心爭奪儲位的皇長子允褆跟在皇帝身邊,皇長子在皇帝面前沒少說太子的壞話,從而對廢太子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四日,巡視塞外返京途中,在布爾哈蘇台,諸王、大臣、侍衛、文武官員等奉旨齊集行宮前,皇太子跪在地上,康熙垂淚宣佈了皇太子允礽的罪狀,後說:如讓皇太子干預政事,「必致敗壞我國家,戕賊我萬民而已」,因此,不能讓這不仁不孝的人為君。

  宣諭完畢,康熙老淚縱橫,僕地痛哭。就在同一天,皇十八子死。康熙帝感情上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